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光燦爛的日子
季羨林曾回憶,自己當時身為一級教授,工資345元,加上中科院學部委員津貼100元,共445元。莫斯科餐廳吃一次1塊5,湯菜俱全,有黃油面包,還能喝杯啤酒……
末代皇帝溥儀也常去老莫吃飯。他最后一個妻子李淑賢在《溥儀和我》中提到,60年代,他們夫婦“每月到莫斯科餐廳或和平飯店吃一兩次西餐,一頓飯不過三到四元”。
“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寞,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面包果醬,小碟黃油兩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四片面包細心襄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上文出自黃永玉的《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那時張伯駒夫人潘素生病,黃永玉猜測,張包裹的面包是拿回家給夫人的。
夢開始的地方
電影中有個分類是青春片,中國對電影藝術的貢獻是又創造了一種“文革”青春片,前兩年大行其道,很是蠱惑了一幫孩子。他們以為那個年代的年輕人都很幸福,不上課不上班,成天不是泡妞就是逗咳嗽,瞅誰不順眼就抽誰,隨便找個由頭就奔了“老莫”。
中俄建交60年前夕,“老莫”重張,基本恢復了55年前的原貌。莫斯科餐廳屬于北京展覽館建筑群,北展是1954年在蘇聯幫助下興建的北京第一家大型展館,供人們在展廳里學習蘇聯工業,在劇院里觀看蘇聯芭蕾,在餐廳里享受蘇聯飲食……這就是餐廳用莫斯科命名的原因。當時正處在中蘇蜜月期,如同交換定情信物,莫斯科也建起了“北京餐廳”。如今,北京的莫斯科餐廳風采依舊,莫斯科的北京餐廳銷聲匿跡,顯然,俄國人對我們的感情遠不如我們對俄國人的感情。至少,人家不會朝圣一般地去吃中餐并引以為榮。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據說,除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北京當年沒有一家餐廳像老莫這么寬敞高大。老莫的空間利用只能用奢侈來形容,高大的蘇式房子像個教堂,幾乎全部用來營造神圣肅穆的感覺。
據說,莫斯科餐廳最早都是國務院調來的內保人員。50年代就給服務員發皮鞋、料子褲子、發蠟和鞋油,女服務員還有香水。
據說,那時候去老莫不亞于出趟國,老莫甚至反哺了俄羅斯文化。有食客在踏上俄羅斯國土后還以老莫的口味來衡量當地是否正宗。
據說,1969年到1974年,當時所有插隊的北京學生都干一件事情:每天睡前進行精神會餐,激烈辯論北京什么最好吃。幾乎所有人都會提到老莫,雖然有些人根本就沒吃過。老莫成了精神支柱。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對老莫都有感情,我家隔壁去早市買菜的老太太就說:人家高干子弟有資格回憶,普通老百姓你湊什么熱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