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深入考察中國農村金融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系統回顧了2006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的變遷歷程,得出了政府拓寬農村金融市場,推進多元化商品與服務建設的特征,并提出了我國下一階段從制度著手,構建農村金融市場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金融 制度 變遷
農村金融體系是中國金融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農業發展起著巨大的支持作用。一個運行良好的農村金融體系,不僅可以為農村和農業發展籌集和分配必要的資金,組織和調節農村領域的貨幣流通,而且在宏觀上可以作為國家調控農業經濟的一個重要杠桿,促進農業的協調發展(何廣文、李樹生,2008)。而農村金融的發展要受到宏觀環境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制度和結構變遷與之相互作用的過程。只有確立和完善與農村金融相匹配的制度,才能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2006年以來,政府拓寬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使農村金融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期,所以本文以下部分試圖闡述2006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變遷歷程,探索我國農村金融組織在此階段的發展路徑。
一、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特征的簡要回顧
在經歷了恢復→拓展→風險控制→產權改革后,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農村六項制度建設,并對今后一個時期內農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標志著農村改革已經進入了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1.各類資本進入門檻降低
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創辦的成功理念,促進了中國開放農村金融市場的改革政策。中國銀監會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適度調整和放寬了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不僅使境外銀行資本與民間資本可以進行農村地區的投資與收購,并且調低了注冊資本限制,設立三類新型金融機構,降低農村地區銀行業的進入門檻,就是為了“解決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此項措施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部署的具體行動。同時,中央政府對民間金融也放松了管制,推動只貸不存的小額信貸公司試點,意在引入競爭和推動民間金融的正規化。政府對《放貸人條例》的制定更欲使民間借貸走商業化道路,合法化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的日漸活躍,促動了政府對正規金融機構的改革。郵政儲蓄銀行開展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股份制改革,農業發展銀行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等措施,無不顯露著目前農村金融開放政策的意圖:構建完善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真正為三農提供服務。
2.農村金融產品呈現多樣化趨勢
這一時期,各地涉農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進行了探索,不僅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并且針對不同的農村金融需求開發了多種新型信貸產品。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和業務創新按服務對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群體的政策扶持性金融產品,如扶貧貼息貸款、農戶小額貸款等;第二,針對傳統種植業農戶的抵押擔保金融產品,如農戶聯保貸款、農機貸款和興農貸款等;第三,針對農村個體經營和農民創業的金融產品,如農戶助業貸款、農村青年創業貸款和失地農民創業貸款等;第四,針對農村金融企業的服務可分為微型企業貸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從貸款服務對象的覆蓋層次看,初步體現了農村金融產品服務“三農”的目標和原則。
3.農村金融業務進一步發展
2006年以來我國制度變遷的基本步伐:首先,深化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2007年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農行改革的“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十六字方針。2008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施總體方案》,確立農業銀行深化內部改革,強化監督管理,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控制體系的金融需求;200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農業銀行整體改制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標志著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2007年2月銀監會批復同意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開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和農業生產資料貸款業務。200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將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支持對象擴大到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轉化及農業科技等更廣泛的農村經濟領域,拓寬了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頒布的《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考核指引》,進一步明確兌付考核標準和程序,加強了信用社的內部管理。2006年2月,銀監會首次系統提出要將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監管標準與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統一起來。2007年3月,銀監會發布《農村信用社監管內部評級指引(試行)》,進一步加深對農村信用社內部監管的融合。
二、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缺陷
但是,目前我國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改革并未徹底。首先,由于信用社產權關系不清,管理者、經營者和社員對資產質量、經營成果漠不關心,導致風險承擔責任人的缺失,由地方政府出面承擔風險責任,容易引致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其次,農業銀行由于之前承擔了較多的政策性信貸業務,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較多,嚴重制約了農業銀行經營結構的調整,不僅使經營管理復雜化,也導致目前農業銀行財務重組和整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難度加大。而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主要由國家供給,導致各分支機構不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貸款不規范,內部激勵機制與風險約束機制嚴重缺位,對其發展產生了約束作用。第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制度安排的實施過程中面臨著眾多約束。以村鎮銀行為例,其準入制度的發起人僅限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導致選擇面太窄,無法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同時,村鎮銀行作為有限責任公司,只能以投資人的出資額為限承擔風險,若發生重大金融風險,存款人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我國的小額貸款組織目前沒有獲得合法地位,使其長期發展缺少了制度與法律保障,不利于小額貸款的順利發展。而小額貸款的扶貧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在制度上得不到保障,使其對農民的脫貧致富作用較難發揮,制約了小額貸款業務的開展。
三、對于改進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政策建議
首先,政府應改革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我們應根據不同地區農村信用社經營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不同產權模式的改革,對于經過股份制改造的農村信用社,按照現代金融企業標準,加快建立規范的董事會制度以進行政策制定與重大經營問題的決策,使信用社形成職責明確、分工合理、統一協調、相互監督制約的機制;第二,應創新農業銀行組織結構。現階段,農行應積極配合完成資產處置工作,可以采取不同的組合政策,加快財務重組,使財務指標盡快達標。此外,農業銀行面臨著政策性與商業性目標的沖突,需要創新組織架構,實現政策金融與商業金融的融合,并要采取如專門增設政策性業務的窗口等措施來避免風險和損失;第三,應堅持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改革方向。鑒于我國農村經濟的弱質性及農村金融市場的功能性缺陷,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定位應堅持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方向,將支農業務放在首位,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綜合支農功效,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整體功能。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要按市場化原則健全完善治理結構,加快轉換內部的經營機制,逐步推行審慎授權制度;第四,應完善村鎮銀行新型金融機構的制度安排。應建立長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涉農貸款的補貼制度。在資本準入方面,放寬村鎮銀行的限制條件,吸引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多種金融組織,有效將資金注入農村。同時,村鎮銀行應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通過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來分散村鎮銀行業務經營風險,使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最后,應明確小額貸款組織的法律地位。政府應早日出臺《放貸人條例》,使賦予小額貸款組織合法地位,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法人組織,成為市場功能明確的經濟主體。同時,通過金融創新使小額貸款組織拓展融資渠道,保證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并且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完善小額貸款的制度保障,降低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1]何廣文 李樹生:農村金融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2]袁洪斌 謝 丹 熊德平:對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7,2:32-34
[3]謝家智 冉光和: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J].農業經濟問題,2000,5:25-28
[4]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研究小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08[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