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姚廣孝本為醫家子,十四歲度為僧,名道衍。”
姚廣孝出身于江蘇長州一個富裕的醫家。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是在研讀儒家典藏與修習詩詞歌賦中度過。但凡有異稟之人,天生就有叛逆性格,于不經意處,就做出了驚世駭俗的大事。姚廣孝打小就有強烈的出人頭地的念頭。總想做第一流的大事,卻不知如何一個做法。那一天,他上街閑逛,忽見一隊人馬過來,傘蓋簇擁之中,肩輿上坐著一個和尚。那陣勢、那派頭,竟比地方上的縣令出行還要威風。姚廣孝大受刺激,心中忖道:“當這樣一個和尚,竟比當官還強。”當下就跑到廟里剃度出家。
無愁應只為賓王
洪武十五年(1382)舊歷八月初十,朱元璋的結發夫人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歲。馬皇后與朱元璋是患難夫妻,為人賢慧,在朝野上下威望極高。她的死,讓朱元璋流出了平生最悲痛也是最洶涌的淚水。他命令所有就藩的王子們都趕回來吊孝。九月二十四日,馬皇后在孝陵安葬。喪禮之后各路親王都要回到藩地,燕王朱棣在回返北京時,他的扈從中多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姚廣孝。
關于燕王與姚廣孝的第一次相見,明人札記中曾有記錄,說是燕王乍一見到姚廣孝其貌不揚,便生厭棄。姚廣孝把燕王叫到一旁,耳語一句:“殿下若是帶我前往北京,我將送一頂大白帽子給您戴。”這是一句隱語,王字頭上加一個白字,即是“皇”字。朱棣聽了這句話,當即同意帶姚廣孝回北京。
出家人偏愛作兵家事
發生在公元1399年至1402年這四年間的“靖難之役”,既是燕王與建文帝的對決,也是姚廣孝與建文帝的較量。用兵的人,不講公正只講輸贏,不求道德只求成功。姚廣孝不僅認識到這一點,更可以說,朱棣之所以橫下心來起兵討伐建文帝,與姚廣孝的日夕攛掇不無關系。
如果說洪武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這十六年間,姚廣孝住在北京做了些什么,可以說,除了日常佛課之外,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鼓勵朱棣造反,與侄兒建文帝爭天下。
據說,朱棣起初對舉兵之事猶豫不決,為了使其增強信心,姚廣孝請來二十多年前在嵩山認識的老友袁珙,請他為燕王看相。朱棣混跡于一群大兵之中,袁珙一眼將他認出,并說出他有皇帝之命,年屆四十四歲時將登大位,當一個垂諸后世的太平天子。
袁珙的話,對朱棣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古代,人們普遍信奉君權神授的說法。而一些神秘職業者,諸如相面、風水、卜卦等,往往充當君與神之間的橋梁。袁珙所言,被朱棣看作是吉祥的神示,這對他堅定信心大有裨益。
在這一期間,姚廣孝是惟一能夠為朱棣出謀劃策的人。朱棣對姚廣孝,可謂言聽計從。
中國人一向崇尚正統,身為藩王出兵反抗中央,難免有篡逆之嫌。當姚廣孝勸朱棣盡管舉兵時,朱棣說出自己的顧慮:“民心向彼,奈何?”姚廣孝當即回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在儒家看來,天道即民心,兩者不可分。姚廣孝此說乃兵家言,即不談空道理,講求實際效果。
大悲愿力因無盡
歷史上將朱棣與朱允炆叔侄之間這場權力爭奪戰,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稱自己的部隊為靖難之師。日后,他登上皇位大行賞封時,稱受封的將士們為“靖難功臣”。我想,靖難二字,是朱棣強加給建文帝朱允炆的。這一詞句難以表達那場戰爭的真實性,但相沿成俗,更改似乎已無必要了。不過,靖難一詞的發明,倒真是幫了朱棣的大忙。這一功勞,可能還得記在姚廣孝名下。
三年多的戰爭,姚廣孝因年事已高,不能隨朱棣馳驅征戰,他留在北京,輔佐世子朱高熾鎮守后方,籌集糧草。但是,朱棣每有疑難,還是馳書相問。靖難之役中,幾乎每一場重大的戰役,都有姚廣孝的謀劃,他實際擔任了靖難之師的總參謀長。其重要性,可比擬于劉邦身邊的張良以及朱元璋身邊的劉伯溫。
一人當了三代帝王師
靖難之役,以朱棣勝利而告結束。作為第一功臣的老和尚道衍,在永樂二年四月以七十五歲的高齡,被朱棣封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并恢復其俗姓,賜名廣孝。
幫助朱棣奪取政權當上皇帝,是姚廣孝一生最大的事業。朱棣登基后,姚廣孝便日漸淡出朝政。他被任命為太子少師的第二個月,朱棣便給姚廣孝派了一個美差,讓他到松江、嘉興、蘇州、湖州四州賑濟。臨行前,朱棣對姚廣孝說了一席話:“人君一衣一飯都取自百姓、民產,怎么可以不體恤救濟。君是父親,民是兒子。作為兒子應當孝順,作為父親應該慈愛。各盡其道。少師前往,應體諒朕的苦心,不要為國家憐惜錢財。”拿著中央財政的錢到家鄉賑濟,愛給多少就給多少,愛給誰就給誰,拿著朝廷的錢收攬人心,天底下還有比這更美的差事嗎?這件事,可以視為朱棣對姚廣孝盡心輔佐的回報。
永樂一朝,朱棣派給姚廣孝的差事,除了這一件,還有三條可記:第一是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從永樂三年起,朱棣往來于南北二京,并多次帶兵西北與韃靼作戰,治國事務交由太子處理,姚廣孝協助;第二是永樂五年皇長孫朱瞻基入書房上學。朱棣命姚廣孝擔任侍講、侍讀。這種安排,讓姚廣孝實際成為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代皇帝的老師。終明一代,姚廣孝這樣的殊榮,恐怕絕無僅有;第三,敕令姚廣孝與刑部侍郎劉季篪、文淵閣大學士解縉三人督修《永樂大典》。
(摘自《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