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絕對不是口號式的自我麻醉。現在只要是文藝作品,就喜歡粘貼傳統元素,林懷民的現代舞變身成了書法展覽,張愛玲的《金鎖記》被臺灣人改造成了京劇,到底是為了追憶,還是為了傳承,也許兩者兼有。
臺灣云門舞集《行草》一堂唯美的大字課
林懷民在中國文化圈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上半年,央視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的書畫部分,展現著名的快雪時晴帖、自敘帖和寒食帖時,就大量運用了林懷民的云門舞集中《行草》的影像。《行草》開篇透過舞者以身形臨摹王羲之“永”字破題。中篇最讓人震撼,整個舞臺變成一幅超大的卷軸,干字文鋪天蓋地、從舞臺的穹頂、墻壁一瀉到地板,淹滿整個空間。舞臺上的黑衣舞者,兩條黑色長袖好似潑墨一般忽隱忽現,仿佛穿越千年時光。
演出時間:2009年11月27日~29日
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
京劇《金鎖記》
張愛玲搭車國粹
演出時間:11月21日~22日
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
《金鎖記》,張愛玲筆下那個人人覺得最可怕殘忍的故事,被臺灣國光劇團改編成了京劇。國光推出的《金鎖記》也算是出奇制勝,畢竟傳統舞臺上沒有哪個劇種比京劇更為華麗內斂。而且張愛玲所刻畫的那種半新不舊的社會以及歷史和世俗的混搭式講述,搭上國粹京劇,理由也算充分。
《堂吉訶德》
好萊塢重塑夢幻騎士
演出時間:11月14日~15日
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
美國出生的“堂吉訶德”自然有好萊塢的氣質。舞劇雖以“堂吉訶德”為名,但講的卻是一對年輕男女火熱的愛情故事。唯一與原著相同的是,堂吉訶德依然不是愛情的主人公,而只是個為愛情危機化險為夷的衛道士。最終當幸福降臨到別人頭上時,他只能孤零零地繼續他的冒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