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是我們寫好作文的基礎。對遣詞造句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三點。
一、語言要準確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首先要準確。準確是遣詞造句的基礎。只有在準確的基礎上,才能談到語言的精練、生動。語言準確,要求作者從詞匯的海洋里選取唯一的、完善的詞語去敘述和描寫事物。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是這樣寫瀘定橋的:
瀘定橋離水面有幾十丈高,是由13根鐵索做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并排9根,鋪上木版,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秋千似的。
作者僅用三句話,就把瀘定橋的樣子準確無誤地寫了出來,包括橋的高度、結構,人過橋時的狀態和感覺都說得很清楚。
語言準確不僅表現在狀物、敘事方面,而且要求表現在表情達意方面。如《憶鐵人》一課,寫鐵人批評了托兒所阿姨后,在回去的車上,有人對他說:“老鐵同志,那位阿姨是個好同志。她抱的是別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那個娃,倒是她的親骨肉!”鐵人聽了這話后的心情、神態和動作,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請看作者對當時情況的描寫:
鐵人睜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機喊道:“掉頭,回去!”小車急忙扭過頭,沖向托兒所……
其中的“睜大了眼睛”,表示懷疑:“哦!”表示驚奇;“咳!”表示懊悔;“掉頭,回去”,“沖向托兒所”,表示鐵人知錯改錯,而且改得很徹底。僅僅幾句話,就把鐵人斬釘截鐵的性格和嚴于律己的態度充分展示出來。
二、語言要簡練
語言簡練,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寫最多的內容。例如《落花生》一課的第一自然段是這樣寫的:
我們家的后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這一段話就很簡練:第一句點出“半畝空地”,這是種花生的前提,不能不寫,也不宜多寫;第二句寫母親的建議,是事情的起因,也為后邊的照應作出必要的交代:第三句寫姐弟幾個種花生的經過,因為不是文章的重點,就用“買種,翻地,播種,澆水”八個字概括,言簡意賅,語言精練。
三、語言要生動
在內容正確、感情飽滿的前提下,如果語言準確、簡練,并且生動形象,有色彩,有音響,就能夠產生一種美感,激發一種情趣,吸引讀者去深刻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讀了《桂林山水》一課,你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那些山,那些水,看得見,摸得著似的。桂林的山和水都各有三個特點:山是“奇、秀、險”,水是“靜、清、綠”。作者對桂林山和水的描寫,達到了“意、形、音”的統一,很有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