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簡稱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以貫徹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為名,把黨政軍機關干部??蒲?、教育部門廣大知識分子下放集中勞動的場所。
1966年,中央軍委總后勤部領導及王震將軍在視察了廣州軍區后,總后勤部擬就了一份《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毛澤東就林彪轉呈的這個報告,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充分肯定了這個報告并作了批示。因這封信是在那年5月7日寫的,故被稱為“五·七”指示。其中,“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边@一段文字。作為“最高指示”或“毛主席語錄”。在隨后10多年間。是全國各地中小學課本封二或封三必登的內容。應該說:“五·七”指示是毛澤東政治建軍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林彪、江青一伙橫行之時,“五·七”指示與其他“毛主席語錄”一樣,被片面地理解或歪曲,在許多方面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為了紀念“五·七”指示。各地除發行有“五·七”字樣的像章等紀念品外。各省還創辦了大批“五·七”大學和“五·七”農校,許多單位還冠以“五·七”為稱謂。諸如:(湖北)咸寧車站革命委員會家屬五·七勞動連、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街革命委員會五·七管理委員會等,就連中央軍委總后勤部機關的一個廣場。也被命名為五·七廣場。當然,“五·七”稱謂最有影響的莫過于“五·七”干校了。
1968年5月7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為紀念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發表兩周年,在慶安縣柳河辦了個農場。把當時的機關干部和所謂的“走資派”送去勞動改造,農場被定名為“柳河‘五·七’干?!薄_@就是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在她撰寫的自傳紀實小說《再生鳳凰(中國·自傳·歷史)》一書中,把“五·七”干校的首創者,認定為時任黑龍江省軍區司令和省革委會主任的潘復生;同時,書中對潘復生個人的人生結局作了簡要交待:“現在潘復生倒了,他是隨著林彪倒的?!?96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一文,并為此加了編者按語說:“黑龍江‘五·七’干校關于干部下放勞動的經驗很好……”,同時,還傳達了毛澤東的一段話:“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睆拇?,干部下放勞動,開辦“五·七”干校之風席卷整個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各類“五·七”干校如雨后春筍:在寧夏賀蘭有中宣部“五·七”干校。;在湖北襄樊有國家計劃委員會“五·七”干校;在河南潢川有共青團中央“五·七”干校;在河北邢臺有《光明日報》社“五·七”干校;在江西奉新有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五·七”干校;在黑龍江佳木斯有公安部直屬機關“五·七”干校;在上海奉賢有上海文化系統“五·七”干校等等。僅中央國務院所屬各部在河南、湖北、江西等省、自治區就創辦了106所“五·七”干校,有10萬名干部和知識分子在干?!皾L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地級區(市)、各縣乃至各大軍區也設立了眾多的地方性“五·七”干校?!拔濉て摺备尚Ec“赤腳醫生”、“知青”成為1968年的三大流行語。
1969年10月18日下午,林彪在受到毛澤東委托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的基礎上??谑诎l布了4條指示,即“第一個號令”。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爸甘尽庇牲S永勝當天以“林副主席第一個號令“正式下達的。盡管毛澤東當年曾有”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的指示。但是,隨著“第一個號令”的發布,從中央到地方,還是有大批黨政軍干部和家屬,包括老弱病殘者,都被強行疏散到中、小城鎮和邊遠山區安家落戶。有的被送進設在全國各地的“五·七”干校。年已古稀的“紅學”專家俞平伯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首批舉家下放到河南的“五·七”干校;66歲的文學巨匠巴金在其妻子重病期間,正下放奉賢縣的上海文化系統“五·七”干校;藝術大師侯寶林被下放到河南淮陽縣的中央廣播事業局“五·七”干校等等。有一般慢性病的體弱人員下放各類干校,比比皆是。當然,下放“五·七”干校,客觀上對年輕人起到了一定的“鍛煉”作用。很顯然。這種強迫性的“鍛煉”,對于上了年紀,又有業務專長的人來說,則是一種痛苦的精神折磨。著名芭蕾舞演員戴愛蓮,年過半百,被迫離開舞臺到干校養豬、喂馬、打井、積肥,同時,還要忍受監督她勞動的人的厲聲喝斥;著名學者于光遠戴著“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等5頂大帽子。被下放到寧夏賀蘭縣中宣部“五·七”干校種水稻、養豬;同時,也要接受軍管會領導下的批判會的批斗。國家培養了有業務、專長的人才,其目的不是要他們放棄知識,去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需要他們發揮一技之長。為人民為國家服務。林彪一伙利用上干校這種形式,造成變相失業,埋葬科學技術文化,埋葬民族的進步,浪費大量的人才。創辦“五·七”干校,不僅是片面夸大了體力勞動的重要性,助長了“知識無用”論思潮,而且還是歧視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損傷了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的自尊心,誤國誤民,產生了極惡劣的后果。
“五·七”干校的地址,則普遍選取在偏遠、貧窮的地區,由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簡稱“軍宣隊”)領導,學員不分年齡、性別的差異,統一按解放軍的要求,編人某連、某排、某班,所有學員被稱為“五·七”戰士,叫做學解放軍。出工、收工的路上要列隊呼口號,唱“語錄歌”。要例行性地一日數次集體齊誦“祝毛主席萬壽無疆”,要堅持“早請示,晚匯報”。著名女作家、《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在日記中這樣描寫“早請示”:“大家站成一橫排。對著毛主席的大照片慢慢地念一段‘語錄’,就算請示完畢了。”當然,“晚匯報”的程序與“早請示”基本一樣,只是安排在一天工作結束之后或就寢之前,向毛主席畫像各自述說一天所干所想的事情。學員們在干校的任務,用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李莊的話來說,有“三項內容:勞動、讀書、挨批”。
干校的勞動。就是要下放人員象當地農民一樣,以田間農事為主。教授、學者去種水稻、養豬、做飯;老人、婦女則從事她們力不能及的重活:打井、挑糞、蓋房,無所不干?!拔濉て摺睉鹗總兊膭趧颖毁x予了“重新學習”的內涵。還有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在下放河南信陽潢川縣團中央“五·七”干校的兩年多時間里,不僅是有名的學習模范,而且還成為一名出色的勞動能手。無論寒冬酷暑。他和大家一起插秧、割麥、掏廁所、燒茶爐,并徒步百里外拉石頭。他曾獲得干?!安逖砉谲姟钡姆Q號,受到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次“五·七”干校會議的表揚。被評為干校第一批“五好戰士”。
干校的讀書生活則是以學習《毛澤東選集》為主,如果“五·七”戰士利用工余時間學習馬列著作或學習業務,就會被視為不安心改造。是要復辟倒退。在干校,有的軍宣隊成員信奉林彪所說的百分之九十九學習毛主席著作,因而除了《毛澤東選集》,其它全是“禁書”。
挨批,則是干校中所有“重點專政對象”的必修課,而由軍管會領導下的批判會也是干校司空見慣的現象。當然,有些“專政對象”還“享受”干校以外的特殊“游斗”,也算是那個年代的一大發明吧。文學巨匠巴金下放“五·七”干校時。由于他出身地主家庭,尤其還寫了一部“為地主階級樹碑立傳”的“毒草”小說——《家》,因而成為最重要的批斗對象。作家王西彥曾這樣回憶巴金在干校挨批的情景:“有一個較長的時期。巴金經常被押回上海去游斗,今天是這個工廠。明天是哪個學校。據說,這是因為巴金寫了大批‘毒草’,讀者中毒過深,所以,‘消毒’的任務也格外繁重。有時是剛吃完中飯,有時則是還在地里干活。只要‘造反派’頭頭一聲令下。他就得匆匆上路,被押著到塘外鎮上去乘郊區長途汽車,往往一去就是好幾天。他的床位在我的斜對面,看到他因押去上海游斗而空著時,我就非常為巴金擔心?!痹诟尚?,多少無辜的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一批又一批的黨員被審查、專政,上午還是同志。下午就成了“敵人”,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女共產黨員張志新與遼寧省原省委宣傳部的30多位同志一起,被下放到遼寧盤錦“五·七”干校,在與張志新睡在同一鋪炕的5個人中,就有4個被審查、專政;其中一位副部長在元旦那天被迫自殺了。1969年9月24日,張志新因沖破林彪、“四人幫”所制造的封建法西斯的白色恐怖,不畏強暴,挺身而出,旗幟鮮明而又系統地闡發了自己的見解,被“四人幫”在遼寧的死黨以“現行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從干校的批斗會上抓走。從此,張志新身陷囹圄,直到1975年4月4日英勇就義。1979年3月31日,中共遼寧省委召開了張志新同志平反昭雪大會,追認張志新為革命烈士,稱譽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口頭上宣傳“五·七”干校是為了“革命化”,而實際上從內心里把它看成“變相勞改”的地方。王洪文就曾氣勢洶洶地叫嚷:“不聽話的,統統把他們送到‘五·七’干校去勞動?!币虼耍懊嫣岬降暮羁倳浖坝崞讲?、巴金等文化名人曾下放干校勞動以外。在黨中央的歷屆領導集體中,朱镕基總理于1970年下放到湖北襄樊的國家計委“五·七”干校勞動,賈慶林、羅干,都曾于1969年下放到江西奉新縣的一機部“五·七”干校勞動;回良玉曾下放吉林省榆樹縣“五·七”干校;李嵐清曾下放國家經委“五·七”干校勞動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中國第一位院士市長徐匡迪于1971年下放到安徽鳳陽“五·七”干校勞動一年;就連原外交部首席翻譯官、聯合國副秘書長冀朝鑄及其夫人汪向桐也曾斷斷續續下放到晉西北農村的“五·七”干校勞動3年之久。難怪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漫長的革命》一書中發出感慨:“離開了中國來寫關于五·七干校的事情,會使人感到所有這一切一定是發生在鏡子中的幻景?!?/p>
在全國眾多的“五·七”干校中。位于湖北省南部的原文化部咸寧“五·七”干校。由于云集了新中國6000余名文化界領導干部、知名作家、藝術家、出版家、文博專家、學者,并經歷了為期3年左右的“勞動鍛煉”,使之成為10年“文革”史上的一個獨特景觀——向陽湖。
向陽湖,原本是長江南岸的一個湖漢圍垸,溝渠縱橫交錯。面積4.83萬畝。“文革”中期,為表示人心向黨之意,將原名關陽湖改名為向陽湖。曾經下放于此的“紅學”專家周汝昌先生。在為開發向陽湖干校文化資源時的題詞就說明了其地貌特征:“紅樓非夢,向陽無湖”。
1968年8月,在向陽湖成立了湖北省咸寧地區革命委員會“五·七”干校籌備組。同年9月。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原文化部咸寧“五·七”干校。隨著林彪“第一個號令”的發布。原文化部所屬機關的6000多文化人及家屬陸續從北京永定門車站出發。來到向陽湖。年已古稀的“文壇祖母”謝冰心老人、參加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67歲老作家馮雪峰、64歲的老作家樓適夷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背景下。先后來到向陽湖。
原文化部咸寧“五·七”干校分為文化部機關口、文聯作協口、出版口、文物口、電影口等5個大隊、26個連隊。從1971年起,干校學員陸續調回北京,至1973年,大部分學員離校,1974年12月16日,原文化部咸寧“五·七”干校解散,合并到文化部設在天津靜海縣的團泊洼干校。趙辛初、張光年、周巍峙、嚴文井、陳原、史樹青、金沖及、朱家縉、單士元、耿寶昌、羅哲文、徐邦達、呂濟民、楊伯達、李崎、劉炳森、佟韋、薛德震、孟慶江、劉繼卣、陳羽綸、范曾、文潔若、蕭乾……等等,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名,他(她)們均在咸寧向陽湖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時代的足印。一代文學大師沈從文,在下放向陽湖時,曾飽受被踐踏的痛楚??稍谙虒幗o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卻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沈從文這一“心底荷花”的人生感悟,成為人們熱愛生活、戰勝困難的美談。著名文物家王世襄下放向陽湖三年半,放牛、種菜、種水稻,什么活都干過。讓他欣慰的是,所患的肺病居然因在田野勞動而痊愈。他在勞作時,滿目金黃的菜花,讓王世襄有感而發,寫下了《菜花精神詩》作為他的座右銘:風雨催園蔬,根出莖半死;昂首猶作花,誓結豐碩子。時至今日,王世襄老人的書房里。常年懸掛著一幅由畫家張廣為他當年在向陽湖放牛時創作的速寫畫——《王世襄牧牛圖》。
當年下放向陽湖的“五·七”戰士,不僅在咸寧留下了人生難忘的記憶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而且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詩人臧克家于1976年5月12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向陽湖啊,我深深懷念你》的長詩。1978年出版了《憶向陽》詩專集,1979年出版了《學詩斷想》;詩人郭小川1970年創作了《江南林區三唱》,197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郭小川詩選》一書就收錄了此作。向陽湖所在的湖北省咸寧市和咸安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編輯出版的各類地方史志,均對原文化部咸寧“五·七”干校作了詳細的記載;同時,還將向陽湖所在的甘棠鎮易名為向陽湖鎮?!跋蜿柡币殉蔀楫數匾患夷膛鱿盗挟a品的知名品牌。如今,成寧市和咸安區人民政府,大力開發向陽湖干校文化資源。正積極招商引資5000萬元興建向陽湖文化村;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已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F又在積極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6月26日,在咸寧市還成立了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
向陽湖是幸運的,因為“五·七”干校,使6000文化名人聚集到這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向陽湖又是不幸的,同樣也是因為“五·七”干校,卻見證了那段特殊而又辛酸的歲月。隨著1979年2月17日國務院《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的發出,特別是1981年6月27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歷史開始對“五·七”干校這一現象進行了重新審視,許多親身經歷的“五·七”戰士,陸續撰寫文章,對“五·七”干校進行回憶與反思。其中,文學翻譯家楊絳的《干校六記》、作家陳白塵的《云夢斷憶》、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等專著最具代表性。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未來?!拔濉て摺备尚#鳛槭辍拔母铩笔分械囊粋€組成部分,無論人們如何評論,但歷史是不希望重演的。靜靜的向陽湖,將向后人講述“五·七”干校這段難以忘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