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部省份,正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關注。從“湖廣熟、天下足”的田園漁歌的社會中走出,湖南正向工業大省、質量強省昂首邁進。
2009年8月20日上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湖南省政府在長沙共同簽署《關于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合作備忘錄》,從8個方面打造“湖南制造”,標志國家質檢總局與湖南在發展“兩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產業,促進質量水平提高方面的合作更加緊密。就在兩個月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邵明立在長沙表示,將全力打造“長株潭城市群食品藥品安全誠信示范區”,并在昭示食品安全的《三湘宣言》上簽名。
湖南,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部省份,正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關注。從“湖廣熟、天下足”的田園漁歌的社會中走出,湖南正向工業大省、質量強省昂首邁進。
在這里,有金健米業、裕湘面業、唐人神、隆平高科等一批響當當的農業品牌;在這里,有恒安紙業、夢潔家紡等人們耳熟能詳的輕工業明星;在這里,中式卷煙璀璨的“雙子星”——“白沙”、“芙蓉王”通過整合成為年銷售量過200億元的全國頂級香煙品牌;在這里,中聯重科、三一重工、華菱鋼鐵等一批裝備制造業驕子正風風火火走向轉型升級,沖刺世界級……
從“漣鋼”到“華菱”
十里鋼城,爐火正紅;鋼花飛濺,鐵水奔流。通紅的鋼坯從幾百米長的熱軋生產線穿過,魔術般地變成了一卷卷薄板。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熱軋板卷——漣鋼“雙菱薄板”。憑借一流的工藝,漣鋼已跨入世界煉鋼先進行列。
曾經的荒山野地,如今崛起一座現代鋼城。從1958年9月第一爐鐵水出爐,到今天年產能450多萬噸,漣鋼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成為湖南鋼鐵工業發展歷程的縮影。
1956年,湖南僅有幾家小鐵廠,年產鐵僅1萬余噸,鋼鐵供需矛盾突出。當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廣州“海屋”接見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聽取湖南工作匯報。談及湖南工業基礎薄弱,毛主席當即指示:搞工業,沒有重工業怎么行!你們要自己辦點鋼鐵,不能光靠中央調撥。這一年,國家冶金部把漣鋼列入全國規劃建設的18家地方鋼鐵廠名單。
很快,湖南選址資源稟賦好、鐵路運輸方便的婁底漣源,籌建鋼鐵廠。1957年10月,2萬多干部群眾在漣源黃泥塘夜以繼日地挑土平山、搭橋修路,年產5萬噸、遠景規劃20萬噸鋼的漣源鋼鐵廠建設工程全面啟動。
“當時省委要我們加快建設進度,爭取早出鋼材,支援全省工農業建設。”漣鋼第一任黨委書記兼廠長趙祥在回憶文章中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景:當時的黃泥塘,是一片荒山丘陵,住房和物資供應緊張,很多職工就住在附近農民的牛欄、豬圈里;吃的是“豬腸子”(南瓜藤)、“無縫鋼管”(空心菜);幾萬人就餐,沒吃飯的地方,大家到處站著吃,弄得全廠滿地是飯缽子。
78歲的老職工章錦福介紹,受運輸條件限制,為了將單件重達20噸的設備從湘潭火車站運進來,廠里組織了由45只木帆船、200余人組成的“排船”隊,沿漣水河逆流拉纖,歷經180多公里水路,硬是將設備“拖”進了廠。
在當時“以鋼為綱”、“全民大辦鋼鐵”的特殊形勢下,漣鋼作為湖南的重點鋼鐵企業,投產不到3年就形成了年產25萬噸鋼的生產能力,職工達到1.5萬人,躋身全國地方鋼鐵企業“十八強”。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江南北。漣鋼人早早就意識到了市場經濟的“春江水暖”:只有硬邦邦的質量與響當當的品牌,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從1979年開始,一場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的產品質量大會戰在漣鋼打響。圍繞質量提升,漣鋼從煉鐵、煉鋼到軋材,成立若干攻關小組,對影響產品質量各環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地毯式”圍殲。
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1981年漣鋼二級螺紋鋼一舉奪得“國家銀質獎”(當時無金質獎,此為最高獎)。這一年,漣鋼螺紋鋼正式打上了“雙菱”商標。1986年和1991年,“雙菱牌”螺紋鋼再下兩城,兩次摘得“國家銀質獎”,由此,漣鋼螺紋鋼開始在國內外市場大放異彩。
1998年,漣鋼與湘鋼、衡鋼一道,聯合組建湖南“鋼鐵航母”——華菱集團。2008年,全行業實現利潤34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7.4%;完成工業增加值321億元,占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的9%;粗鋼產量1299萬噸,占全國的2.6%,排第12位;鐵合金161萬噸,占全國的8.8%,排第3位。
“迅達”的崛起
在一個以國有企業為主的老工業城市,湘潭民營企業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至今,上演了一場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的時代大劇,其與生俱來的草根韌性和對創新的執著追求,使得湘潭工業未來的天空布滿了無限的遐想。
而因改革開放以來,“湘潭下海第一人”的創業,燃氣灶制造商迅達集團也成為湘潭民營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象征意義的標本。
1984年,湘潭市科委的一名科級干部伍尚魁,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丟掉自己的“鐵飯碗”,辭職下海。伍尚魁借來2000元和一張辦公桌、兩張凳子,在租借的辦公室門上,貼上了一張報紙大小的白紙,上面用毛筆寫有“湘潭市新產品開發所”幾個大字。在當時,這是湖南省第一家民辦科技所。
由是創造了迅達,也開創了湖南輕工日后的輝煌。
25年前,國內的燃氣灶還全都是學國外技術,采用分散平流燃燒方式,火苗沿鍋底向四周跑,中間火小,熱力分散、火力不集中,飯菜燒得慢,熱量浪費大,并不適合中國家庭大多使用的尖底鍋。
1985年9月,伍尚魁研制出了一種旋流集中燃燒器。經測試,使用這種“旋流集中燃燒方式”的燃氣灶,比過去老式灶熱效率提高10%—15%,節能顯著。同時燃燒廢氣中一氧化碳含量大大降低,減少了環境污染,在世界引起轟動,被譽為燃氣具界的一次革命。
伍尚魁“灶王”的美名不脛而走,迅達也憑借這一創新騰空起飛。而今,旋流集中燃燒方式灶年銷量每年仍保持在200萬臺,市場占有率近50%。1993年,伍尚魁被國家授予“全國首屆發明企業家”稱號,受到國家總理的接見。
25年后的迅達集團,在全國各地設立有8家全資子公司,三大產業園區,年銷售額近10億元,出口創匯1.5億元,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工業路
2006年9月,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2007年12月,乘著新型工業化的長風,加快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被確定為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新型城市化”伴隨著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一改傳統發展模式,以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為龍頭,注重城市間分工、合作、協調、資源優化、環境,秉承打造全新“湖南制造”的理念,將節約型、內涵型發展放在首位,帶動城市周邊及城市群之間的農村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這樣的重大決策,給長株潭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契機。
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在談到加大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力度,大力推進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時指出,要把湖南的工業經濟發展放在世界經濟的宏大背景中謀劃,把工業結構調整放在國際國內的市場競爭中考慮;要突出戰略重點,大力發展工程機械、鋼鐵、有色金屬、汽車、軌道交通等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以電子信息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扶持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著力推進省里確定的50個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優勢企業,集中力量抓好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20戶左右的骨干企業,著力扶持100戶左右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積極推進外引內聯,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重視加強品牌建設,鼓勵企業爭創名牌產品,提升“湖南制造”的品牌效益,增強企業創名牌的能力。
在產業布局上,湖南省將裝備制造業列為全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引導機械裝備制造業向長株潭核心區域集中,形成若干個產業集群,如長沙工程機械集群、長沙汽車產業集群、株洲電氣機車產業集群、湘潭鋼鐵冶煉和機械制造產業集群等。長沙擁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株洲擁有電力機車、有色金屬冶煉、硬質合金,湘潭擁有鋼鐵冶煉、電線電纜、電機制造等大型企業和歷史品牌。已有的傳統重化工業開始轉型升級。煉鋼工人用上了電腦,產業結構走向優化,大路貨少了,高附加值產品多了……而以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這里受到追捧。
2007年3月,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和省長周強專門與國家發改委領導進行磋商,申請建立長株潭改革試驗區,確定了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新型城市化為標志、以“兩型”社會建設為中心的改革主題。這種“試驗”是對傳統“湖南制造”經濟模式的挑戰。
從試驗區的角度看,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兩型社會”極具典型意義。長株潭城市群通過改革、先行先試,以“兩型社會”為主題,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節約資源、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探索出新路子,將對國內其他城市群有著極大的示范意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長株潭三市的共同追求。在這個呈品字型的區域內,一個個活力四射的產業園區有規律地分布著,從長沙經濟開發區到長沙高新區,從湘潭九華工業物流園到湘潭高新區,遵循著“效益好、水平高、污染少、能耗低”的宗旨,在產業發展上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門檻準入,高、精、清產業倍受歡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被拒之門外。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型產業,如電子、動漫、新能源等產業應運而生。
質量興湘
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保曾說:“質量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沒有質量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效益?!币粋€地方只有質量上去了,市場的份額才會大,企業、產業和地方競爭力才會強。
然而,“跳出湖南看湖南,質量水平并不令人樂觀,與發展的要求,與發達省份甚至和中部五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07年初,湖南省質監局一份《以質量興湘助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湖南省質量水平的不足與問題。
“提質”,是時代對湖南的呼喚,也是現實對質監人的巨大考驗。
幾個月之后,湖南省質監局又向省政府呈送了一份《以質量興湘助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的報告,對如何做好質量工作助推富民強省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
省委書記張春賢在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落實九次黨代會精神,實施‘質量興湘’戰略”!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為百業俱興的湖南掀起了質量事業發展的新高潮。
然而,有了對現實問題的認識,“質量興湘”如何落地?這個問題仍然擺在質監人面前。
面對全省生產加工企業規模小、80%屬中小企業、名牌培育難的狀況,面對湖南名牌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產品結構不優的狀況,質監人一次又一次組織質量方面的專家對現狀進行分析研究,一次又一次與省委、省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相互溝通、交換意見,一次又一次將“質量興湘”戰略方案擬定、研究、修改、再擬定……
質量工作紛繁復雜,尋找落后原因難度大,質監專家們沒有畏難。他們從連續幾年質檢部門對全省企業的質量普查情況中反復研究分析,終于得出了導致湖南質量水平中等偏下的“病因”:其中包括企業規模不大,達不到名牌評定的產值下限;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不強,難以走出本土市場;以及產品結構不優、質量氛圍不濃、激勵機制不活、基礎支撐不力等等。
如何“對癥下藥”?質監工程師們從技術支撐體系、安全監管體系、質量監督體系、名牌引導體系、技術基礎體系、目標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逐條分析,將質量問題與質監職能進行全方位配對考慮,力求打造出一套科學全面的質量振興方案。
方案涉及面廣,協調各方意見難度大,質監領導們沒有畏難。他們多次聆聽省委、省政府指示,征求建設、商務等相關職能部門意見,征求企業單位意見,同時,對質監部門內部的任務和職責也進行了明確分工……
2008年3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質量興湘戰略的意見》在艱難中破繭而生,全力吹響了“質量興湘”的號角。
為了充分發揮名牌和典型的帶動作用,創造有利于名牌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更好地實施“質量興湘”,湖南省政府決定在政府招投標和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對獲得國家、省名牌稱號的產品,實行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建立政府質量獎勵政策,對新獲得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可從新型工業化專項引導資金中給予50萬元的獎勵;為加大標準化建設力度,省政府每年劃出專項經費1500萬元用于標準化建設。同時,還將通過加強質量人才建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引導科技創新等方式給予質量工作更多保障。
湖南省質監局局長蔣新在談及質量興湘工作時不禁感嘆:“質量興湘戰略不論在重視程度,還是實際作為上,都前所未有。”
當質量興湘的號角響起,長沙響應、婁底響應、株洲響應、衡陽響應、岳陽響應……在全省縣市中有45個縣市早已開展“質量興縣”、“質量興企”。
三湘大地,風生水起。湖南迎來了質量事業發展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