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做君子,不做小人”。自古以來,“君子”和“小人”總是相對存在的。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通過辯證思維對比,選擇了君子作為做人的標準。
在《論語》中,“君子”一詞出現過上百次,究其內涵,孔子對君子的界定有其理想的人格標準。
首要的是做一個善良之人。君子的力量始發于內心,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子曰:反躬自省,無可愧疚。當然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又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在和他的弟子們討論人格標準時說道:“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其中的“我無能焉”是孔子的自謙語,其意是說“不憂、不惑、不懼”自己做不到。子貢緊接著說“夫子自道也”,也就是說“君子道者有三”,正是孔子自己的做人標準。
“仁者不憂”說的是一個人要有一種仁義寬大的胸懷。其內心無比仁愛、善良、寬和,不計較個人得失,內心坦然,這即是“君子”的人格內心。君子的人格力量就出自于自身善良的內心。
“知者不惑”,“知”在這里既指人的知識和能力,又指人的智慧。一個人的內心判斷和選擇與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智商是緊密相關連的。人們只有不斷修養自身,不斷提高判斷和選擇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面前明明白白地進行選擇、取舍。只要心里是明鏡的,什么煩惱或迷惑就不存在了。這便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一個人的勇敢同樣來自自身的內心世界,勇敢是一種精神力量。也就是說,當你內心具有足夠的勇敢氣質,有一種勇往直前、不可抗拒的力量時,你就什么都不怕了,當然就會無可畏懼。這就是俗話說的“兩強相遇勇者勝”或“狹路相逢勇者勝”。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必然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告訴人們,君子應當是一個善良的人,其人生應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苛責”內心。為人要厚道,要從心里嚴格要求自己,寬以待人,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而且要有作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胸懷大志,奮發有為,做一個高尚之人。孔子說:“士而懷君,不足以為士矣。”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說是想著自己的小家、小日子、小圈子、小利益,那他就不會成為君子。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后來演化成儒家的社會理想人格,謂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孟子也給人們留下了“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之教誨。他告訴人們顯達時要以天下為己任,困窘之時不放棄個人修養,堅持心懷天下。
縱觀中國古代許多名士在自家窮極潦倒之際。還仍然不忘蒼生黎民。諸如:詩圣杜甫在自家茅屋僅能容身、殘破漏雨之時,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愿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范仲淹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心系天下居民,都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博大的胸懷,這樣高遠的志向,正是君子所為。奮發才有作為,做一個有理想、有志氣、有恒心、有毅力,且想人之所想,為人之所為,這正是君子的高尚人格標準。
中國從古到今都崇尚“以和為貴”。以和諧為美。“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構成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一個真君子理應是和睦可親之人。《論語》有“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之說,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君子的內心有其自身的莊重、莊嚴,但在群體里頭從來不爭,也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子曰:“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君子面對群體中的不同觀點時總是注意傾聽,理解其合理性,在尊重他人意見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觀點。這樣,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相處,又保留了不同聲音。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孔子學問的精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干。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他人造成傷害。它誠告人們,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這既是一種寬容,又是一種融合。《論語》還告訴人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儒家思想精髓除了“恕”字之外,還有一個“仁”字。什么叫“仁”,“仁者愛人”,愛別人就是仁。愛他人,也是一種智慧。又叫“知人”。事實上,只有深刻的了解別人,才能更好地去關愛別人。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之方也矣。”“君子坦蕩蕩”,你寬容別人,其實也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正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人感到無限的快樂和幸福。孔子還有一種說法,叫“君子周而不比”,“周”就是能夠以仁愛之心去團結和關照他人,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就能團結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關照,共同感到歡欣。以坦然無私的胸懷,以一顆仁愛之心,以一種善意之舉與人和睦相處,實為君子之道。
言行一致,崇尚實干,同樣是君子重要的人格標準。孔子最討厭那些夸夸其談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他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訥于言而敏于行”。從表面上看,君子好像是木訥的,或者少言寡語的,但其內心是無比堅定而又剛毅的。《圣經》上說,世界上最追不回來的有3件事: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失去的機會。尤其是說出的話覆水難收。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作為君子理應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說。孔子誠告人們“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成語叫“言過其行”。說的多做的少,實為君子之恥。君子的力量永遠是堅定的行動力量,而絕不是語言的力量。君子是具有弘毅的實干家。君子的實干既不是盲干,又不蠻干。因為在其行動的背景上始終貫注著一種社會責任和社會良心。子曰:“君子不器。”就是說君的社會角色不是純職業性的,是變通的,是以時俱進的。就其人生態度而言是理想主義的。通俗的講,君子在其行動之前,總有一定的理想。思想決定行動:他深知自己行動的作用、責任和價值。君子心中明白用一塊一塊磚去建成高樓大廈;用一滴一滴汗水去洗滌心靈;用一塊塊鋪路石筑成通向光明的大道;用一步步勞作構成快樂的殿堂。同時也把自己構成為一個超出平凡的個體。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君子以義為質,禮以行之,揉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綜上述:《論語》中的君子之道,把做一個善良之人、一個高尚之人、一個和睦可親之人、一個有理想的實干家,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其道理是極為深刻的。君子之道又永遠是樸素的、溫暖的、和諧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就其理想、目標來說,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其實就在我們眼下,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只要認真去做,從這點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君子。
究竟怎樣做,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德思義。”“行義以達其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