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質監部門以強化區域性質量問題整治和區域質量監管為重點,有效地解決了塊狀產業、民營經濟成長過程中因為過度競爭而導致的低質低價問題大量存在的不利局面,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界普遍樹立了重視質量,依靠質量求生存、依托品牌謀發展的質量思想。
2009年這個質量月,浙江省從事宏觀質量管理的人們分外忙碌。按照預定計劃,全省質量工作會議將在9月底召開。
作為一個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在質量方面經歷過超乎他人的切膚之痛,自然也有比別人更深刻的認識。
追溯浙江質量事業發展歷史,浙南小鎮——溫州樂清柳市的故事是任何一個講述者都不能遺漏的。
一打成名新柳市
柳市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但為國人所熟知則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浙南小鎮有三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第一次是因為家庭工業的蓬勃發展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焦點,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浙江日報等官方媒體爭相報道柳市鎮家庭工業發展的盛況,歌頌改革開放給這個古鎮帶來的全新氣象。
第二次關注卻是惡名遠揚。上世紀80年代末期到1990年,柳市鎮家庭工廠生產的低壓電器,因為質量低劣、假冒橫行,在全國引發多起安全事故,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以至于1990年國務院組織六部局到樂清聯合打假。
第三次出名則是打假過后幾年的事情了。人們發現,聯合打假打出了柳市鎮的新繁榮,電器工業在打假治劣中浴火重生,鳳凰涅,成為聞名于世的中國電器之都。
當年的樂清縣柳市區擁有35萬人口,人均耕地只有0.39畝,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的地區,靠土地和農業是無法生存的。這也使得柳市人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涉足工業生產。
柳市鎮低壓電器產業的萌生是一個十分偶然和傳奇的故事!
當時短缺經濟,低壓電器更是分外緊俏。那是60年代末期的某一天,幾位柳市人在上海一個五金倉庫里偶然發現了有許多低壓電器產品需要整修,便大膽地承接了這一業務。由于當時樂清柳市手工業者精益求精,整舊如新,質量不錯,上海人十分滿意。待這批整修業務做完后,上海人又主動把一些簡單的低壓電器產品的生產任務交給柳市人,自此開啟了生產低壓電器的先河。1969年,當時的柳市返修工藝社還研制生產了礦配、礦燈、電極板等產品。
以低壓電器為主的樂清家庭工業在80年代名噪一時,成為溫州模式的代表。然而繁榮的背后,新的危機正在孕育……
質量問題成了要不要肯定和鼓勵溫州模式的發展路線問題。
一場打假治劣的風暴席卷柳市。一個發展要抓產品質量的理念也由此萌生。
省市縣三級政府在整治中堅持打擊和扶持并舉,對假冒真打,對那些想做好的企業也是真心扶持。僅僅一年時間,柳市電器行業就面貌一新,由此走上了抓質量求發展的新生之路。到2008年,柳市低壓電器行業產值達到了300億元,是1990年的300倍。
時任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委省政府檢查組組長翁禮華近年回憶說:“柳市打假以及與此同時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打假,不但使全省民營企業樹立起刻骨銘心的質量意識,而且為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后浙江民企的迅速崛起做好了質量上的準備。此后,有了質量基礎和產權基礎的浙江民營經濟便如錢江大潮,奔騰向前,勢不可擋了!”
與質量結下不解之緣的溫州
今年8月21日至23日,溫州名牌產品在溫州會展中心來了一次大聚會。由溫州市政府和中國百貨商業協會主辦的“名品進名店對接展會”吸引了上海百聯集團等300多家國內百貨業的負責人以及30多個大型商城采購商。在溫州市政府的指導下,上百家溫州名牌抱起團來開拓國內市場,期望利用多年積累的品牌效應在擴大內需上再創一次輝煌,以克服全球金融危機下外貿出口急劇下滑造成的發展困難。
溫州市質監局局長吳一新說:溫州是一座與質量結下了不解之緣的城市,每當發展處于轉折關口的時候,溫州人首先想到的破解辦法就是依靠質量和品牌。經歷20多年質量立市的引領和國際市場的洗禮,溫州民營經濟的質量和品牌含金量有很大提升。至今已有38個中國名牌產品、165個中國馳名商標、24個國字號生產基地,2008年全市市級以上工業名牌產品實現銷售額1349.6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7.2%,對全市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32.5%,拉動溫州工業增加值增長3.5個百分點。
而在柳市假冒電器橫行的那段日子里,溫州其他輕工產品一樣被戴上了偽劣的帽子,溫州貨成了人人討厭的壞孩子。
“質量是溫州的生命。質量上,則溫州興;質量下,則溫州衰。”
柳市電器打假整治前后的變化讓溫州人看到了一條質量振興的道路。
1994年5月10日,溫州人在體育館召開了萬人質量大會,在總結5年打假治劣經驗的基礎上,響亮地提出了全面實施“質量立市”計劃,進行溫州“二次創業”的目標。溫州市頒布了《質量立市實施辦法》,實施“358質量系統工程”,即通過三年、五年、八年的階段性努力,使溫州產品的質量逐步趕上或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到2000年底,溫州區域性、行業性的產品質量問題全部“摘帽”。
在質量立市工作中,溫州人把創新精神貫穿始終。從政府到部門到企業,大家都在質量認識和質量管理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根據不同歷史階段在質量立市上推出新對策和新戰略。根據溫州發展的情況不斷賦予質量立市工作以新的目標、新的內涵。
1996年,溫州在“質量立市”后面加上了“名牌興業”四個字,明確質量立市工作從前一階段以打假治劣為主轉到扶持優勢企業創名牌為主上來。
2002年開始,溫州市委、市政府又賦予“質量立市”更深、更廣、更高的內涵,提出要打造“信用溫州”。溫州市人大還專門做出決定,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溫州誠信日”。這一階段主要是建立以企業守信為核心,融觀念、制度、機構等為一體的覆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
2004年開始,溫州又提出實施打造“品牌溫州”戰略,全力爭創產業品牌、城市形象品牌、政府服務品牌和溫州人品牌。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廣大企業采用國外先進標準和國際標準,加強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品牌與技術合作,努力向國際性品牌進軍。在政府的強勢推動下,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得到了大幅度增長,擁有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已名列前茅。
“品牌溫州”,使溫州產品聲名遠揚,溫州企業走向世界。
經濟大省的質量強省之路
現在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都把質量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為質量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據統計,目前全省有59個市、縣(市、區)開展了質量興市(縣、區)或質量振興活動,有8個市23個縣(市、區)設立了“市(縣、區)長質量獎”。各地還加大了品牌培育、標準創新和檢驗檢測機構建設的投入力度。2008年,全省有52個市縣出臺了推進標準化的政策措施,三級財政共安排標準化專項資金超過1.5億元。
而質量工作者們也沒有辜負重托,向人們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2008年,全省定期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89.8%;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82.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4個百分點。切實改變了長期以來監督抽查合格率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狀況。同時,全省產業的質量素質也逐步適應了市場競爭的需要,逐漸形成了若干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塊狀產業,并進一步加快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步伐。目前,全省共有中國名牌產品289個,世界名牌產品1個,評出浙江省名牌產品1660個,均居全國前列。2008年,全省及省以上工業名牌產品實現銷售收入9110.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銷售收入的24.1%,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2.6%,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3個百分點。
和溫州經濟發展模式相類似,整個浙江經濟的特點就是民營經濟極為活躍、塊狀經濟極為發達,中小企業數量眾多。這種經濟類型富有活力和生命,同時也是容易滋生質量問題的地方。
柳市和溫州遭遇的質量問題,后來在浙江其他地區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如慈溪液化氣減壓閥、溫嶺水泵、永康五金、玉環縣的摩托車配件等多個特色產業都曾經經歷過由亂而治,最終走上以質量品牌制勝的發展道路,其中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功不可沒。
浙江質監垂直管理十年來,以打擊杜絕假冒偽劣、推進以質取勝為己任,加強監管,優化服務,為推動浙江建設質量強省之路做出了巨大貢獻。
通過質量提升工程,塊狀產業的質量素質逐步適應了市場競爭的需要,不少塊狀產業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逆勢而上,呈現產值、效益齊頭并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江河。一個一個有著質量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塊狀產業必將托起浙江這個經濟強省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