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年底,秘魯利馬國家博物館的展柜里,金光燦燦地昭示著一個早已消失的文明——來自古印第安人宗教儀式中心的寶藏就陳列在這里。
在秘魯北部高高的安第斯山脈一處叫做Kuiltur Wasir的遺址上,一隊日本考古學家在一個裝飾奢華的墓葬里找到了這些寶藏。在這兒埋葬了如此之久的是什么人呢?最合適的答案是神壇領袖,當然,也可能是富有的商人或工匠。無論這些人曾在古代社會的統治階級里充當怎樣的角色,而今,都化為一杯塵土。雖然他們的身體變成了一堆碎骨,但許多隨葬的手工制品歷經幾千年還完好無損。考古學家發現了陶瓶和小雕像,還有用珠子、海貝殼和石頭制成的各種飾物。而且,他們還發現了黃金:耳已損壞的金線軸、金胸飾和兩頂做工精細的金皇冠。
Kuntur Wasi墓葬就在已知最早的美洲統治者墓群中。但這個很可能與一個叫做查文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的KunturWasi社會,還遠未進入第一波安第斯文明。
自20世紀70年代起,在秘魯進行的考古發掘就已經發現了公元前很長時間就存在的另外幾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的建筑遺址。事實上,最近從安第斯干旱的土地出土的許多寺廟遺址和其他紀念碑建筑,是這片大陸上最古老的遺跡,有的幾乎與埃及金字塔一樣悠久。
美洲的復雜社會是何時發展起來的?怎樣發展起來的?這些發現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此的看法,并且它們已經引導科學家重新思考文明本身的特性。
早期安第斯文化的新觀點
早在20世紀初,考古學家就認為,大約2000年前美洲文明社會最早出現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一些地方。根據這種觀點,這些文明的影響,尤其是瑪雅文明的影響,那時就傳播到了南美洲,并在安第斯引發了幾次印第安文明的興起。
20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朱利歐·特羅的秘魯考古學家,向把南美洲看成文明繼承者的觀點提出了挑戰,認為南美洲是文明的發源地。從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特羅在秘魯中部一處叫做查文德萬塔爾的遺址發現了之前鮮為人知的人工制品和建筑遺跡,他以這處遺址的名字把這個社會命名為查文。
特羅認為,從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非常繁榮的查文文化是最早的安第斯文明。他還相信,它是在墨西哥文化和中美洲文化中獨自出現的。特羅推論說,由于安第斯和中美洲與世隔絕,以致早期的安第斯社會很可能沒有受到外部的影響。而且,查文的藝術風格同墨西哥或中美洲任何早期文明的藝術風格,很少有相似之處。
今天,許多考古學家認為特羅至少有一半是對的。他們認為,安第斯文明的確是獨自興起的。事實上,安第斯地區顯然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文明起源地區之一,包括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和中國,這些地區的復雜社會出現在公元前兩三千年。但是,查文是安第斯最早的文明嗎?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考古發掘已經顯示,在查文出現之前的很長時間安第斯就存在復雜社會了。
什么是文明?
不確定性源自這樣的事實:在對一個真正文明精確地做出認定上,考古學家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一般說來,他們都同意所有跨越歷史的社會都有幾個共同特征。每一個這樣的社會,都有基于農業的可靠的食物來源,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飼養動物,這樣就有可能囤積多余的食物,以供應大量的人口。在這種社會中,相當大比例的人口不是在從事食物生產,而是全職做別的職業,比如士兵或者工匠。政治權力集中在少數精英階級手中。最后,這個社會建造起紀念性建筑,并實施其他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程。
當所有這些標準首先在南美洲得到滿足的時候,仍然引起了爭論。然而,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社會是否真的必須符合所有這些標準,才可以被看成真正的文明?考古學家已經不得不對有關文明的概念做出某些調整。比如說,文字一直被作為文明的一個標志,但現在我們知道,高級社會沒有文字系統也可以運行,而安第斯社會從未發明文字。同樣,亞洲和中東古代文明廣泛使用的有輪子的車,在安第斯或美洲任何地方都聞所未聞。看來,文明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但是,不論是不是真正的文明,安第斯人的早期文化憑借自身的實力彰顯了輝煌。
棲居南美洲
南美洲是地球上有人類居住的最后一塊大陸。大約在上一個冰河期末期,即200萬年-1萬年前,人們越過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很長時間存在的大陸橋,從亞洲移居到北美。雖然考古學家還不能十分肯定首次遷移發生在何時,但有證據表明可能是在公元前1.3萬年前。至少,在大約公元前1.2萬年,新來者已經明顯占據了北美相當大的地區。這些最早的美洲人以打獵和采集為生,裝備了長矛和石制工具。歷經數百年后,印第安人逐漸跨越北美洲,進入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并在大約公元前1.1萬年到達安第斯山脈。考古學證據表明,大約在公元前9000年,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有人類居住。
放棄游牧生活
不管時間是否正確,十分清楚的是,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幾千年來都過著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游牧生活。那時,他們最終住進了村莊,并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走向高度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居住在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區的人開始了種植和養殖。公元前5000年,安第斯人就已經馴化了幾種動物,如駝鳥、安第斯駱駝。他們還種植各種各樣的植物,包括棉花、南瓜、豆類、紅辣椒和多種馬鈴薯。
幾乎與此同時,大量族群沿太平洋海岸的安第斯山脈西部定居,那兒有豐富的食物可供享用。雖然秘魯沿岸平原降雨量很小,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之一,但太平洋海水中有許多鳳尾魚和其他魚類。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沿海岸堆積物的發掘顯示,這些村民的食物是很豐富的海鮮,不僅有魚類(這些魚是他們用植物纖維編織的大網捕撈的),而且有蛤和貽貝。
由于沿海岸有這樣可靠而豐富的食物來源,秘魯最初的中心建立在這里就不足為奇了。在約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在吉薩完成巨大的金字塔的同時,古秘魯人開始建立起幾十個有巨大公共建筑的海邊城鎮。與幾個世紀前的簡單村莊不同,這些新的居民區是宗教與政治活動的中心。因為在人們學會如何制作陶瓷制品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這些地區修建建筑了,所以考古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多孔陶器晚期。
Aspem位于秘魯利馬北面海上約160千米處,這處占地至少12公頃的遺址,包括廣場、平臺、房基和12個大土墩。這些土墩就是通常所說的Huacas(古秘魯的一種神物)。Huaca是一個印加語的詞,意為古建筑或一個古代的地方,而考古學家則用這個詞來指稱古代建筑遺址形成的任何土墩。大多數情況下,經過三四千年的腐蝕,這些土墩幾乎完全改變了原來的模樣。位于Aspero的土墩最大,有10米高,是秘魯最早的不朽建筑的遺跡。這些巨大的廟宇建在帶斜坡的平臺上,每個平臺的頂部都有圍墻,由幾個相連的房間組成。這些建筑中填滿碎石,被由石頭和泥灰漿修成的圍墻環繞。發掘這處遺址的考古學家從重新修建的房間的復雜樣式和土墩里面的層次。推斷出這些建筑物被定期擴建。這些建筑物的建筑方式表明,這個社會還缺乏一個權力中心來按照總體規劃監管建筑。這一理論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事實:這處遺址和其他多孔陶器時期遺址都缺少王室的墓葬。但另一些考古學家爭辯說,如果沒有人管理的話,就不大可能有紀念性的建筑物。所以,在Aspero即使沒有實際的統治者,至少也會有年長的顧問或某些權威人物,來決定大家什么時候擴建廟宇。
最大的多孔陶器晚期遺址是E1Paraiso,位于內陸2千米的夏蘭河上。ElParaiso占地58公頃,有6個低矮的廟宇土墩。雖然最初的土墩并不是很高,也許只有三層建筑,基底50米寬、250米長。據估計,E1 Paraiso的主要建筑物用了9萬噸石頭。
雖然帶有大型公共建筑的最著名的多孔陶器晚期的民居都是沿海岸修建的,但還是有人在山上建起了相當規模的城鎮。他們大都憑借高山谷地肥沃的土壤,以農耕為生。所以,與一些考古學家的理論正好相反,許多民居并不靠海,似乎也過得相當不錯。那些考古學家認為,大海的恩惠是早期安第斯文明興起的關鍵。
在山上遺址的一些建筑中,有一些房間中央的深坑被火熏黑。這表明,人們曾聚集在一起,點燃供品敬奉他們的神明。但他們供奉的是什么神,還未可知。
多孔陶器晚期,不論沿海還是山地社會。人們都已開始用染色棉紗制造紡織品。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帶有貓、大兀鷲和其他復雜動物圖案的棉布殘片。其中有一個雙頭蛇圖案,在后來的4000年不斷出現在安第斯藝術品中。
安第斯山脈新時代的曙光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安第斯文明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接下來的1200年,安第斯人為隨后到來的先進文明打下了最后的基礎。所以,考古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初始期,或低級形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