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當
“鄉下來的外國人”
移民美國之前我早已走訪過不下十個國家,但是從來沒感覺自己是當地人眼中的外國人。直到正式在芝加哥東南方的印第安納州Schererville小鎮安頓下來后,我才意識到自己成了別人好奇的焦點。我住的這個小鎮屬于美國中央時區最東邊的一塊,左臨伊利諾伊州,右靠俄亥俄州。這里的外國人本來就不多,更別說是亞洲人了。我當時住的是一座三層的公寓樓,每層四戶,我住在二層,左鄰右舍全是當地人,整個小區算上我總共三個外國人:一位印度人Sanjay,一位韓國人Park,還有就是我。我們成了所有街坊眼中的“國際友人”。
眾所皆知,美國人大部分是“party animal”,尤其是大學生。在我的印象中,那三年里每個周末都有party可以參加。同學和鄰居只要一辦party,我們三個外國友人肯定在賓客名單里。在美國受邀參加party或是dinner時,受邀者一般會問主辦人自己該帶什么東西過去,這體現出歐美人士的思維邏輯:與人交流時,說話直接切入重點,而且這個重點是無需包裝的,簡單明了。歐美人士認為,過度的語言包裝會造成人與人溝通時潛在的誤會及效率的減低。這是我到美國遇到的第一大“culture shock”。
第一次受邀參加party,朋友直接告訴我:“Please bring some drinks for 10 people with you when you come over.”我當時心想:你還真不客氣啊,一開口就要我準備十人份的飲料!再加上原本就買好的禮物(中國人的習慣,到朋友家作客必須準備一份伴手禮),哇,這場party的門票也太貴了吧……
顧及面子問題,我到超市買飲料時挑的全是價格高的:百分百原汁果汁、法國進口香檳、墨西哥進口啤酒,最后搭配性地帶上五瓶美國特產家庭號可口可樂。拿這些東西的時候很爽,結賬的時候很慘——加上稅金一共220美元——那個月的生活費當下只剩了一半。盡管心在滴血,我還是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去參加party。
一到朋友家,所有人被我嚇了一大跳。我不像是來參加party的,倒像是過年辦年貨的陣勢:一袋袋的“高檔貨”從車子的后備箱拿出來,加上一大籃的水果(中國人送禮的最愛)——看得朋友們下巴都掉到各自的胸前了。后來朋友告訴我,一般參加party或是dinner,當主人要求你帶飲料時,最多就是一瓶中高檔的葡萄酒或是一箱啤酒,不買酒的話,兩瓶家庭號的可口可樂也就很體面了,像我那樣的“瘋狂行為”反而會讓主人很不好意思。結果,那天party所有的leftover主人全讓我帶回家了……
我的第一張
“個性化車牌”
有一次,我看到一輛停在路邊的Ford車牌,不禁激動了好久,上面寫的是“TAIWAN”。我心想:臺灣制造的車居然銷到美國來了!后來再一想:不對啊,“TAIWAN”是印制在車牌上而不是車身上,而且Ford本來就是美國國產的汽車,怎么還有這樣的車牌呢?忍不住好奇的我就在那臺車旁站著等車主回來,因為我想知道這么酷的車牌是怎么申請到的。
車主終于在半小時后出現,就在車主開門的瞬間,我用臺語跟他打了聲招呼“大哥您好啊”,這聲招呼把他給嚇了一跳。我住的那個小區把我算在內總共三個外國人,這次居然“他鄉遇故知”,我內心的激動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那位大哥更是無法預料在這個“冷門”的美國小鎮,竟然會有人用家鄉話跟他打招呼。我們倆就這樣在路邊聊了也不知多長時間,那位大哥才忽然想起來問我怎么知道他是臺灣人。我伸手指了指他的車牌,他哈哈大笑起來,告訴我這算是他為推廣家鄉形象作的一項小小貢獻,接著他教我怎么申請這種個性化車牌。
原來很簡單,只要到當地的DMV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車輛管理局)填寫一張“Personalized License Plate Application”(個性化車牌申請表)就行了,而且費用便宜得不可思議,只要50美元。申請表上必須填寫三組想要的個性化車牌,每一組后面要解釋其含義,承辦人員會按照順序查看你所填寫的車牌號有沒有被別人注冊過,如果沒有你就可以得到這組車牌。如果已經被別人申請走了,那么就查看第二組,以此類推,直到所申請的車牌通過為止。
得知這個好消息后,我二話不說,趕緊去申請我的個性化車牌。我的第一項選擇是“TAIWAN”,明知已被那位大哥申請,我還是想測試一下美國電腦系統的完善性;第二項選擇是“TAIPEI”,因為我媽媽住臺北;第三項選擇是“VICKI99”,是我的英文名字加上幸運數字。我充滿期待地送上申請表,果不其然,“TAIWAN is not available.”當下很佩服美國的電腦系統。讓我驚訝的是“TAIPEI is not available either. ”我心想在偏僻的美國內地居然還有另一位老鄉住在這里,于是馬上問承辦人員“TAIPEI”的車主是誰,家住哪里,電話號碼是什么。可能我問時顯得太激動了,承辦人員帶著恐懼的表情告訴我:“This is extremely confidential! We are not allowed to share the owner’s information with anyone.”看來,他當我是尋仇的人了!最后,我的第三組選擇通過了,拿著兩張印著我的名字和幸運數字的車牌,我很滿意地離開了DMV。
在美國,車牌是跟著車主的,也就是說,即使你把車賣掉,也可以把車牌摘下來作為留念。建議去美國留學的朋友,無論如何花50美元做個個性化車牌,回國時帶回來,掛在墻上,它將是非常酷的裝飾品——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裝飾品。
說到個性化車牌,就不能不提一位“太有才”的北京大哥,他車牌上面的文字是 “TAMADE”。想必讀者都已經會心一笑了吧?這位北京來的朋友太可愛了,人在美國還不忘故鄉的語言文化!我問他在“車牌含義解釋”這一欄是怎么說明的,沒想到這位仁兄說當時的解釋是“TAMADE is the way Chinese people say hello and thank you.”據說那天他申請完畢后,就是這么跟承辦人員道謝的,乘辦人員還面帶微笑的回他一句:“That’s my pleasure!”太牛了!
我最鐘愛的美國節日——Halloween
在美國過的第一個萬圣節是我這輩子玩得最瘋狂的一次。
我先到超市買了個巨大無比的南瓜,帶回家后,先把南瓜頭從大約五分之一處切開,把里面的瓤全掏出來(瓤可以做南瓜派),然后在南瓜上畫出自己認為最恐怖的一張臉,拿出雕刻刀,沿著線條挖空南瓜皮,接著在南瓜里面放入一根蠟燭,蓋上頂蓋,很嚇人的南瓜燈就完工了。這個南瓜燈的功用就是在萬圣節當天,如果你想要街坊的小孩到你家“Trick or Treat”, 就把它點亮放在門口,小孩子就會上門要糖吃;如果不愿意小孩子跟你要糖吃,就別擺放南瓜燈。挺人性化的做法,不是嗎?
“Haunted House Adventure”(鬼屋冒險)是我最喜歡的萬圣節活動。一般來說,在萬圣節前一個月就陸續有“鬼屋”開放。美國的“鬼屋”里面的“鬼”都是真人扮演的,“鬼兒們”可以隨意移動,所以特別嚇人。有一次,我在“鬼屋”里面被一只毛茸茸的大金剛嚇到忍耐的極限,本能反應就上演了:從小學空手道的我,一個狠勁的手刀劈下去,大金剛當場開口罵人,據說他骨折了……我也就被“請”出“鬼屋”了。不過不要緊,萬圣節期間街區附近有20家“鬼屋”,被請出一家,還有19家可以去。我就這樣一家接一家地玩下去,而且在最后一家,我還臨時客串了“鬼”哦!
賴紫宣,出生于臺灣,畢業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旅美十余年,曾任臺灣各大連鎖美語學校培訓師,目前任教上海新東方學校。以流利的美式口語和輕松幽默的上課方式多次獲得“優秀教師”及“最受歡迎的老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