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韓三平導演跟我說是陳凱歌導演推薦我來演蔣經國的,我直接就說了一句‘我能演蔣經國?’。”
“我能演蔣經國?”
接到角色之后,韓三平導演的開門見山卻好像一座大山,壓在了陳坤身上。陳坤本以為就是一個很容易兌現的承諾,無非就是一閃而過的一個角色或者一個人形背景式的人物,有沒有臺詞都不能確定,但是以后的事情發展,陳坤只能說“讓我很驚訝”。
韓三平導演一再叮囑,蔣經國是年輕一代演員里戲份最重的角色,要充分重視起來。陳坤這才恍然大悟,“從韓總辦公室走出來之后,剛剛的那種自我滿足突然變成了空虛,甚至還有一些恐慌”,對于一個對歷史沒有研究的人,要塑造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角色,陳坤“頓時感覺有點無助,有點后悔自己在盲目的自我滿足中接下這個角色。”
“聞你讀過的孟子,多已忘記,為什么這樣不當心呢?……”
看過了蔣經國的照片,陳坤心里明白,形似難求,但求神似。但是“神似”二字斷然不是信口拈來的話。于是陳坤進入了一個惡補階段,先是看書,《青年蔣經國》、《蔣經國傳》,他通通從頭看到尾。
“因為對人物不了解,但是又是一個不能隨你發揮的角色,我就完全用一種做人物傳記電影的方式去準備這部電影”,除了傳記體的書籍,陳坤已經可以把蔣氏父子的一些書信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你的字還沒進步,每日早起,須要學草字一百個,楷書五十個,既要學像,又要學快。聞你讀過的孟子,多已忘記,為什么這樣不當心呢?……”
雖然是一些和自己無關的書信,卻讓陳坤和他對塑造蔣經國這個角色的激情相遇。
“當拋卻了所有雜念和防備,就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全。”
陳坤雖不是臨陣磨槍,但上陣之前還是惴惴不安,雖然為了蔣經國這個角色做了幾近全面的準備,但是開拍的前一晚,陳坤仍舊失眠。
“我是一個別人給我機會,我就會非常珍惜的人”,陳坤給自己的思想壓力遠遠大于外人所能想象。第一場戲關乎到人物基調的定位,只讓陳坤的思想包袱越來越大。眼看著之前關于這個角色的許多假設馬上就要實現了,陳坤又開始擔心自己的這些假設通過鏡頭是否能夠傳達,傳達了之后觀眾會不會認可,就這樣過了一個漫長的夜晚,到天快破曉,陳坤已經把問題擴大到“手上拿著這個角色而自己是否有能力詮釋”的程度。
踏實也是一夜,忐忑也是一夜,第二天就算騎虎難下也要出來遛遛了,陳坤帶著失眠帶來的亢奮到了片場,“可能因為內心激烈地掙扎過,所以到了片場反而比之前釋然了一些。”第一場是蔣經國和杜月笙的對手戲,化妝的時候陳坤對自己心理暗示,反正你就是蔣經國,照你想的去做吧。
和張國立演一對父子,陳坤一度找不到Key,說戲的時候,張國立就親自帶他入戲。“他會跟你開玩笑,然后哼京劇,不知不覺就讓你進入了一種父子情緒里面”,陳坤坦言之前并沒有看過太多張國立的作品,但是直到他有機會和張國立合作,“我才明白,什么叫情緒的細膩、臺詞的功底,還有那種對角色的真誠的態度。有時候你覺得就是一個小動作,看似是不經意而為之,但是卻透出老戲骨的力道。”
在張國立的“引領”下,陳坤完成了電影的拍攝,但是《建國大業》拍完了,陳坤卻好像出不了戲了。陳坤說出演蔣經國帶給他的不僅僅是表演領域上的拓展,證明他不再是那種只能在文藝愛情片里面談談情說說愛的演員,而是讓他明白了塑造一個角色的過程其實有新的內涵。
“感謝在我33歲的這一年,有這樣的一部電影出現在我生命中。”為了一個角色而去讀書去思索去體會,這種踏實的感覺讓陳坤對拍戲有了新的認識。“出演這部電影的經歷教給我所謂單純的力量,因為當拋卻了所有雜念和防備,就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