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玉,大概是老北京最后一撥月餅傳人。1970年進入桂香村,一呆就是40年。其實她早已退休,但因為手藝好,被連年返聘。桂香村有句公認的評價:這個老字號能持續到今天依然紅火,最大功績就是把張紅玉留住了。
因為是北京城里為數不多的幾個老技師之一,每到中秋,張師傅就忙得連軸轉,既要研制新的月餅口味,又要盯著學徒們做月餅。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的月餅基本都工業化了,糕點店里真正懂得手工做月餅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只會摁電鈕,怎么拌餡、和面、熬漿、磕模,完全一無所知。為什么有人罵現在的月餅太硬,砸在地上都能彈起來,那是因為和面的漿沒熬好。”

張師傅16歲進廠后。開始跟著師傅學手藝。因為是當時少有的幾個女孩之一,再加上聰明,老師傅們都樂意帶她。從和面到磕模甚至給烤爐填煤都有師傅親自傳授。“用鐵鍬搓25斤煤,什么時候該加。那都是有講究的。”
我問張師傅家里是不是有師傅傳下來的很多秘方,張師傅笑了笑說:“這秘方可是每個師傅的命根子,都不輕易給。后來真是看我不錯,有的師傅就偷偷塞給我。我當時好心,想給和我一起來的同事也看看,師傅臉一橫,‘你要給他們看,那就還我吧。’根本就不隨便傳。不過后來我還是給大家抄了一份。”
“當時學徒的人多,您又給提供秘方,怎么最后只剩了您一個?”記者問。
“做月餅,得靠手感,光有秘方沒用。面揉成什么樣,漿的火候夠不夠。怎么包月餅能均勻受熱,都得自己琢磨。很多人后來都去飯店做甜點了。可能是我太喜歡做月餅了吧,一做就是整整40年。”
張師傅說,比起現在,老月餅雖然品種少,但以前吃得講究。前店后廠的布局總讓人吃到剛出爐的月餅。“前店都有一個八仙桌,桌上湖好了茶,端上來的月餅都是暄騰的,想想都流口水。”
如今的老字號都已經店廠分離。廠子也都移至郊外。想吃到熱乎乎的月餅,那只能去工廠定制,興許還能嘗到那種老北京八月節的紅火味道。
拌餡
五仁月餅,五仁包括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芝麻仁、松子仁,核桃仁最多,老北京做法有時候也會放點南瓜仁添味。
上秤
五仁月餅。一般要200克的餡。配上45克的面,每個都要上秤約。斤兩準了才能包。
磕模
手工月餅磕模講究“三咚一叭”。左一下——咚,模具里的月餅左邊松動;右一下——咚。右邊松動;豎起來一下——咚,上下松動,再一下——叭,成形的月餅完整脫模。
揉面
面要和熬好的糖漿一起和,熬漿用的糖有講究,必須是兩廣糖。漿熬好后,最好晾上兩個月,這樣和的面來才筋道。
包餡
包餡最重要的就是周圍、底面都得厚薄均勻,不能露餡。這道工序技術難度相當大,也最看月餅師傅的手藝。一般得將餡舀到皮里后,兩只手兜著,慢慢地、慢慢地,把餡轉到皮里去。
烘烤
烘烤分兩次。第一次烤上7到8分鐘,整盤端出后,在月餅表層刷上一層蛋黃,為的是讓月餅在烘烤后顯得鮮亮,而且有蛋香。刷好后。放置烤箱中再烘烤7到8分鐘,熱乎乎、香噴噴的月餅就出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