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媒體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受眾群體有所雷同,也有所不同。只有準確把握自身媒體特性,尋找合適的客戶,才能把媒體運營得更好。
——DMG 數碼媒體集團
現今的消費者,在家時間越來越少,而隨著地鐵線路的增多、準時和便捷,他們往返工作地點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所以消費者在戶外的時間增長,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越來越少,與地鐵新媒體接觸的時間增長。
廣告如何無處不在?生活方式的轉變對企業廣告出現的地方有了新的要求。
較之傳統媒體優勢更明顯
從全國范圍看,人們在家花費的時間平均從2004年的15.33小時下降到2007年的14.73小時,這一下降趨勢在一線城市中尤為突出。同時,第一社會階層人群在家時間普遍較少。這一數據說明人們在家看電視的時間逐年減少,相對的,人們在戶外花費的時間卻逐年增長。而出現在地鐵上的移動電視成為傳統電視的一大補充。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傳統電視的影響力,尤其對年輕人,正逐年遞減(15-24歲人群每天收看2小時以上電視的人從05年的67%下降到07年的63%)。移動電視利用具有高人流量的地鐵作為媒體平臺,成為傳統電視的延伸。移動電視觸及到了傳統電視不能覆蓋的人群,并在一線城市和年輕人群中表現出了更高的觸及率。
同類型媒體比較
作為戶外視頻媒體,和地鐵視頻同類型的媒體大致分為樓宇視頻及公交視頻。
地鐵視頻受眾的年齡更年輕,有較高的學歷和收入。媒體自身具備封閉的抗干擾環境,而且地鐵到站咨詢可以吸引受眾主動收視,媒體到達率接近100%。受眾的乘坐時間長,以及豐富的節目保證了較高的媒體關注度。
樓宇視頻受眾多為白領,學歷和收入非常高。然而非常短的媒體接觸時間使觸達廣告的偶然性較高,并且其形式為純廣告,受眾關注度較低。
公交視頻受眾覆蓋社會各個層次,所以年齡、收入、學歷偏低。作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媒體接觸時間較長,節目內容以新聞為主,配合聲音,雖然收視環境干擾較大,但并不影響它較高的媒體到達率和媒體關注度。
地鐵電視媒體有著其自身的特點:
龐大的收視人群
地鐵官方數據表明,從2007年開始,地鐵日客流呈穩步上升趨勢,隨著線路的不斷增加,以及地鐵自身的快捷便利,人們越來越多選用地鐵作為自己的出行方式。截止2009年4月,上海軌道交通總客流再創歷史新高,達到442.3萬人次。據CTR媒體調研顯示,DMG站臺和車廂視頻媒體的到達率分別為93%和99%。
收視人群表現出的特征有:
第一,更加年輕化。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鐵1、2號線的乘客在25-34歲和35-44歲的比重分別占到28.8%和30%,而上海地鐵乘客在這兩個年齡段的比重分別占到39%和20%,這兩個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具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和欲望,是廣大廣告主最主要的訴求對象;
第二,學歷相對較高。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鐵1、2號線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乘客占到70%以上,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受眾占到將近1/3。上海地鐵大專及以上學歷占到64%,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受眾占到26%;
第三,收入穩定。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鐵1、2號線的受眾中個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比重占到7.5%。上海地鐵的受眾個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比重占到7%;
第四,消費能力強。高收入人群具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和欲望,是廣大廣告主最主要的訴求對象。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鐵1、2號線所覆蓋的受眾中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比重占到37.5%。上海地鐵所覆蓋的受眾中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比重占到45%;
第五,消費水平高,家庭月均消費3,081元,占收入的42.4%。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鐵1、2號線的受眾體現出超強的消費能力。他們平均每月日常支出約為3646元,遠遠高于5、10、13號線受眾和公交線受眾平均每月日常支出的3186元和2971元。上海地鐵平均每月日常支出約為3774元。
填補了傳統電視的收視空白
與傳統電視臺收視率相比,數字電視具有強制收看的效果(不可換臺),且在上下班高峰有效收視率高且穩定。與傳統電視廣告時段60%的流失率相比,數字電視廣告時段流失率僅10%(即90%乘客廣告時段依然在收看)。
地鐵收視媒體填補了人們在出行路途中的信息“空白”,從而創造了更強的廣告到達和收視效果。而同時,達到相同的廣告效果,投放成本僅為電視的1/5左右。
優質受眾,完勝電視媒體
從數據顯示,地鐵視頻受眾的年齡集中在18至45歲,年輕人接觸戶外的時間遠多于坐在電視機前,學歷集中在大專以上,平均月收入在3500左右,消費能力強。而電視受眾趨向老齡化,學歷高中居多,月收入相對較低,和地鐵視頻受眾相差甚遠。而且就北京地區而言,地鐵液晶電視給北京地鐵乘客留下的印象主要有大眾化、時尚等,更多的重度地鐵乘客認可了它的時尚感,而且人們認為在地鐵電視上投放的廣告的可信度、吸引力和喜歡程度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