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寶寶的媽媽會大呼“冤枉”:“我家寶寶一點都不像我,比如,我是急性子,寶寶偏偏是小磨蹭,每天我都催他快點快點,急得沖他發火。”“我家寶寶簡直就不像我生的,我閑不住,很勤快,他懶得要命,什么事都不會做,也不想學。”類似的問題還有,媽媽很寬容,寶寶很任性;媽媽很慷慨,寶寶又小氣又自私,什么都不肯跟他人分享……寶寶的缺點,和媽媽有什么關系?關系可大了!其實,寶寶身上的缺點,除了天生的氣質個性與媽媽的期待有所不同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媽媽的教育理念有偏差引發的,或者,媽媽雖有好的教育目標,在執行方面,卻常常半途而廢,或者出爾反爾,缺少將好的教育理念貫徹下去的耐心和執行力。因此,寶寶的缺點屢教不改,媽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先來反思自己。
“小磨蹭”遇上急性子
王勤的寶寶今年4歲了,性格比較內向,做事也比較磨蹭。媽媽每天早上要盯著他穿衣服,催著他吃飯,要不然,上幼兒園肯定遲到,寶寶磨蹭到什么程度呢?穿魔術扣的鞋子要10分鐘;吃飯,要不是媽媽急得搶過來喂,能吃50分鐘,所有的飯菜都吃得冰涼;寶寶的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同一個大院里的萌萌5點鐘就做完了,王勤的寶寶要是一個人做,能做到晚上10點鐘還沒做完,王勤只好代他做。”王勤愁得跟孩子爸爸說:“寶寶這樣磨蹭,他上了小學怎么辦?他是不是我們倆生的啊?”結果,當天晚上,寶寶老是睡不穩,王勤掀開他蒙頭的被子一看,寶寶在哭,說媽媽嫌他慢嫌他笨,不要他了……王勤這才知道跟孩子爸爸說的話被寶寶聽到了,傷到了寶寶的心。王勤又悔又急又沒招。
怎么回事:首先,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媽媽一定要有耐心。作為母親,我們往往因為自己與孩子血緣關系,就天真地想象我們的性格、愛好、意志品質等等,都會統統地在寶寶的身上延續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不是每一對母子都是這樣的,當寶寶出生以后,我們就要開始和“另一個人”打交道了。而這個人的性格有可能與我們完全不同。身為媽媽,我們要以更寬廣的胸懷,去接納和你個性不一樣的孩子。
怎么做呢:孩子磨蹭也有媽媽的原因,就是媽媽管得太多太細了,所以很多孩子的任務就變成了媽媽的任務,長此以往,孩子依賴性太強,做事就越發被動。對此,媽媽不妨采取一些游戲的方法。比如拿一個鬧鐘,和孩子協商,問他多長時間可以將事情做完,然后上好鬧鈴。如果孩子在此之前做完了事情,要積極地獎勵他或鼓勵他,慢慢地讓孩子形成自我約束。另外,還要發現慢性子的優勢所在.他可能做事更仔細一些,考慮得更周到一些等等。要首先表揚孩子的優點,再提出你的期望,比如:“兒子,你做事真仔細,只是如果再能快一點點就更好了。”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勤快媽媽懶寶寶
媽媽經常在親朋好友面前埋怨說,洋洋太懶了,啥事都懶得做,房間里亂得跟豬窩一樣,走道都會被亂扔的玩具絆倒,但要是洋洋自己動手收拾玩具,整理他的小房間,媽媽又會埋怨他整理得又慢又沒有條理,干脆推開洋洋,自己來做。
怎么回事:其實,并非孩子啥事都不愿意干,從孩子的發展過程來看,孩子都是喜歡做事的:開始學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學吃飯的時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給他穿衣服,他還會搶著自己套上身……這些時候,便是孩子學習做事的欲望最強烈的時候,要是媽媽包辦代替過多,就讓寶寶錯失了學習的最佳時機。
怎么做呢:如果媽媽太勤快了,就會把孩子給慣懶了。其實,聰明的媽媽應該在孩子面前變得“懶惰”一些,留給孩子表現或鍛煉的機會。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生活就是游戲,學習做家務也是一種游戲。要他收拾玩具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玩具寶寶玩累了,他們要回家睡覺了,讓我們送他們回家吧。”開飯的時候你可以說:“媽媽當廚師,你當服務員,請服務員幫忙把菜端出去。”當孩子感覺做家務就像玩游戲那么有趣時,他們一定會喜歡。在訓練孩子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如教孩子掃地、洗手帕、洗襪子、穿衣、穿鞋等時,媽媽應耐心示范,分步驟來要求,先讓孩子看大人怎以做,耐心細致地給他講明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再逐漸放手讓他獨立操作。
慷慨媽媽自私寶貝
安安才28個月,剛上小托班,媽媽就發現她很自私。每到“交換玩具日”,老師叫帶玩具到幼兒園里交換玩,安安都會抱著別人的芭比娃娃和電動汽車不松手,不肯還,常把玩具的主人惹哭。過兒童節,老師讓帶零食與小朋友分享,她居然自己搜羅了一包不愛吃的陳貨,說要帶到幼兒園里給大家吃,而把媽媽新買的好零食都藏起來。不但如此,她愛吃的東西,就不讓爸媽和姥姥吃,當著她的面嘗一口,她就撒潑大哭,氣得媽媽打了她兩下,說:“我和你爸都待人慷慨,怎么養出個女兒這樣自私.你到底像誰啊?”
怎么回事:很多媽媽都說,孩子還不滿3歲,就很自私,還自私得很有“心計”,讓成年人也大吃一驚。產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在寶寶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時候,孩子往往單純地認定“我即世界”,寶寶在建立與他人的關系時,判斷標準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應的行為也如此;另一方面,寶寶的自私行為也來自媽媽和家人的過分寵愛,安安媽媽就承認,她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總是有求必應,生怕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委屈。
怎么做呢:預防孩子自私的最好辦法,就是當孩子剛表現出自私行為時,給予提醒和討論。討論應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對懵懂的小寶寶厲聲責備,除了嚇哭孩子,并不能讓她明白錯在哪里。討論的目的,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孩子為了不落到沒有朋友玩的結果,會改正其自私行為。如果道理已經反復講過,孩子也認可,到時孩子仍表現出自私行為時,媽媽可表示不接受他,同時告誡家人及其他小朋友暫且孤立她,孩子為了有玩伴,會減少其自私行為。在平時,媽媽還可以與寶寶做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媽媽親自扮演“自私的人”這個角色,扮演時可夸大自私的惡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夠的重視。角色游戲使孩子能經歷、體會到別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給別人的害處,從而促使她改變這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