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代在不經意間忽然變成了這樣,也許你并不愿意承認,但這是事實。
每個人都急匆匆地上班、下班、開公司、奮斗、上進、拼事業,忙得連慢慢喝一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其實驀然回首,發現大家拼的都是物質。要住很大的、有花園可以照到太陽的房子,要開很好的、坐在里面可以收獲艷羨目光的車,要有足夠多的銀行存款管它能用來干嗎。這是我們時代的焦慮癥。好像只有有了錢,我們才能夠幸福。
300萬,多么昂貴的幸福感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愛情也變得物質起來。它不再只是你儂我儂、兩情相悅的詩意畫卷,也不再是純粹的愛情結晶,金錢、利益、權力、欲望,越來越多的東西開始承載于婚姻之上。
有房有車?愛情進入物質時代。
在安靜的、可以思考的時候,你可以問一下自己,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生活,難道不是要先快樂嗎?快樂,難道都來自物質嗎?
我們更愿意告訴你,快樂,也許只來自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生活,這是一種態度,這是一種風尚,然后也許,你會發現你變得很有錢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由這樣優雅、高貴、閑適的生活所帶來的驚人收益,你也許從來沒有聽說過。不過沒關系,從現在開始你就知道了。
樂活主義者的價值選擇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人,他們永遠那么潮,那么IN,最先引領起一代的生活風尚。
晉代有竹林七賢,亂世憂憤中,他們選擇了放蕩不羈和逍遙的生活態度,來追求人生的快樂。千百年后的今天,竹林七賢開創的雅集、清談,還殘留在江南的文化人生活中,雖然,如今的清談雅集看上去已經很錢柜。
宋代有林和靖,他在孤山妻梅子鶴,每天遙看西湖風月,數十年中不曾踏入相隔咫尺的杭州城,把隱士的清雅生活發揮到絕致。在他之后,“此心安處是吾鄉”,隱士們的生活成為了一幅清麗淡婉的圖案,成為了中國士大夫階層揮之不去的情結。
這是中國。在中古期的歐洲,有浪游的騎士,他們四處游歷,靠征戰來為自己贏得尊嚴、榮譽、土地和愛情,騎士的傳說最終融化在歷史的進程里,但他們的精神和風采,卻演化成了后來的紳士禮儀。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嬉皮士浪潮席卷整個西方社會。那個不安的年代里,年青人為了求得自我與社會的平衡,求得精神的寄托與安穩,他們選擇了非主流的生活方式,然后,把他們夸張的生活推廣到了全世界。讓人們知道,原來一個人,還可以有著和循規蹈矩的生活完全不同的選擇。
他們比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更早懂得,關于生活,有一些我們無法選擇,但是有更多的選擇卻是握在自己手里??Х冗€是牛奶,徒步還是乘車,此地抑或遠方,所有的選擇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這一次,最先掌握了問題答案的,是樂活主義者。
我們時代的焦慮癥
在今天,我們的身邊流傳著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話語: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賺錢是生活的主要內容。這很好理解,人人都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房子夠不夠大,
座駕夠不夠氣派,養老金要多少萬才足以退休,太多堅挺的欲望,讓我們在財富的面前,形成了群體性的饑渴焦慮。
于是投資就顯得重要起來。巴菲特成為了新的偶像,他的萬丈光芒透過理財書籍、電視節目、雜志、報紙和網絡,照耀在一張張渴望財富的臉上;收藏不再是一種雅好,而是投資的手段,誰誰誰在鄉下豬舍發現寶貝的撿漏傳奇故事總能吸引讀者的目光,鑒寶節目火了,拍賣公司賺了,古玩藝術品的價格節節攀升,大家都在說,盛世收藏;期貨、房地產、黃金、蘭花……一切可以投資的東西,都失去了它的本真,而變成了賺錢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每個人,在任何地方,以各種話題談論錢,可能賺錢的項目,即將到來的機會。有首歌形像地唱出了這一切:歌名叫《錢》,而歌詞只有一個字,一直在重復的“錢”。

錢,成了驅除焦慮的唯一方法。
賺錢,成為了生活的主要內容。
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了最暢銷語錄,它是如此的振聾發聵而又不容置疑:它意味著你還渴望上進,渴望成功,渴望過得更好。它告訴你,當你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在夏天辛勞地深耕,到秋天就可以收割成熟的果實,然后在冬天享受一年的收成。在這套哲學下,生活變得清晰而簡單:賺得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好,先要賺得更多。
一步一步,剖白你的財富焦慮。
這個公式很簡單,焦慮是因為缺口,先想清楚你今后希望過上什么樣的生活,滿足這些生活欲望需要多少錢,再減去你目前掙到的資產,兩者之間的缺口就是你焦慮的全部內容。
上半輩子掙的錢
1,銀行存款
建國初期,我們的上一代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信任銀行,又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只信任銀行。銀行成為“攢”字決的代表,新一代人更信了對銀行的迷信,存銀行不如買銀行。但是理財專家告訴我們,一定比例的存款才是安全的,可以應對疾病等突發的狀況。
2,房地產
在經濟發展最迅猛的年代,不動產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沒有哪一代比我們更熱衷于投資房地產。動輒幾套房的家庭比比皆是。
3,金融資產

去年的大牛市讓很多人欣喜而憂傷,跑不過劉翔,也要跑贏大盤。除了股票,黃金、期貨,一下子都成為了熱門的香餑餑。
4,私家車
交通工具一般都無法為你帶來增值,而是日趨貶值。
5,其他固定資產
古董、瓷器、書畫,金銀細軟,總而言之,可以很快變現的資產。我們粗粗的分了幾類,在你剩下的幾十年當中,分別有這些項目需要大筆支出,請在每一項下寫出你著手打算的事情和需要花費的金額。千萬別把事情想得那么悲觀,因為年紀的原因,你計算出來的結果通常沒有預想那么嚴重。
下半輩子需要的錢
1,退休
計算工式:基本生活X退休年份。舉個例子,以今年30歲的張先生為例,三口之家平時在吃、穿、交通等方面的基本必要支出一年約5萬元,如果他選擇在45歲退休,按常規75歲的壽命看,光是退休這一項,他需要準備150萬元。
2,銀行按揭
欠債還錢,這一筆開銷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

3,贍養父母
幼則仰食父母,長則反哺雙親。這是古人的邏輯。現代的父母寬容的多,有社會保險(按照“老人”的標準,國家完全負擔)。只是一旦生病,對子女家庭財務無疑是重磅炸彈:心腦血管疾病2~15萬,搭橋手術一萬,糖尿病。
4,小孩撫養
今時不同往日,小孩子一代比一代金貴。這種金貴當然也需要財力的支撐,遠在他降生之前,先期的投資就已經下去了,胎教、撫育、幼兒園、小初高、大學、留學,每一步都要錢。甚至有的家長還會為孩子準備成年后的創業基金,更普遍的則是操勞子女成家大事,不惜包辦結婚所需的房、車和婚禮費用。
5,商業保險
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的發生率會越來越高,這是自然法則,不容違逆。所以,必要的商業保險能夠緩解家庭成員遭遇重大疾病時的財務危機。
樂活主義者:活得更好,賺得更多

樂活主義者的投資理念,卻完全顛覆了這種“陳腐”的生活哲學。在他們看來,投資并非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一些生活方式卻是理想的投資手段。這之間的差別,正是“樂活主義者”的創新所在。
按照樂活主義者的理論,生活方式的投資,首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是讓自己活得更好。普通人信奉的是,賺得更多,活得更好;樂活主義者的信條卻是活得更好,賺得更多。
舉個例子,同樣是購買藝術品,前者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獲取藝術品升值帶來的收益;樂活主義者則會首先考慮藝術品帶來的精神享受,至于從中獲取收益,只是在提升了生活品質之后的一種附加價值。
在國外,“生活方式的投資”早已并非新事,而是許多中產階層的生活哲學,其中最熱門的,當屬5+2式的度假別墅。別墅主人在城市都擁有自己的住房,又希望能享受郊區的美景和新鮮空氣,5+2式的度假別墅恰好就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星期天到星期四住在自己的別墅里,到周末時再將別墅出租給短途度假的游客,自己切換回城市的生活,不但改善了長期居住在水泥森林中的心情,還可以從別墅的出租中獲取穩定的收益。
這種居住投資模式,后來發展成一種世界性的商業模式,那就是產權式酒店。因為迎合了那些喜歡追求經常更換生活方式的人居住,產權式酒店在歐洲的旅游勝地發展得十分繁榮,成為了歐美中產階級的一種投資手段。在中國,產權式酒店則是剛剛起步,第一家產權式酒店出現在2000年的深圳,兼之法律方面的規范尚不完善,目前還難以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投資。
除了不動產外,古玩、藝術品、觀賞性的動植物,亦是樂活主義者們推崇的生活和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