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戰時期,袖珍型半自動手槍就被作為自衛武器而廣泛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有毛瑟M1914半自動手槍,勃朗寧M1906半自動手槍以及瓦爾特M4半自動手槍等。當時,德國紹爾父子公司也生產了一款袖珍型半自動手槍一紹爾M1913袖珍型半自動手槍,其名氣雖比不上前幾支槍,但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關于該搶的資料非常少見,因而本文是一份難得的呈現……
歷史久遠 以小見長
1811年,德國紹爾父子公司第一次獲得了當時萊茵聯邦政府軍的一項步槍生產合同,隨后,于1879年又成功設計出了M79轉輪手槍,被當時的德意志帝國軍隊采用,在一戰中使用。

1913年,公司成功設計、生產出一款半自動手槍——紹爾M1913袖珍型半自動手槍,并作為德國軍官用手槍參加了一戰。由于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因此紹爾M1913袖珍半自動手槍于1918年暫停生產,直到4年以后才開始繼續生產,1935年完全停產。后來紹爾公司根據設計M1913袖珍手槍的豐富經驗,設計出二戰中很有名的一款半自動手槍——紹爾38H半自動手槍。
紹爾M1913袖珍手槍全槍長146mm,槍管長74mm,全槍質量595g,彈匣容彈量7發,6條右旋膛線。作為袖珍型手槍,全槍長146mm的紹爾M1913手槍雖然比全槍長114mm的勃朗寧M1906手槍顯得稍大了一些,但對于身材魁梧的歐洲人來講,這支還不如一個普通人手大的“小玩意兒”絕對稱得上是袖珍型手槍了。
紹爾M1913袖珍手槍有兩種口徑:6.35mm(0.25英寸ACP)口徑和7.65mm(0.32英寸ACP)口徑,一般在槍身右側刻有口徑的銘文。其中7,65mm口徑的紹爾M1913袖珍手槍的生.產數量比較多,共生產了175 000支,而6.35mm口徑的紹爾M1913手槍則相當少見。
紹爾M1913袖珍手槍分為兩種款式:一種是表面經過發藍處理的黑色普通型;另一種是表面經過拋光處理的銀色型。在當時來講,這支槍設計優秀、做工上乘,這也是該槍得到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軍官共同喜愛的原因之一。
設計巧妙 特點突顯
紹爾M1913袖珍手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慣性閉鎖機構,全槍結構十分簡單,只有30個零件。
作為一只袖珍型手槍,該槍沒有設計擊錘部件,而是采用擊針式擊發方式,槍彈進膛后,扣壓扳機,阻鐵釋放擊針,擊針在擊針簧的驅動下擊發槍彈。這種設計能使使用者放心地將槍放入口袋而不必擔心擊錘勾掛衣物。
紹爾M1913袖珍手槍還有兩個極具特色的設計:一是套筒后部設有一個套筒底蓋,形狀與小手電筒的后蓋類似。主要作用是將槍機固定在套筒中,且底蓋內側設計有一段長度適中的細桿,兼作擊針簧桿。比起同時代的毛瑟M1896手槍、盧格P08手槍,這種套筒底蓋的設計使得槍支拆卸更加簡便,二是在扳機上面有一個套筒卡筍,向上推套筒卡筍,再向后拉套筒。可將套筒掛于后方,便于分解槍支。
紹爾M1913袖珍手槍采用刀形準星和缺口式照門。準星固定在套筒上。照門為長條形,前端由銷子固定在套筒上。照門后部則是一個卡筍,可以卡住套筒底蓋,使其不能自由轉動,以防止使用時產生套筒底蓋松動現象的發生,這也是紹爾M1913袖珍手槍的特點之一。套筒底蓋上刻有防滑槽和菱形防滑圖案,前者用于拉動套筒時起到防手滑作用,而后者則是在分解槍支,旋轉套筒底蓋時起防滑作用。
握把左側刻有槍號。手動保險位于套筒座左側、扳機后方,方便操作。保險桿向上為保險狀態,此時可阻止扳機后移,使扳機扣不動,向下則是射擊狀態。
紹爾M1913袖珍手槍的握把采用橡膠制成,其上刻有防滑的菱形圖案。握把兩側上方都有“SS”的商標。爪勾式彈匣卡筍位于槍身底部,這種彈匣卡筍也是當時歐洲手槍的一貫設計,需要雙手操作才能卸下彈匣,不便于快速更換彈匣,現代手槍已不再采用這種彈匣卡筍。隨后的紹爾38H手槍就改變了這一設計,把彈匣卡筍放到了左側保險的下面,這樣拇指就可以很方便地按到彈匣卡筍了。
彈匣上帶有兩個長圓形余彈觀察孔,容彈量為7發——這樣的容彈量對于袖珍型自衛手槍來說已經足夠了。
分解過程 簡單明了

紹爾M1913袖珍手槍的分解過程非常簡單。先向上推套筒卡筍并將套筒向后拉到位,套筒會被套筒卡筍掛于后方(見分解圖①)。然后稍向上抬照門,使照門尾端脫開套筒底蓋的凹槽(見②),旋轉并卸下套筒底蓋(見③),擊針簧也隨之取出(見④)。從套筒里抽出槍機(見⑤),并把槍機里面的擊針倒出(見⑥)。然后稍向上抬動套筒(見⑦),使套筒卡筍落下并前推套筒(見⑧),再從槍管上卸下復進簧(見⑨),完成不完全分解過程。
改進型號:M1914與M30
紹爾M1914袖珍手槍是在紹爾M1913袖珍手槍上改進而來的,最主要的改進是手動保險。在手動保險上增加一個凸起,當向上扳到保險位置后,凸起卡進套筒的凹槽,限制套筒的往復運動,進而使手槍更加安全。該槍還把商標由并排的“SS”改成了橢圓型的重疊“雙S”。
之后又推出另一款改進型紹爾M30袖珍手槍,該槍除保留了M1914的手動保險以外,又在扳機上加了保險裝置,壓下扳機保險后才能按下扳機,與現代格洛克手槍的扳機保險有些近似。其他改進方面是把刀形準星改成了點狀準星,并且再次改變了商標——把橢圓形“雙S”改成了圓形“雙S”,并把商標位置從握把上方移動到了握把底部。

多國傳播 成為珍品
紹爾M1913袖珍手槍在一戰中除了裝備德國軍隊外,還大量出口到英格蘭、荷蘭、美國、俄羅斯和法國等國,除了裝備各國軍隊也裝備了多國的警察,包括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魏瑪共和國(希特勒上臺前的德國政府)的警察部隊。一戰后,紹爾M1913袖珍手槍繼續裝備德國警察。二戰爆發后,有些德國軍官仍在使用,直到二戰結束。
紹爾M1913袖珍型半自動手槍是一款結構簡單、體積小巧的自衛武器,射擊時后坐力很小。但由于其采用的是0.32英寸ACP彈和0.25英寸ACP彈,殺傷力不足,并且需要經常維護保養,不利于長期在野外使用和佩帶,對于潮濕泥濘的環境更不適宜。諸多原因使其在歷史上并不像其他著名半自動袖珍手槍那樣被廣大讀者所熟悉。
該槍由于生產量不大,流傳到現在的已很少了,現在已經成為眾多武器收藏家眼里的稀罕物品。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