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家認可。但具體的實證研究比較匱乏。筆者試圖從實證研究的角度,探究大學生生涯規劃對大學生職業獲得過程的作用。本文是這一實證研究的一次預研究,根據河南某高校912名畢業生的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畢業生對生涯規劃的認識和需求,尤其是對生涯規劃和職業獲得過程之間關系的認識。
[關鍵詞] 大學生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獲得過程影響 畢業生調查
一、引言
大學生求職是實現社會需求與個人能力的統一,社會需要與個人愿望有機結合的過程。作為一種社會性行動,求職是在學校和社會的互動中進行的。而生涯規劃作為人力資源開發最活躍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中正好起到橋梁的作用,以人力資源開發的作為媒介,將學校和社會兩種不同背景貫穿起來,適時的解決了學校和社會的轉換問題。本研究從職業獲得的視角出發,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這兩大主要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中,將生涯規劃單獨分離出來進行研究。
根據生涯理論,大學階段的生涯規劃主要針對和職業相關的內容。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又具有既要關注看清現實社會與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又要關注人才需求的動向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的特點。每個人因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和歷程不同,所考慮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對自我的全面認識、對外部環境的評估、個人目標的抉擇以及落實目標的措施安排等因素都是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步驟。研究者羅雙平曾用精辟的公式總結出了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大要素,即:職業生涯規劃=知己+知彼+抉擇。
二、施測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自編的問卷《大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獲得狀況調查》,調查對象是鄭州市某大專院校2009年912名應屆畢業生,于2009年6月通過網上作答并收集,有效問卷為895份。
三、結果分析
1.大學生生涯規劃狀況及分析。結合問卷中題目,從生涯規劃總體認知態度,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目標設定以及對求職過程的影響等五個方面,對大學生生涯規劃的總體狀況進行分析。該部分問卷中的題目多是以5級量表的形式呈現,因此處理數據的時候按照強度依次賦值5、4、3、2、1,并進行進行加權處理。
2.大學生對生涯規劃的需求。(1)期望的生涯規劃形式。畢業生最親睞的方式是“校內外合辦的工作坊”(50.7%)以及“各種實習和社會實踐”(19.2%),這兩項的總和占69.9%,“用人單位的宣講會”是緊隨其后的,占12.8%。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總體上來講城鎮學生和農村學生在該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而本次調查中認可度較低的是發放就業指導手冊、開設課程和講座,報告這三種形式,在1.9%~6.2%之間。(2)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時間。本次生涯規劃在該調查人群中已經得到認可,受到重視。選擇“大學剛入學”(36.8%)和“全過程”(19.2%)的比例之和已過半,達到了56%,但同時選擇“畢業前夕”這個時間的比例為38.9%,就是說還有近4成的同學仍把生涯規劃當作求職前的“polish工程”,而且仍有5.1%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總體上來講性別和城鄉學生在該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3)生涯服務內容需求。畢業生對生涯規劃內容需求,依次為:“求職信息”(38.7%),“培訓求職技巧”(31.6%)和“整體生涯規劃”(24.6%),而在“就業證策”的關注最少,僅為5.0%。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總體上來講性別和城鄉學生在該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
四、簡析
從本次調查結果的整體來看,大學生對在生涯規劃總體認識和自我認知方面,較為重視,但還有進一步加強和提升的空間。大學生對于生涯規劃形式和內容的需求,對高校生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現面對大學生生涯規劃的現狀,再回到生涯規劃和求職本身來審視。
1.調查驗證了生涯發展理論中關于階段劃分,大學生對于自我和職業的關注熱情正反映了大學生多處年齡段的特點,屬于生涯探索階段。
2.根據生涯發展理論,在認識自我,認識職業,設定目標以及進行抉擇等步驟中,該調查反映的現狀表明,大學生生涯規劃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認識層面的重視已顯現,但實際操作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職業探索和認識方面。而決策的自主性方面也能體現出我國大學生自主意識不夠的特點。
大學生生涯規劃涉及領域較廣泛,且需要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時間的沉淀,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內涵。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應將將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學習貫穿整個大學,有意識的與實踐結合,漸進性的學習與領悟。注意根據大學生個體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大一為模糊、多樣的職業理想和預期,自身可塑性最大;大二大三具較明確的職業理想與實現路徑。大四主要集中在具體職業目標和實現技能方面,自身可塑性最低,但未來職業的輪廓最明晰。
關注大學生生涯規劃的時候,就要從大學生自身和外部影響兩方面分析。從認識入手,關注自我、職業和環境的認知,為整個生涯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按照目標設定,決策和實施等步驟來嚴格操作。而外界對于大學生生涯規劃作用的兩個主要力量來源是用人單位和高校。而目前大學生對職業認知途徑和效果成為高校開展生涯規劃的瓶頸和障礙。所以如何引進用人單位,結合高校自身并借助他們的力量,達到“雙劍合璧”的效果,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格拉諾維特,弱關系的力量,國外社會學,1999年,第2期
[2]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學,1998年,第2期
[3]林南、恩賽爾、沃恩,社會資源和關系的力量:職業地位獲得中的結構性因素,國外社會學,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