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以來,大陸對臺政策一脈相承,歷經三次重大調整。而在中南海決策、兩岸交往的過程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故事。
毛澤東:金門炮戰是“文打”
即便在炮聲隆隆的年代,歷經三次臺海軍事危機,北京致力于兩岸和平統一的努力,也一直未停過。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萬隆會議為標志,毛澤東、周恩來的“和平解放臺灣”主張出爐,取代“武力解放臺灣”,并漸成“一綱四目”。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一次重大調整。
史料表明,1958年的那場炮戰是毛澤東主導的。
是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拍板”炮打金門。8月23日,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萬炮齊發,舉世震驚。
金門炮戰,“一石多鳥”,“打蔣”的同時,意在“擊美”,粉碎美國支持“劃峽而治”、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并聲援中東。毛澤東在見外賓時曾說:“金門炮戰,這是真打,但是基本上是文打。”
《目擊臺海風云》作者、多次采訪金門炮戰指揮員的李立說,金門炮戰半打半停,時打時停,“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并持續至1979年元旦,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觀。以炮彈為特殊對話語言,兩岸領導人用一種默契維護了一中。
鄧小平:一個“更”字值千金
“文革”結束,百廢待興。1979年始,在鄧小平主導下,逐漸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二次重大調整。
原中共中央臺辦主任楊斯德透露,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連續幾年,在鄧小平、鄧穎超等人的倡導下,大陸對臺工作異常活躍。
楊斯德披露,《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后,針對文中的“我們寄希望于一千七百萬臺灣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有不少臺胞提議應把重點放在臺灣人民身上。鄧小平聽后,即建議增加一個“更”,即更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楊感慨:“一字值千金啊!”
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輾轉赴大陸,進行了兩岸分隔三十八年后的第一次新聞采訪。楊斯德透露,李、徐來訪,大陸“網開一面”、快速放行,也是鄧小平最后拍的板。
江澤民:三見沈君山三次長談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在北京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新春講話”,提出對臺八項主張。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豐富和發展。“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領導人不能“老死不相往來”等感性表述,引發臺灣島內及海外熱議。
而在此前,1990年12月至1992年元月間,江澤民在中南海、釣魚臺賓館三次會見新竹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三次進行長談,其了解臺情、聽取意見之心,于斯可見。
楊斯德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除了海協、海基兩會成立并實現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兩岸之間一度建立直接溝通、外人鮮知的某種管道——直至1995年李登輝“高調”訪美,引發新的臺海軍事危機。
胡錦濤:親送連戰出釣魚臺東門
2003年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多個“胡四點”、兩個“胡六點”,形成一套完整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論述。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三次重大調整。
2008年4月29日,胡錦濤在北京釣魚臺賓館再次會見連戰。夜宴畢,胡陪同連戰夫婦在園林漫步,兩人走在一行的最前面,邊走邊談。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說:“我很好奇,胡錦濤送連戰自十八號樓至釣魚臺東門的這段路上,到底談了什么。后來,連戰在接受我的專訪時,披露了兩人當時的談話。”
在那次漫步中,胡錦濤對連戰說:“我們做的事(指2005年4月29日兩人的歷史性會晤)是正確的,當時排除萬難達成兩岸和平發展的五項共同愿景,你我都有責任共同推動。這不是為個人,而是為了兩岸后代子孫啊!”
2009年5月26日,同在釣魚臺,胡錦濤在宴請率團來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特別安排生日蛋糕慶祝吳伯雄的農歷生日,令吳“非常意外,感到相當溫馨”。
(摘自《星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