明滅亡后,清朝在南京設江寧府,江寧成了南京的又一稱呼。但這一稱號在清末又有了新的說法——天京。
1853年3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陷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天京,建太平天圍 建國時社會格局并未穩定,清軍仍有絕對的優勢。有人建議繼續北伐,打下北京,再定都。但洪秀全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龍盤虎踞,足可建國立業。如果當時洪秀全像朱元璋那樣“緩稱王”,繼續北伐,推翻清王朝是很有可能的??上v史就是這樣,不容如果。
南京的“天了氣”在20世紀初再次顯露了出來;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從上海坐火車到南京就職。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才再次決定建都于南京。
這么算起來,至少有10個朝代在南京定都立國,故南京官方現在對外宣傳時不再是傳統的“六朝古都”說法,而多稱“十朝都會”。此說法還是相當有道理的。但從中也可以發現,王朝雖然多,卻都是短命的。有迷信風水者稱,這都怪秦始皇當初“方山一鑿”。
南京,除了上面提到的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江寧、應天、天京稱呼,還有冶城、越城、白下、上元、升州、集慶等別稱。南京的城、郊都是丘陵地貌,海拔200米~400米。南京是古今軍事家必爭要地,挾長江之險和群山之固,從西南往東北,江邊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鐘山;城內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長命洲、張公洲、白鷺洲等沙洲也形成了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捍衛著南京。整個城池,北高南低,確實易守難攻。
但要進一步探究南京的風水,就要說到中國古代堪輿家眼里公認的“三條大龍”。什么是“龍”?這是古代風水先生故弄玄虛的說法,所謂“龍”,就是山啊,“龍勢”就是山形和地理地貌啊。不過,把山看成“龍”也比較形象,從高空中看,綿延的山脈確實就是一條龍。
我查了一下有關堪輿方面的書籍,大致是這樣劃分的:黃河以北的山脈屬“北龍”;黃河以南、漢水以北的山脈屬“中龍”;長江兩邊諸山是“南龍”。各條“大龍”中有余脈、支脈,形成“小龍”。
“北龍”中最大的一條是太行山,最長的一支為燕山, “龍尾”在平樂?!爸旋垺狈秩?,一支至西安,而盡關中,再一支下幽谷,至嵩山,又一支到揚州結束?!澳淆垺敝械摹白纨垺笔轻荷剑肿笥覂蓷l脈,其中右脈生出四條“小龍”,龍脈最旺:一支為衡山,盡于湖南洞庭九江之西,另一支超過桂嶺,包湘沅,盡于江西的廬山;第三支自南而東,包彭蠡之原,經安徽黃山,盡于江蘇南京;又于天目山分一支,盡于浙江。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卜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北“龍頭”在紹興, “龍尾”在福建、廣東境內。
從古代堪輿術來看,中國古代的三大都城北京、西安、南京,分列于北、中、南“三條大龍”結穴點上。
既然“南龍”中的一條到南京收勢,那風水上的所謂真龍結穴之處在哪?包括給朱元璋皇宮選址的劉基在內的古代堪輿家們認為。南京的真龍結穴處是城東主峰紫金山(鐘山)。朱元璋的孝陵、孫文的中山陵均建于風水最旺的紫金山南坡??梢姡敵鮿⒒鶎⒚骰蕦m選址近紫金山,用意相當明顯。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發現南京周邊諸山頭向城內,呈朝拱狀。只有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皇宮,無拱衛之意。朱兒璋一氣之下,允許居民肆意采樵花山,砍伐山林。又命人帶著刑具去“處罰”牛首山,將牛首山痛打百鞭,又在“牛鼻子”處鑿孔,鎖以鐵索,把“牛頭”牽過來。
那么北京的風水比南京好在哪里?
從中國古代堪輿術上看,北京處于“北龍”中最長的一條龍——燕山山脈之上,海拔多在千米左右,龍勢明顯比南京的海拔兩三百米要雄偉。與南京相比,北京的“天子氣”則更重,北有燕山天然屏障,南是物產豐富的大小平原。從大局上看,東北的山海關,到爾而的渤海灣,至山東半島,則形成了北京的又一天然軍事關卡詩人蘇轍詩《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中稱:“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卑驯本┑牡塾跉庀笳f得淋漓盡致。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對堪輿術也頗為在行,曾對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帶風水大加贊賞: “冀州好一風水,云中諸山,來龍也;岱岳,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睆闹祆涞姆治鲋锌梢钥闯?,北京的地理形勢是完全符合傳統的風水要義“左青龍右白虎”格局的,呈“四力朝覲”態勢。
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為國家首都的時間比兩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時期,堯的后代被封于這個地方,時稱薊丘,后為燕同同都。燕的由來也因為燕山這條“大龍”的存在。
北京第一次“龍翻身”在公元12世紀中葉,時金主將國都由東北遷到這里。真正的尼興應該是在元朝。但之后,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難,整個城市幾乎被燒光了,此事發生于公元1216年,1215年成吉思汗將金政權逼離燕京,遷都汴京。蒙古軍隊輕易就占領了燕京。成吉思汗的軍隊進城后,將金的宮室整個焚毀
成吉思汗無意定都北京,但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情況發生變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劉秉忠建議,元的都城遷定到燕京為佳,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改燕京為大都,并指定劉秉忠主持大都的設計和建設。劉秉忠依漢人傳統的風水觀點,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布局,歷時24年方建成,遂成為現代北京城的輪廓。
本來在元滅亡后,朱元璋差一點就將都城從南京給遷來了。但還是因為風水不吉的原因,迷信的朱元璋最終還是呆在應天不走。在大都落人明軍手里后,朱元璋曾咨詢朝臣的意見。但朱元璋身邊的人都是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的南方人,并不愿到北京就職,便稱大都是元朝的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南京是興王之地,不必改都。
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稱帝前是“燕王”,對北京有很深的感情。風水輪流轉,在朱棣當了皇帝后,北京風水也突然好了,群臣擁護,不再沒有王氣了。明朝是風水最為盛行的朝代之一,有不少這方面的書籍留存了下來。其中有一本叫《葬經翼》,是一個叫繆希雍的風水大師寫的。書中觀點就代表了明朝對北京風水的理解:“冀州者,太行之正,中龍之干也。燕都者,此龍之盡,鴨綠界其后,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覆,北方一大會也?!?/p>
但北京的風水缺點也特別明顯,由于離關外太近,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清初無錫人、地理學家顧祖禹撰著的《讀史方輿紀要》,被稱為奇書,書中就點明了北京風水的要害之處:“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啟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死救未至而國先亡矣?!边@個觀點實際是從明朝滅亡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護京的居庸關、山海關、紫荊關、倒馬關等軍事要塞一旦失守,北京城淪陷僅是旦夕之事。
相比起來,南京和西安在風水上都沒有這方面的缺點。北京的供給也是一大問題,北京的水源與城市發展在歷史上就是一個突出的矛盾,“風水寶地”的北京缺水,是一個威脅不弱于外敵的問題。在現代的北京,水荒日益嚴重,周邊沙漠化,加上人口激增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在不少學者眼里,北京已不適合做首都,“遷都”時不時被提及,甚至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也不回避這一話題,北京“沙漠化問題若不能控制,遲早要遷都”。
相比起北京,還有西安,南京的獨特地理環境優勢就顯露了出來,四周經濟發達,環境優越。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自古就是富饒之鄉,作為運輸大動脈的長江,就在身邊,比黃河更加便利。從歷史上看,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權,從不愁經濟供給。從現代格局來看,南京的優勢則更明顯,所在的長江三角洲一帶如今已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與第一大經濟城市上海相距很近,人間天堂蘇州、杭州與軍事重鎮蕪湖、安慶串聯一體。難怪,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文人謝胱即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但南京人現在自己卻不自信起來,說是南京的王氣徹底沒有了,六朝宮城所在的總統府地區,讓南京圖書新館鎮壓住了;紫金山西的“龍脖子”又被挖了一大洞——前幾年建的九華山遂道。
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飯余的笑談,包括我文中所提到的“真龍”、“天子氣”什么的,不過是古人的一種理解而已。總而言之,一座城市能否發達,是與時代的選擇和民眾的努力分不開的,而不是什么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