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秋是僅次于春節的大節,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中秋節又名“八月節”、“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從它眾多的名目,便知道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和豐富性。
老北京過中秋。講究!怎么個講究法兒,請民俗專家翟鴻起老爺子來給大家伙兒說說。翟老爺子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打小兒在前門外長大。說起中秋節。他老人家話匣子就打開了。滔滔不絕。
拜月
中秋節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就是拜月。拜月就是祭拜“太陰星君”。也就是月亮。中秋節晚上,七八點鐘,月亮上來了,就在院子里朝著月亮的方向擺好供桌,插上兩支蠟扦兒,一個香爐。擺上供品,包括月餅和各種水果,但不能供梨,因為“梨”“離”諧音。

桌子右上方供上兔兒爺,后面支上月亮馬兒。我奶奶帶著我母親,大姐二姐三姐四妹行禮拜月亮,我們哥兒幾個就站在一邊兒,因為規矩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然后大家圍坐在院兒里賞月,分月餅吃果子,老人給講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
月亮馬兒
月亮馬兒現在都成文物了,估計現在孩子都沒見過。就是一張紙,上面印著諸天菩薩,下面是玉兔站在桂樹下搗藥,背后是秫秸稈兒扎好的架子,紙馬兒就糊在上面。這個一般在紙鋪兒賣,他們有專門刻好的版,一印就是一張。買月亮馬兒不能叫“買”。得叫“請”,因為代表的是“太陰星君”。月亮馬兒存一天,第二天就焚了。
兔兒爺
北京中秋供兔兒爺。供的就是月宮里的玉兔。傳說有一年北京城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來舍藥,玉兔幻化成人形,時而騎虎時而騎象,四處奔走,治好了眾百姓的病。百姓為了感謝它,就每年中秋時請一尊回來,給它上供,祈禱合家大小一年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一進八月,城里各個耍貨攤兒雜貨鋪兒都擺上了兔兒爺,叫兔兒爺攤子。兔兒爺有大有小,我1946年見過一米高的,是在前門外大街一家商號。一般小個兒的兔兒爺。也就偽幣一毛多錢。當然,供完以后,兔兒爺基本也就成了孩子們的玩具了。
團圓餅
當時北京的月餅主要是自來紅自來白,也有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在餑餑鋪點心鋪賣。不過窮人家買不起,買來主要也就是上供,但供月不用自來白。要用自來紅。
家里主要是蒸“團圓餅”,就是把面和好了搟成四片薄餅,抹上紅糖、芝麻醬,一片片疊起來,再搟一片大的面餅包上,上屜蒸。蒸得了以后,等供完月,全家老小每人都分一份兒吃,象征團圓。家里要是有人不在。一定得給他留一份兒。我大哥有年在外地工作,我母親就給他留了一份兒,等他過年回家來才吃了。倒是放不壞。團圓餅是家里每口人都一定得吃到。
果子節
我們管中秋節又叫“果子節”,因為正是果子下來的時候。那時果子比現在多。比如說,現在黑棗沒有了,有一種半綠半粉的虎拉車,像小蘋果,我們叫聞香果,還有紫紅色的檳子,現在看到的都少了。小沙果可以煮著吃。還有青棗。院兒里都種的有樹,秋天熟了上樹打,我們就在下面接著吃。過去那些東西不花錢,花錢買的都是上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