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形容詞是描摹人的心理活動的形容詞,本文結合心理學中對心理活動的解釋,對村上春樹小說《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中心理形容詞的三個語義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據此提出心理形容詞的判定模式。
關鍵詞:《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心理形容詞;語義特征
由林少華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村上春樹《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村上春樹迷的熱烈追捧。書中很多形容詞用得恰到好處。形容詞作為直接表述人的情感的詞,很多情緒、情感都可以通過它來表達,如“懊喪”“好奇”“惶恐”“興奮”“難過”等,這類描摹人的心理活動與狀態的形容詞,本文統稱之為“心理形容詞”。學界對心理動詞的研究較為廣泛和細致,但涉及到心理形容詞的著作并不多。本文試圖以村上春樹小說《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中的心理形容詞為例進行研究,以揭示心理形容詞深層語義和表層句法之間的決定與制約關系。
一、私人性
首先,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客觀事物時,由于個性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可能會作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這種反應具有高度的排他性,除非體驗者自己表達出來,否則很難做到心理體驗的共享;其表現在心理形容詞的語義特征之一就是[私人性]。這種語義特征使得心理形容詞能夠滿足“S+感到/覺得+A”的句法框架,心理形容詞做“感到/覺得”的賓語。這個標準可以把心理形容詞和不表達人的心理情緒的飾物形容詞區別開來,如:
分別以后,便覺得十分無助和寂寥。
——初
這種語義特征在日語的感情形容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日語中的感情形容詞在現在時肯定句中使用人稱是有限制的。日語認為人的內心感受只能由說話者本人體會并表達出來,表現在句子中即感情形容詞在現在時肯定句中做謂語時,要求主語只能是說話人本身——“我”,而不能是第三人稱或第二人稱。
心理活動是一種私人化體驗,是個人對外在事物作出的獨特的評價與反應。此處男主人公對于有紀子充滿了依賴與信任,這是他獨特的具有排他性的心理感受,因為和她在一起,他得以深深感受到十多年來自己連續失卻的東西的分量,這種心理感受是不可被別人替代的私人性心理特征表現。
二、變化性
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不斷變化的,在認知過程中,人的心理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例如運動員在大型比賽中,由于比賽經驗欠缺或者準備不足會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比賽進行中,運動員因為全神貫注投入到比賽當中會產生興奮的情緒;而當比賽失敗以后,運動員可能會出現不滿的心理;比賽獲勝以后,運動員會因此產生喜悅的情緒。認知過程中情緒的變化決定了心理形容詞具有[變化性]的語義特征。心理形容詞通過帶體標記“著”“了”“過”表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
典型的變化性心理形容詞是實現體“了”,它用來表明心理上由尚未具備某種狀態到具備某種狀態。如:
噯,初君,你比過去瀟灑了不少,身體也結實了。
——島本
多年后當島本再次見到初時,她一開始感到看到的好像是別人,但仔細再看時,發現還是過去的初,一點兒不差。初的舉止和十二歲時幾乎沒什么兩樣,有的只是在島本眼里更加的瀟灑與健康。再次相遇的初帶給島本的好印象,是兩人關系進展的前提與暗示。
說實話,初三時我去找過你。太寂寞了,寂寞得一個人受不了。
——初
這里用“了”表示了主人公矛盾糾結的心理:沒有了島本,初的生活開始充滿孤寂;當他打電話給島本沒有接通,又坐電車去她家,見其家門上名牌也換成別人的之后,初的心破碎了。心理狀態由喜至悲發生變化,這為他后來的情感經歷埋下了伏筆。
三、有因性
張國憲曾把表示事物性狀變化的形容詞稱為“變化形容詞”。變化形容詞都具有[+自變]的語義特征,“表述的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性狀事件,所以這種變化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而是自發產生的”[1]。因此變化形容詞可以進入“NP+A+了”,表示順應客觀規律,事物的性狀自然而然地產生變化,如:生→熟、新→舊、快→鈍 、幼稚→成熟、 新鮮→壞。
而根據生理心理學家對人體大腦的研究,腦神經細胞活動的過程表現為興奮與抑制兩種狀態的互相作用,這兩種活動方式會通過反射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反射作用是從感受器接收刺激到效應器發生反應的神經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著大腦的綜合作用。這里,作用于有機體使其發生反應的因素叫“刺激”,像吃喝是由體內饑渴的刺激引起的,打聽情況是由外界的奇怪現象的刺激引起的。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活動不會無緣無故發生變化,而必須依賴某種人或者事物所引起的刺激才能夠產生。這種特征決定了心理形容詞在句法上可以進入“使/令/叫/讓+主體+A”的句法槽中,如下例:
這種千篇一律的反應使我相當厭煩和受刺激。
——初
在初居住的地方獨生子“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是不可撼動的定論,但是叛逆的初卻無法忍受眾人這樣的想法,所以每當人們聽說他無兄無弟時條件反射般地這樣認定他的性格時,他很厭煩,也正是如此才會對同是獨生子的島本產生同病相憐的獨特感情。
越是事情令人不快,她越是面帶微笑。
——初
島本出生不久便得了小兒麻痹,她背負著極大的壓力,但是臉上卻始終帶著迷人的微笑,這種堅強是折服初的原因。島本從不在任何人面前叫苦,甚至于一丁點兒痛苦的表情都沒有,這也成為了我們心中迷戀的根本。
四、不及物性
滿足上述三種句法槽的并不限于心理形容詞,一些心理動詞也可以滿足上述兩個形式標準。漢語動詞中存在著一類專門表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詞,即心理動詞。對于心理動詞的劃分標準和范圍,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周有斌、邵敬敏認為心理動詞的形式標準是“主(人)+{很+動詞}+賓語”,凡是可以進入這一形式標準的都可以稱為“心理動詞”,反之則不是。心理動詞的主語必須是人,在“{很+動詞}+賓語”的格式中,動詞首先是和“很”結合,然后再和賓語發生關系。這說明了心理動詞可以受程度副詞“很”修飾,而且可以后接賓語。根據心理動詞的類型不同,其后所接的賓語也不同:有的只能帶體詞性賓語,有的只能帶謂詞性賓語;有的只能帶小句賓語。且其賓語只在上下文或對話中才可以省去,可以說是最嚴格的及物賓語。
心理形容詞后則不能接任何形式的賓語,這個語法特征將心理形容詞和心理動詞準確地區別開來。 因此,界定心理形容詞,除了上述的兩個形式標準以外,還應該增添另外的過濾標準,即不能進入句法槽C:S+很+_+賓語。如:
一個人跟我說的,很早以前,說是因為關系不好所以只能有一個孩子。聽的時候傷心得不行。
——島本
基于上述四點,我們可以得出指稱心理情感的心理形容詞的三種語義特征,即:私人性、變化性、有因性及語法層面的不及物性。它們可以得到句法驗證;符合以下四個句法槽的形容詞,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心理形容詞”。
(1)能夠進入句法槽A: S+感到/覺得+A
(2)能夠進入句法槽B: A+動態助詞
(3)能夠進入句法槽C: 使/令/叫/讓+S+A
(4)不能進入句法槽C: S+A+賓語
注釋:
[1] 張國憲:《現代漢語形容詞功能與認知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