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朋友得了支氣管炎,用了抗生素、止咳藥后,癥狀不見明顯改善。他也略懂一些中醫常識,想想自己的痰是黃稠的,便用上了清熱化痰的中藥,可是一個月來,癥狀改善還是不明顯。
后來我才得知,這期間他很怕冷,特別是背部怕冷,且夜間咳嗽也比白天嚴重,喉嚨癢,口不干,其實這些是寒證的表現。而他所謂的黃稠痰,只是早上起來咳的痰比較黃稠,其他時間咳的大都是白痰。
至此,真相大白,原來他并非熱咳,而是寒咳。
寒咳還是熱咳
目前,類似寒熱虛實分不清,將寒性咳嗽誤作熱咳治療的情況確實不少見。其實,要分清寒咳和熱咳并不難。
從痰的性狀可以區分寒熱。寒咳的痰色稀白,呈泡沫狀;熱咳的痰色黃稠,不易咳出。
不過,早晨第一口痰是黃稠痰,并非就代表熱咳。因為晚上睡著后,痰液的分泌漸多,停留于氣道的水汽會隨呼吸蒸發,結果早上的痰液,尤其是第一口痰,往往就變得特別濃濁,而之后的痰一般不會積聚得太多太稠。故白天的痰,才更能反映寒熱咳嗽的本質。
除此之外,寒咳往往是感受風寒所致,多見于冬春兩季。夏季吹空調受涼而表現為寒咳的,也不少見。寒咳還會有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無汗等癥狀。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夜間咳嗽,比白天嚴重。
而熱咳往往是感受風熱所致,以夏秋較多見。熱咳病人表現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
當然,有些病證屬于寒熱虛實夾雜的,要分清寒熱確實不易,這需要醫生的認真辨證。
抗生素讓“熱”變“寒”
目前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給辨證治療帶來了困擾。抗生素廣泛使用于各種肺、支氣管感染引起的咳嗽,療效快捷;但另一方面,經抗生素治療后,仍咳嗽不止者,其寒熱屬性也會發生改變,多數會由熱性向寒性轉化,表現出肺氣虛寒特點,此時應行溫肺化痰治療,而不能再清熱。
避免兩個治療誤區
對于咳嗽的治療,中醫有兩個重要法則:其一,寒性咳嗽慎用鎮咳法,否則寒痰積在胸中咳不出來,會引發更嚴重的咳喘;其二,熱咳慎用祛痰法,因祛痰法可能會增加咳嗽頻率,而使咳嗽加重。
超鏈接>>
寒咳藥方
寒咳治療以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為主,可選用三拗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辨證加減來治療。至于市面上所售的中成藥,可選用杏蘇止咳糖漿、橘紅痰咳液、小青龍口服液等。
寒咳食療方
①生姜+橘子+紅糖+大蒜:將其一起煮開后飲用,適合輕度的風寒咳嗽。
②梨+花椒+冰糖:將梨對半切開挖去核后,放入20粒花椒,2塊冰糖,再把梨對拼好放人碗中,上鍋蒸半小時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兩次吃完,對治療風寒咳嗽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