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疫情為何越來越多
有些媽媽會問:現在傳染病為何越來越多呢?
其實,人類一直與傳染病做斗爭,目前人類已戰勝了天花、霍亂等傳染病,但依然有新疾病不斷出現。其中動物傳給人的疾病似乎來勢兇猛。這類傳染病發生率越來越高,可以從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方面找到原因。
傳染源生態平衡被破壞,促使病原體在致病性、抗原性、傳播途徑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導致一些病原體跨越物種屏障而感染人類。
飼養方式。集中圈養或工廠式飼養密度過高,如果通風不良、消毒不及時,就會導致動物傳染病流行;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促使耐藥菌株產生,并通過食物鏈得以蔓延。
傳播途徑傳染病搭上了全球化、城市化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便車”。人口密集、流動加快,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使得人類與致命病菌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一個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可以通過飛機、火車等,在幾小時內就跑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物流速度加快,易于使病畜、帶菌(毒)肉類的擴散。很多食品都是集中包裝供應,也可能造成病毒交叉傳播,從而污染食物,引起傳染病暴發。
易感人群人類生活環境改變、生活工作壓力大,都會使體質變弱,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保持房間適當的通風可以顯著降低空氣中致病微生物的濃度,養成開窗通風的習慣,避免致病微生物過于集中。
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三種,由于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使抗原性發生改變,所以人類對其很難產生持久的免疫力,而不像麻疹出過一次就不會再患。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毒性最強,最容易發生變異,容易造成暴發流行。今年流行的就是甲型
H1N1流感。
甲型H1 N1流感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毒為A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該毒株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是一種新型豬流感病毒,可以人傳染人,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表現
甲型H1N1流感癥狀和其他流感類似,一般是發熱(腋溫≥,37.5℃)、咳嗽,渾身沒力氣、咽痛等。潛伏期一般1~3天,起病初期傳染性最強,主要借助呼吸道感染人,如通過感染者說話、咳嗽或打噴嚏等方式將病毒散播到空氣中,易感者吸入后就會被感染,人群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用場所傳播最快。還可能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餐具、毛巾等方式間接傳播,通過手接觸最多,所以要勤洗手。
流感最可怕的是并發癥,兒童流感轉成肺炎的速度比較快,而且也比較隱蔽,尤其是在嬰幼兒中,不易察覺。除了肺炎之外,兒童流感還可以引起其他許多并發癥,比如心肌炎、中耳炎、支氣管炎、腦膜炎等等。
護理
1 充分休息。得了流感的寶寶應充分休息,避免到公共場所,減少傳播機會。
2 室內通風。寶寶的居室應陽光充足,只要天氣好,就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
3 多飲水,清淡飲食。讓寶寶多飲白開水,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并多吃清淡、易消化、有營養的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如粥、面條湯等。
預防措施
1 保持房間通風。保持房間適當的通風可以顯著降低空氣中致病微生物的濃度,養成開窗通風的習慣,避免致病微生物過于集中。
2 要降低患流感的風險,最好不要和患病者接觸。此外,盡量少帶寶寶到公共場所如商場、地鐵、公共汽車等。
3 給寶寶勤洗手,飯前便后用溫水和肥皂洗洗手可以防止病毒的侵害。如果不方便洗手,媽媽可帶消毒紙巾為寶寶擦手。
4 提醒寶寶不要揉眼睛,摸鼻子等,要知道眼睛,鼻子和嘴巴是病毒進入體內的入口,手上的病菌會毫不留情地侵入寶寶的體內。
5 乘坐公交車,最好將車窗打開,保持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密度,乘坐地鐵要選擇人少的車廂,或者給寶寶戴口罩。
6 與普通感冒區別開。如果寶寶出現感冒癥狀,媽媽首先應考慮:有沒有到過疫區,接觸過疑似病人?如果沒接觸過,可能只是普通感冒。如果有接觸過,就要及時去看醫生。如果發燒在38.5℃以上,也要去看醫生。
7 父母若是從別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區回家,最好與寶寶隔離一周,以防把疾病傳染寶寶。
8 保證寶寶睡眠充足,飲食規律,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每天室外公園鍛煉身體,提高寶寶自身的抵抗力。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菌痢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但大多發生在夏季,是通過被污染的水、食物和手而傳播,也就是病從口入。
表現
細菌性痢疾起病大多較急,表現出發熱、惡心、嘔吐,1歲以上的寶寶常常會說頭痛、腹痛,繼而很快出現腹瀉,一開始,大便呈軟便,或糊狀或水狀,但很快就會出現具有痢疾特征的膿血便。
護理
1 及時補充液體,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可以隨時喂水、米湯、果汁。如果腹瀉嚴重,要遵醫囑喂服口服補液鹽。
2 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牛奶、蛋清之類。如果寶寶正處在添加輔食期間,暫時不要添加。
3 做好臀部護理。病兒每次大便后應及時更換尿布,并用溫開水沖洗肛門及周圍,預防臀紅及泌尿系感染。
4 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并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
預防措施
1 父母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喂養習慣,始終確保食物新鮮干凈,各種生冷果蔬要在仔細清洗后才能給寶寶食用。
2 寶寶的餐具要消毒,奶瓶要徹底洗凈,并用開水煮5分鐘。
3 為寶寶調配奶前應先用肥皂和流動水將雙手洗凈。寶寶沒喝完的奶最好丟棄,以免變質。
4 冰箱中取出的飯菜,要徹底加熱后食用,禁止給寶寶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如西瓜、蛋糕等。
紅眼病
紅眼病是人們對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眼睛發紅、結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的急性細菌性或病毒性結膜炎的俗稱。紅眼病在春夏高發。
表現
紅眼病發病較急,潛伏期1~3天,多為雙眼紅腫、流淚、異物感、灼熱感,眼睛結膜充血,有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
護理
1 保持眼部清潔。家長可以給寶寶用生理鹽水或3%的硼酸液洗眼,再滴入眼藥才能充分發揮其藥效。
2 初期冷敷,慎用激素類眼藥。急性結膜炎初起時眼部宜作冷敷,有助于消腫退紅。在炎癥沒有得到控制時,忌用激素類眼藥。
3 避光避熱,少用眼。帶寶寶出門時,可讓寶寶戴上太陽鏡,以避免陽光、風、塵等刺激。
預防措施
1 讓寶寶別亂摸物品、勤洗手,別揉眼睛。
2 寶寶要有自己專用的洗漱用品,不可混用。
3 在“紅眼病”流行的高峰,暫時不要帶寶寶到游泳池游泳。
4 平時帶寶寶游泳時,最好使用泳鏡可減少池水與眼睛的接觸,有效隔絕細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疾病常見于4~9月份,5歲以下的嬰幼兒多發。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寶寶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表現
感染腸道病毒后潛伏期2~7天。輕的癥狀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口腔黏膜有皰疹。手足和臀部有皰疹或丘疹,伴有咳嗽、流涕、惡心、嘔吐,飲食時口腔疼痛。少數寶寶癥狀較重,可發生高熱、頭痛、抽搐,可并發腦膜炎、心肌炎、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
護理
1 患病寶寶一周內應臥床休息,多飲溫開水。
2 寶寶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愿進食,所以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爛時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 應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每次餐后應用溫水漱口,口腔有糜爛時可涂金霉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
4 皮膚護理。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應寬大、柔軟,經常更換。床鋪應平整干燥。剪短寶寶指甲,防止抓破皮疹。
5 寶寶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等度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飲水,如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
6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腦和心臟的特性,可引起腦膜炎、心肌炎等并發癥,所以家長應嚴密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發現寶寶有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面色蒼白、哭鬧不安或嗜睡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預防措施
1 居室要經常通風,腸病毒怕紫外線,所以要給寶寶勤曬衣被。
2 飯前便后、外出后回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寶寶洗手,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寶寶。
3 看護人接觸寶寶前、替寶寶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
4 寶寶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頭。
5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寶寶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如超市、游樂場、公共汽車等。
6 寶寶的玩具要經常清洗或消毒,避免寶寶接觸病毒。
乙腦
乙腦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簡稱,乙腦在人群中流行前,病毒首先感染家畜(豬、牛、羊、兔等)和家禽(雞、鴨、鵝),動物感染后并不發病,但在血中卻含有大量病毒,蚊蟲叮咬和吸吮這些被感染的動物血液后,蚊體內便攜帶病毒,再叮咬健康人就將乙腦病毒傳八人體血液內,在人體中繁殖而發病。
乙腦的流行高峰季節為5~7月,患者多為10歲以下兒童。由于流行性乙型腦炎在我國流行較廣目前我國已將此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程序之中,對所有健康寶寶均予以接種。
表現
當被蚊子叮咬后,經過大約10天~14天的潛伏期,寶寶體溫突然高達39℃~40℃,伴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嗜睡不醒,如不及時搶救,病情急劇惡化,表現持續高熱、頸項強直、嗜睡、昏迷、抽搐,甚至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表淺、節律不齊、呼吸暫停。護理
1 保持房間安靜、光線柔和,防止聲音、強光的刺激,以免誘發寶寶驚厥。
2 根據病情給予高營養、高熱量飲食,初期給予清淡、流質飲食,如西瓜汁、綠豆湯、菜湯、牛奶等。
3 對于出現驚厥的寶寶,應專人看護,口腔內加用舌墊,防止舌咬傷,同時報告醫生處理。
4 大汗后的寶寶給予溫水擦拭,及時更換衣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患者感到舒適,防止感染。同時加強口腔、眼睛的護理。
預防措施
乙腦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是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方法,媽媽們要記得及時給寶寶進行免疫接種,不可漏掉。乙腦滅活疫苗免疫程序:共需接種5針,即嬰兒出生后滿6個月開始接種第1針,7至10天后接種第2針,屬于基礎免疫;第2年加強免疫1針,4、6歲時再各加強免疫1針。乙腦減毒活疫苗免疫程序:共需接種3針,即嬰兒出生后滿1歲時接種第1針,2歲和6歲時再各加強免疫1針。
防蟻是關鍵的措施之一。家中要裝蚊帳、紗窗等防蚊工具。外出時在寶寶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上蚊蟲驅避藥物,如蚊不叮、防蚊花露水等。避免在蚊子出沒的樹陰、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瘧疾
瘧疾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傳播而引起的傳染病。夏秋季發病較多,其中8~9月為流行高峰。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并且容易流行。
表現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癥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護理
1 觀察寶寶發熱程度及伴隨癥狀,每天測體溫6次,高熱時隨時報告醫師。
2 給寶寶粥、湯等流質、半流質飲食,注意補充水分。
3 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
4 寒戰時,予以保暖,并防止外傷。高熱時予以溫水擦浴、冰敷等降溫措施。
5 出汗后及時更換衣服,避免受涼。
預防措施
滅蚊是最有效的措施。如消除積水、根除蚊子孳生場所。夜間睡眠給寶寶使用蚊帳防蚊。外出時涂上驅蚊水,傍晚外出穿上長衣長褲。
帶寶寶到安徽、河南、云南、海南、湖北、江蘇等高發地區,要重點防護。
帶寶寶前往東南亞、非洲等瘧疾高發國家和地區要預防性服用抗瘧藥,如氯奎、甲氟奎、乙胺嘧啶以及多西環素等。肝炎
經腸道傳播的病毒性肝炎有甲肝和戊肝兩種,甲肝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病程一般為1~2個月,夏季蒼蠅污染的食物也是造成肝炎病毒傳播的原因之一。寶寶一旦接觸這些污染物就可能導致發病。表現
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潛伏期大約為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起病時類似感冒,有發熱、怕冷、疲乏無力、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厭油等現象,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或胃炎。一般患者幾日后會退燒,但尿色漸深,出現眼黃、皮膚黃、肝區疼痛等,有的患者還出現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護理
1 臥床休息,避免勞累。多給寶寶講故事,也可以讓寶寶適當地看些圖畫書。
2 在急性期,寶寶食欲較差時,可以多給他吃些易消化、易吸收、富有營養的食物,如牛奶、水果、新鮮蔬菜等。
預防措施
1 甲肝和戊肝的預防主要是防止病從口入,注意飯前便后洗手,勿食生冷食物。
2 水果、蔬菜要反復清洗,肉類和海鮮食品一定要新鮮,并燒熟煮透。
3 寶寶按時接種甲肝疫苗,但戊肝的預防仍需從加強個人衛生和消毒措施做起。
傷寒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病菌污染的水和食物傳播,而帶菌的蒼蠅和手常常是傷寒散發病例傳播媒介。5歲以下寶寶占發病率的70%以上,發病以夏秋兩季最多見。
表現
傷寒起病時有高熱、嘔吐、咳嗽、嗜睡、煩躁、腹痛等癥狀,所以常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但嬰幼兒發生傷寒時癥狀往往不太典型,體溫上升較快,可有持續高熱與高熱驚厥。
傷寒常見的并發癥是在發病第2~3周出現腸出血及腸穿孔。傷寒還可以并發肝炎、肺炎、腎炎、心肌炎等,危害寶寶健康。大一點的寶寶癥狀會比較典型,一般都以發熱起病,體溫逐日上升,5~7天達高峰(39℃以上),之后持續高熱10~14天,再逐漸下降,高熱時有明顯的中毒癥狀,表現為表情淡漠、嗜睡、腹痛、腹脹、便秘等。
護理
1 寶寶臥床休息,保持大便通暢。
2 體溫超過38.5℃可用退熱藥。
3 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多喝水。
4 飲食應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腹瀉嚴重者要立即去看醫生。
5 如有腹痛、便血立即通知醫生。
預防措施
1 不喝生水,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生食瓜果要洗凈,最好去皮后再吃。
2 不要生食、半生食海產品(牡蠣、蟶子)和不熟的蔬菜。
3 養成飯前、便后洗凈手的衛生習慣,洗手時要用肥皂反復搓洗干凈,最好搓洗兩遍。
4 傷寒桿菌對熱敏感,餐具可使用煮沸法消毒。
5 傷寒桿菌在地面水中可生存1~3周,不要接觸被污染的水源,更不要在里面洗漱、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