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干通常由8個主要部分組成,從外到內為表皮、周皮、初生韌皮部、次生韌皮部、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初生木質部和髓等。一股來說,形成層以外的所有組織統稱作樹皮。由此可見,樹皮既指手感粗糙堅硬的死的部分,也包括了柔軟的活的組織。其中,木質部主要負責向上運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養分。當木本植物的樹干受損,被割去一圈,傷痕深度到達形成層,雖然圈內樹皮被剝去,但是過了了一段時間之后,環割上部的枝葉依然能正常生長。究其原因,在于樹干里面的木質部完好無損,能夠正常地把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往上運。
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樹皮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韌皮部擔負著向根部運輸葉光合作用所形成的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光合產物的重任,像糖類等營養物質,用來維持根的生存和發展。有時,我們看到樹干上會出現瘤狀物,那其實是“愈傷組織”。韌皮部被環割剝皮后,光合產物向下運輸受阻,在環割的上節口處聚集,引起上端的樹皮生長得到加強,從而形成粗大的“愈傷組織”。那么這種“愈傷組織”能否像人的傷口一樣愈合起來,使上下的樹皮再次重新連接起來呢?這完全取決于環割的寬度。當環割不是很寬時,一段時口后能夠恢復韌皮部向下運輸光合產物的功能,讓樹木劫后余生。但是如果環割得過寬,造成上下樹皮無法連接的話,那么地下根系部分的養劑由于日漸消耗而得不到補充,就會慢慢“餓死”。地上部分的枝葉在得不到來自根部的水分和養分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被破壞,整株植株便難脫“死亡”的厄運。
由此可見,“樹怕剝皮”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編輯/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