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上海體育場快如閃電的13秒15,讓蟄伏了13個月的劉翔以一種近乎完美的方式宣示了自己的復出。頂著身體傷痛和社會輿論帶來的雙重心理重壓,劉翔向世人展示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健康形象。
對于十三億中國人來說,劉翔不亞于一個民族英雄,甚至對整個世界來說,這個黃皮膚的“飛人”也是一個神話。從退賽到復出,劉翔承受著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重壓,一方面是腳傷的恢復,一方面是十三億關注的目光,他能否續寫神話,能否重塑英雄形象?重壓之下,他的“心傷”更甚于腳傷。
“首秀”細節解讀:向上樂觀
整場比賽中,劉翔通過比賽前后不斷調整自己的一些動作來化解壓力,告訴人們,他已經從受傷的陰影中走出來了。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那些不能稱之為經典,但卻足以令人回味的鏡頭。
【鏡頭一】準備動作。劉翔還沒有換上正式比賽服,他跨了兩個欄,兩個欄都倒下了,然后他碰到邊上一個老外,互相寒暄了一下。
【心理解讀】很放松,應戰態度積極。
【鏡頭二】換上比賽服,劉翔來回在起跑點到第一個欄架間走動,明顯比其他運動員走得多,也走得長。
【心理解讀】來回踱步是緊張的反應,畢竟已經有一年多沒有比賽了。
【鏡頭三】廣播員介紹參賽運動員時,劉翔面對鏡頭做鬼臉,然后微笑。
【心理解讀】緊張的人往往都會集中于某個事物,很難分神做這些搞怪動作。但同時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掩飾內心壓力。
【鏡頭四】起跑,劉翔的反應明顯有些慢,一年多的傷病是劉翔起跑受影響的最大原因。
【心理解讀】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他一年多實戰比賽的缺失,二是現場觀眾的壓力,他內心牽掛觀眾,在意外界對他的期望。
【鏡頭五】比賽中,特拉梅爾就是劉翔的參照物,劉翔追趕勁頭十足,后半程越跑越快。
【心理解讀】緊張感完全消失。當一個人完全投入時,焦慮感會完全消失,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劉翔不服輸的特質。
【鏡頭六】比賽結束,劉翔伸開雙臂躺在地上。
【心理解讀】失敗的人躺在地上是手臂垂地,而劉翔面對上空伸開雙臂,是內心壓力積聚后的釋放。
【鏡頭七】賽后,劉翔的第一反應就是松鞋帶。
【心理解讀】確認自己的身份——有傷之人,正視并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然后通過一些動作保護自己。這是他經歷傷病后成熟的表現。
教練“言教”解讀:迂回暗示
一個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即使沒有退賽一幕的出現,心理壓力也會高于常人,更何況是劉翔這樣一個曾經“一夜天堂、一夜地獄”的“頂級”明星。劉翔退賽后,就有心理專家指出,他應該接受心理干預,大多數人也認為會有最好的心理醫生陪伴劉翔走出陰影。然而事實上,劉翔從沒有請過心理醫生,他最好的心理醫生就是他的教練——孫海平。
“你看看,他的力量比你小那么多,但都能跑13秒4,你想想,只要跟腱好了,你進13秒1可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嘛!”孫海平曾指著其他隊員對劉翔這樣說。師徒倆溝通默契,劉翔喜歡上網關注自己的消息,孫教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會鼓勵劉翔。往往劉翔還沒有直接從師傅那里得到表揚,就已經從媒體上看到師傅對自己的鼓勵,或是對他某個階段的評價。
【心理解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孫海平這種迂回的鼓勵方式起到了積極的暗示作用,對需要心理重建的劉翔非常受用,有時作用甚至超過了直接的鼓勵和夸贊。
人在面臨重大心理壓力的時候,除了自身調節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啟動社會資源支持系統。對于公眾人物劉翔來說,退賽后生活訓練比較封閉,他最強大的支持系統無疑是朝夕相處的師長和時刻關注他的媒體。溝通、交流有多種形式,迂回就是一種技巧。就好比你聽到一個人當面的夸贊,也許你會一笑了之,但如果你通過另一個人知道那個人曾經夸贊過你,你就會充滿感激并且信心大增。迂回的方式更能令人從心底里接受。
飛人“酸“語解讀:英雄情結
“我的生活不會是灰色的,我的天空永遠蔚藍。”這是劉翔在國內首次公開訓練課上接受采訪時的回答,當時就有記者開玩笑地說:“怎么這么酸啊”,劉翔解釋,他就想告訴大家,他的心情沒有別人想象得那么差!
退賽之后,劉翔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大家再見到他的笑容,是在北川。劉翔說,去之前本想安慰北川的孩子,結果孩子們比他想象得還要堅強,這讓他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堅強。經歷過這件事情,即使將來他再也跑不出好成績,但至少心理比以前更強大了。
【心理解讀】人的壓力源主要有軀體性的、心理性的、社會性的、文化性的,對于劉翔來說,他的壓力源是多方面的。軀體性壓力源可以通過身體的恢復得以調整,社會性壓力源可以因事件的結束而淡忘,文化性壓力源一般并不常有,最難調整的也是最普遍的壓力源是心理性壓力源。所謂心理性壓力源就是一種認知偏差,表現為對過去或對未來的錯誤認知,以偏概全。劉翔的表現足以證明,他并沒有因為一次傷病而一蹶不振,并沒有為一時的挫折而一葉障目。
另外,每個人的心中都潛藏著英雄情結,當外在的惡劣環境引發個體心理焦慮的時候,就喚起了潛意識中的英雄情結,以對抗這種焦慮。當劉翔深入北川看到那么多堅強的孩子時,更激發了自己的英雄情結,就像他自己說的“心里比以前更強大了”,無形中轉化為賽場上不服輸、敢于拼搏的動力。
走出壓力漩渦
其實不只劉翔,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高考,就業,職務升遷,職稱晉級,身處壓力之中也許多數人并不自知,但如果你已經出現明顯的疲倦、焦慮、孤僻、失眠、暴躁等狀況時,一定要用積極心態掙脫壓力漩渦。
“走出”心魔:一般人最大的心理壓力來自于認知上的偏差,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比如有些人就是覺得領導總針對自己;有些人因為一次的挫折就認為自己永遠站不起來了;有些人常常因為過去的錯誤充滿自責寢食難安……這些都來源于一種不合理的期望值,是絕對化的、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造成的。不妨“跳”出去把你心里的自己當成別人來仔細分析一下,也許你就會豁然開朗。這就像我們常說的,勸別人總是滔滔不絕,輪到自己就想不開了。
當然,改變認知有時很難,重要的是堅信自己,不動搖對自己的評價,不急于否定自己。要記住,公平永遠是相對的,不公平是絕對的。悔恨過去和擔憂未來,都不如活好現在。
“走出”情緒:這是用行為方法減壓,包括放松訓練和自我催眠,主要目的就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般人面臨壓力的時候,身體會有應激反應,出現自主神經性興奮,伴隨著肌肉的緊張。放松肌肉,情緒也會隨之放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深呼吸。
自我催眠就是想象放松,用語言構筑場景,通過引導語強烈的心理暗示,緩解情緒,也是一種積極的放松方式。
“走出”家門:旅游、做運動,跟朋友K歌,主要目的就是轉移注意力。必須注意的是,僅僅靠轉移注意力平復情緒、緩解壓力,極容易變成一過性的輕松,常有反復,所以最好的就是外出活動過程中,配合專業的認知調整引導。有時認知調整往往是特定環境下突然間的一種感悟,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走出”禁錮:與朋友聊天、溝通,啟動社會資源支持系統對于減輕壓力也非常重要。不過,大多數身處壓力之中的人都會表現出一定的自閉,很難主動啟動這個支持系統。這時候就要靠身邊的親朋好友的幫助。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朋友親人壓力過大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讓他開口。交流時要講究技巧,盡量避免閉合性提問,多使用開放性提問,以免對方一句“是”或“不是”就讓溝通中斷。要讓對方盡量多的說話,只要開口說出來,壓力就等于減輕一半了。
最后必須強調的是,如今,大家對心理醫生的接受度已經越來越高,當我們面臨難以排解的壓力,并已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學習的時候,一定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
超鏈接
催眠療法——引導語
現在,調整你的姿勢,讓自己盡量放松和舒適。要集中注意力,盡量按照我的要求來做。好,我們可以開始了,請閉上眼睛,全身放松,深呼吸……慢慢的吸氣……慢慢的呼出來……非常好,讓你的身體盡量放松。每呼吸一次,你都會更加的放松,更加的寧靜……
你做的非常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所說的話上,你會越來越放松,越來越放松……好,接下來,我將帶你去一個非常美麗,非常寧靜的地方,你會感到非常的放松……
想象著你正漫步在一個風景美麗的沙灘上,這里陽光明媚,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空氣中滲透著淡淡的海水的咸味兒,放眼望去,海水緩緩的沖刷著金黃色的沙灘,白色的海鷗在海面上自由自在的飛翔。你走在沙灘上,心情非常的愉悅。仔細感受你腳下柔軟的細沙,它們是那么的細膩,你踩上去時感覺非常的舒服,非常的放松……
仔細感受,你把雙腳輕輕的浸到清涼的海水中,你感覺非常的放松,海浪將帶走你身上所有的疲勞和你心靈上所有的傷痛。深深的呼吸,海邊潔凈的空氣帶著愉快被你吸入體內,愉快的感覺在你的體內慢慢的擴散,慢慢的擴散,擴散到你的全身……
現在你覺得渾身懶洋洋的,好,現在躺下來,躺在沙灘上,靜靜的感受陽光的溫暖。陽光一縷縷的照在你身體的每一寸肌膚上,慢慢的治療著它們的傷痛,讓它們重新充滿活力。你感覺非常的放松,非常的愉悅……
你感覺自己越來越放松,非常想睡覺,非常想睡覺,在這溫暖的日光海岸,你睡得越來越深……越來越深……一直睡到明天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