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沒有終極信仰為基礎、缺乏誠信的社會中,對于高調的高尚行為,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懷疑。借用財經評論員葉檀的一句話——“違背常規商業邏輯之事,總是讓人猜疑”
陳發樹簡歷
福建安溪縣祥華鄉人,1961年出生。1987年在廈門經營日雜起家,1995年到福州開辦“新華都百貨”。2000年9月入股紫金礦業,目前持股20.19%,為第二大股東。2003年,陳發樹介入房地產開發,并參股了籌備上市的武夷山旅游。現任職務有:新華都實業集團董事長、武夷山旅游股份副董事長、紫金礦業董事等。在2009年胡潤百富榜中,陳發樹以250億元人民幣的個人財富居第15位,成福建首富。
“45%”,“85億”。

當陳發樹拿著講稿,操著一口濃重閩南腔的普通話,冷靜地、聲音平緩地宣布將個人持有、市值達85億的股票捐贈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時,新聞發布會的現場興奮地騷動起來——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個人出資的、民間慈善基金。實際捐贈的市值比前一日流傳的版本多了足足7倍半!
顯然,到會的福建省民政廳領導也有些不知所措,立刻在現場找到基金會的秘書長,詢問到底發生了什么——“資金額度和注冊資金有嚴重出入”。
沒有一家媒體留心,觀眾席上坐著一位面容陌生的中年女子、幾個年輕男女,他們自始至終保持著安靜,沒有引起任何媒體的注意。事實上,他們正是陳發樹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妻子、女兒和兒子。
“他們到現場來,是來表示對我決定的支持。”陳發樹事后告訴《南方人物周刊》。即使在這樣的重要場合,這位主角通身上下籠罩著置身事外的冷靜,自覺不自覺地躲閃著媒體的聚光燈,除了被記者包圍著簡短地回答提問。
他幾乎從未面對面接受任何媒體的專訪。自去年唐駿跳槽事件起,本刊記者和陳發樹有過多次深入交流,采訪通過“筆仗”的方式曲折進行。他很有耐心,然而,從他的面孔、語調和四平八穩的字里行間,幾乎很難觸摸到那個隱秘的內心世界。
“比爾#8226;蓋茨”故事中國版
有概念、有劇情,在這個中國版比爾#8226;蓋茨的故事里,有著太多唐駿的色彩。然而,唐駿的戲文,陳發樹的錢。不習慣站在聚光燈下的陳發樹依然是真正的男一號。
今年48歲的陳發樹自言,自己捐股作慈善的舉動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并非匪夷所思。自己一直就有做慈善的心愿,20多年來,在財富積累的不同階段一直在做善事,譬如捐款修隧道、造林,譬如資助大學生完成學業。
“在創業的20多個年頭,我一直很幸運,獲得了相對成功,因此我感恩,感恩國家的發展,感恩這個社會,感恩那些和我一起工作和幫助過我的人,我一直也在找一種方式來回饋這些我所感恩的人,以及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也是我做慈善的最初想法。”
“剛剛創業的時候我很在乎每一分錢,因為我是白手起家,我知道賺錢的艱辛和不易。現在我也很珍惜錢,但是,現在更多的是看重錢能帶來的價值,能夠用錢幫助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來回饋社會。”
最初,他只是想把錢捐給基金會,例如紅十字會、中國慈善基金總會那樣的機構。兩年前,他和唐駿談起自己的念頭。腦子活絡的唐駿隨即提供了另一種思路:要把慈善做長久,就要做像“蓋茨基金”那樣的事業:自己成立基金,通過運作讓它保值增值,把慈善做長久,未來還可以吸收更多的資源——不僅僅是金錢上,還有人才等各種社會力量。
在唐駿的策劃下,“新華都慈善基金”最終成型。注冊資金為一個億,主要資金構成是陳發樹在二級市場持有的紫金礦業、青島啤酒的幾乎全部股份,以及10多個億的云南白藥股份。市場價值占到陳發樹全部家當的45%(他持有的所有新華都股票不進入基金)。捐出來的股份仍在陳發樹的名下,而慈善基金則擁有這些股票的使用、分紅收益授權。
運作方式參考的正是“比爾蓋茨”藍本:把慈善和基金分作兩塊來做,基金部分是通過專業的分析運作方式來做一些投資,讓基金不斷增值保值;慈善部分由規范的專業的慈善團隊來運作落實。據唐駿和助理李欣提供的數據,按照過去的分紅金額計算,新華都慈善基金每年從3只股票上獲得的分紅收入可達8240萬元人民幣。
“遇到重要項目,比如說建設一所大學,或者一些特殊事件的時候,我們會通過出售股票的方式來進行運作參與。”涉及保值增值,要是碰到比紫金礦業、青島啤酒或云南白藥更具投資價值的股票,陳發樹也可以減持這3只捐贈出去的股票去做新的投資,減持的資產和新股票也歸“新華都基金”。
陳發樹擔任慈善基金會長的角色,具體管理和運作則由唐駿及他所帶領的團隊共同負責。眼下,唐駿號稱要招聘一個100多人的團隊,未來要把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在慈善基金的運作上。當然,陳發樹補充:“大的方向會是我和唐駿及團隊來共同制定。”
目前,“新華都慈善基金”已經啟動了星火計劃、陽光行動和藍天工程,包括幫助建立新華都希望小學和新華都希望中學;向貧困大學生頒發獎學金以及將在10年內為中國20萬名大學生提供就業專業培訓和輔導,幫助20萬大學生就業和拓展未來職業發展空間。在已經開通的“新華都慈善基金會”網站,能查到已經簽約建設的希望學校的具體地區和數量。
“我希望能把新華都慈善基金做成一個永久性的慈善基金,不斷地做強做大是我的目標,希望未來能夠更多地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家人
在新華都,員工喜歡叫陳發樹為“發哥”,敬畏中帶著一點幽默感。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黑幫槍戰片鼎盛的香港,另一位“發哥”——香港影星周潤發在銀幕上創造無數叱咤風云、俠肝義膽的非主流英雄。
在新華都和家中,陳發樹都有著“發哥”在銀幕上那樣貌似隨和又不容挑戰的地位,牢牢掌握著全部財權。“一個人做出來,一個人決定。”直到9月30日,拿到民政部批文的前三四個月,他才告訴家里人自己的捐股計劃。
陳發樹輕描淡寫地談到家人、手下和朋友的“一些不理解”。“這個我也理解,不同的人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財富,對待財富。但我覺得,做慈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很堅持。在我堅持下,最后他們都用一致支持的方式來贊同決定,覺得我做的是一件對的事情,一件好的事情。”
他和子女是這么交流的。“會給你們財富,但不是巨額。因為太多財富會成為你們的一種負擔,如果做好了,別人不過說你繼承了父輩的財產,如果做不好,會背上敗家子的包袱。”他認為,家人、事業伙伴到場,已經充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被“被理解的、被支持的”。
“專制的獨裁”同樣在曹德旺的家中上演。今年2月,陳發樹的老鄉、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宣布要把家族持有70%的福耀玻璃股份捐出來成立慈善基金,然后再“通知”了家人。面對媒體采訪時,在外人前也很難掩飾對父親的懼怕的兒子曹暉,只能回以“還沒辦法真正體會父親的用意”云云。
與陳發樹為自己設置重重的“防護欄”不同,曹德旺宣布捐股后,來采訪他的各路記者絡繹不絕,曹德旺一概來者不拒,談行善、談人生感悟、罵娘罵爺老子,痛快淋漓。慈善基金會卻因涉及注冊、納稅和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等制度制約,擱淺到今日。
不曾和曹德旺見過面的陳發樹表達了對這位老鄉的贊賞,“我相信我們的共同點:希望將財富回饋社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出乎意料的事總是被人質疑”
犬儒者曰:“大智近妖,大善近偽。”
在一個沒有終極信仰為基礎、缺乏誠信的社會中,對于高調的高尚行為,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懷疑。借用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的一句話——“違背常規商業邏輯之事,總是讓人猜疑。”
陳發樹不是第一個捐股做慈善的。早在2005年,蒙牛在香港上市,當家人牛根生就宣布把個人與家人持有的、市值10億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創辦老牛基金,從事面向三農、教育、醫療、環保、食品安全的慈善公益事業。
冠之以“裸捐第一人”之后,老牛的形象越發高大,加之其善于總結人生哲學,常常在國內外各種公開場合、權威媒體布道、講課,侃侃而談“財富觀”、“人生觀”,堪稱萬人之師表。
2008年底,一條新聞爆出“老牛基金會將牛根生所捐獻的一部分蒙牛股權質押給摩根士丹利”。此時,人們才注意到,“老牛基金”自成立以來從未向外界公布過一份財報,卻出現在與蒙牛相關的投資收購行為中。股權質押風波加上之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將道德神壇上的牛根生重重地推倒在地。

記者2005年采訪牛根生時,曾再三追問他捐股動機,他回之以“自己才是最大受益人。自己的社會評價度也高了,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和老師所尊重了”。耐人尋味的是,就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兩個月前,記者再次造訪老牛,他談到自己生性“好名,好美名”。
只是,愛人不可虛假。“善舉”的背后若是攙和了其他強烈的利益訴求,總會輕而易舉地變質,甚至成為施者背脊上的一根道德芒刺,欲拔不能,進退兩難。
陳發樹的背脊上,也長著這么一根刺。
4月27日,當紫金礦業49億限售股“開閘放水”,陳發樹和另一自然持股人、廈門首富柯希平在二級市場接連套現。陳發樹減持紫金礦業股權1.01%近1.5億股,5月25日至7月1日,又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了其所持有的紫金礦業1.4734億股。
紫金礦業的巨額套現,讓陳的財富迅速膨脹的同時,也讓他身陷“逃稅門”的風波。有輿論質疑,陳發樹減持先后套現近30億元,根據最新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理應繳納45%即超過10億元的個人所得稅,陳發樹分文未納,由此有“逃稅”的嫌疑。
公平地說,中國尚未對證券投資征收資本利得稅,陳發樹不過處在法律的模糊地帶。這也是新華都反擊外界質疑的理由之一,并聲稱:陳發樹在減持紫金礦業后,資金都用作了再投資(青島啤酒和云南白藥),不算真正的個人“所得”。
然而,當政者似乎并不這么想。有媒體報道稱,國稅總局已掌握了一份翔實的“大小非”名單,并迅速下發到各地稽查局,要求按照名單嚴查。這份名單中不僅包括相關單位公司,也包括個人投資者。據《證券日報》報道,國稅總局正在暗中調查紫金礦業二股東陳發樹減持納稅情況。
消息未能得到國稅總局證實,陳發樹更是三緘其口。 在“國進民退”的經濟冬天,讓人不得不生疑:陳發樹是不是恐懼于頗具中國特色的“秋后算賬”,被迫“曲線救國”,以慈善行為謀得政府的好感。
陳發樹對此一笑了之。“一則成立慈善基金會,按照中國目前的申請流程最少也要3-6個月;二則在中國做慈善是沒有“避稅”的條件和政策。因此,所謂的“避險”“避稅”之說不成立。
揣摩一個人動機,總是顯得隨意而陰暗。世人只能依據人的行為來論斷是非。陳發樹承諾:“我們會堅守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管理理念。定期向外界公布我們的慈善項目,同時我們也會請審計公司來做審計。”
在回應記者的質疑時,陳發樹重復最多的一句話是——“時間可以說明一切。”“出乎意料的事情在開始時都是被質疑的,就跟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很多事情一樣。最后的結果說明一切。”
“發哥”傳奇
牛根生喜好自我標榜,曹德旺生性孤傲,而低調的陳發樹卻神秘得讓人琢磨不透。
直到2008年,陳發樹和他悄然打造的“新華都系”才開始進入公眾視線,緣起是那樁沸沸揚揚的“10億天價高薪挖打工皇帝”的故事。再往前,關于他和新華都的公開資料少而又少。
2008年,本刊記者因為偶然的契機,成為唯一見證唐駿跳槽事件整個過程的人。當時唐駿給記者講起陳發樹給他的最初印象。陳發樹請唐駿和一些圈里朋友吃飯。飯局中,有人指著陳發樹問唐駿:“你看他是怎樣一個人?”唐駿想了一想——“一個厚道的人。”話畢,陳發樹和在場的人都開始大笑。
在另一些和他打過交道的人眼中:陳發樹生性隨和、比較質樸,但是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他不抽煙不喝酒,在社會場合話很少,習慣在一旁觀察別人,特別是第一次接觸的人,“這種打量、揣摩人的目光,看得人心里發毛,很不舒服”。
1982年,當20出頭的安溪農村小伙陳發樹坐著一輛滿載木料的貨車搖搖晃晃來到廈門時,他絕對想象不到自己的今天。送完貨后,他坐著公交車去了一趟廈門市區,和另一家公司簽訂了一份運送木材的合同書,兩車木頭共賺了1000多元。4年之后,他已成為泉州較大的木頭貿易商,買下城里的第一套房子。
1987年,陳發樹將房產作擔保,買了部三輪摩托車,和兩個弟弟一起幫一家8平方米的小店拉貨,后盤下該店。經7年積累,陳發樹挺進福州,在福州最繁華的東街口開了華都百貨,隔街相對的正是當時福建商業老大——東街口百貨集團。
隨后,兄弟分家,陳發樹另立“新華都”系,陸續開設商場和購物廣場。1997年,在福建省體改委的引導下,陳發樹將屬下的部分優質資產改制重組成為新華都集團。改制結束后,他說動兩位“改制”老師——福建省體改委股份制與證券管理處處長劉曉初和福建省證管辦主任葉蘆生到他公司去。大約在這個時候,陳發樹琢磨起了資本市場的美妙之處。
陳發樹的確是個很“幸運”的人。紫金礦業是他最成功的一筆投資。1997年,陳發樹因為一個機會購買了一批水電站工程設備,為轉讓部分設備和為自己的工程公司尋找土方工程,他結識了紫金礦業總經理陳景河。最初幾年,紫金山開采進展極為緩慢,欠下陳發樹很多工程款,紫金礦業的開采權也由此被下放到閩西上杭縣。2000年紫金礦業實行改制,陳發樹“債轉股”成為紫金礦業第二大股東。再后來,紫金礦業的金礦儲量被證明是我國第一大金礦。
除了賴以發家的百貨超市業,陳發樹涉足的產業包括礦業、酒店、旅游、工程、房地產、金融等等。陳發樹計劃逐個把旗下所有產業都上市。去年4月和8月,紫金礦業和新華都先后順利登陸A股市場。
與此同時,陳發樹在資本市場發起了一連串搏殺。 5月以2.35億美元收購青島啤酒9164萬H股。9月,又以約22億元,收購云南白藥6581萬股國有股。不到一年時間里,陳發樹借助資本市場輕松地實現了個人財富的三級跳。如果僅僅依靠賴以起家的百貨超市業,新華都不過是一個中型企業集團的規模。
擅長講故事的唐駿早對外宣稱,陳發樹的目標是成為“中國巴菲特”,而他的職責是幫助老板、把他打造成“巴菲特”。如今,陳發樹涉足慈善,又被冠以“中國比爾#8226;蓋茨”。
當記者反問陳發樹,頂著當今世界兩大頂級財富和社會影響力偶像的名字組合,他個人如何看待?他自己究竟如何定位自己,企業家、投資家還是慈善家?
陳發樹的回答很謙遜:“巴菲特是一個偉大的投資家,我一直在學習他的投資理念。比爾#8226;蓋茨的偉大,大家都看到——他創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我也在向他學習,學習他看待財富的境界。”
“我還是要為企業服務,在做好企業的同時,通過慈善基金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