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十年的世界政治版圖中,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美國部分收斂起單邊主義的作風,其他相對大國,特別是一些新興大國的議事權力將明顯上升。相對大國的概念由法國總統薩科齊于2008年初提出,指的是那些具有重要的綜合實力但絕對實力尚不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國家。十年之后,這些相對大國將如何在國際政治空間內博弈,成為最考驗預測家們想象力的考題。
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公布的最新版全球趨勢報告中,“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的地位上升已是無需爭議的。報告認為,到2040~2050年,四國加在一起,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額將相當于原先的七國集團。到2025年,世界經濟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將變成: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
報告認為,中國和印度在目前的發展態勢下,正在恢復他們兩個世紀前所占據的地位,當時中國生產了世界財富的大約30%,而印度則貢獻了15%。不過,就人均收入而言,兩國仍將繼續落后美國和日本幾十年。也就是說,在未來的10到15年間,中國和印度將呈現出一種“雙重身份”,即很強大,但許多中國人和印度人與西方人相比還是感覺比較窮。
這份預測報告對俄羅斯的發展前景也態度謹慎。報告認為,俄羅斯具有潛力在未來10到15年變得更加富裕、強大和自信,前提是它在人力資本上持續投資,實現經濟的拓展和多樣化,并與全球市場實現融合。但另外一方面,如果俄羅斯未能采取這些措施,而油價和天然氣價格又保持在每桶50美元到70美元范圍內,俄羅斯就可能會經歷一場嚴重的衰退。如果俄羅斯不能成功實現經濟的多樣性,那么它就很難在世界放棄依賴礦物燃料時仍舊保持它現有的地位。
報告認為,盡管崛起的新興大國不大可能像德國和日本在19世紀和20世紀那樣挑戰國際體系,但他們會憑借日益增長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制定政治和經濟政策。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暗示,新興的多極體系要比兩極或單極體系不穩定一些,在世界朝著一個新的體系演進的10到20年內仍然充滿風險,類似于19世紀那樣的充滿軍備競賽、領土擴張和軍事對抗的情況并不能完全排除。
(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