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書發展真是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奇特境界。
一方面硬件廠商勇往直前,如飛蛾撲火一般沖鋒陷陣,全心投入。且不說市場最熱的美國,僅臺灣本地,不只電子大廠個個有電子閱讀器的開發計劃,連小資本的生產企業,也得力于臺灣優良的代工傳統,推出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的閱讀器。甚至與傳統出版產業素無淵源的電信、手機業者,也積極強趕數字風潮,從系統到商城,全力搶攻這個即將出現的市場大餅。
但狂熱的另一方面則是不同的聲音。美國的出版產業調查已經指出,即使亞馬遜的“點火”閱讀器(Kindle)連續兩年賣到斷貨,美國電子書市場,仍然不足總體圖書市場的5%。
而亞馬遜上半年企圖把新版閱讀器推進大學校園的實驗計劃,也在9月以失敗宣告結束。想要通過校園推廣教科書采用閱讀器,終因使用者體驗效果太差,與傳統紙本書的友善無法比擬而告失敗。
此外,病愈復出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訪問時,直接嘲笑亞馬遜說,通常一家公司的產品如果賣得好的話,他們一定會大力宣揚自己賣了多少,不過他卻從未看到亞馬遜公布Kindle閱讀器的銷售數字。
硬件的狂熱對照起美國業界大佬的冷靜,讓我們開始憂心臺灣推動數字內容產業倒向硬件的趨勢。以全世界電子書閱讀器長達20年以上的推展經驗來看(如果有人記得溫世仁先生的話,就會知道電子書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產物),可供閱讀的書目多寡,絕對是產業成型的核心條件。臺灣目前在拓展電子書產業上對內容的推進卻嚴重不足。
第一個問題是,這個產業到底是硬件產業還是內容產業。
近年來,臺灣出版產業年產值一路衰退,各種官方委托的產業調查,年產值估計都不到300億元新臺幣(下同)。出版業如何從紙張時代的不足300億產值,轉變為電子書時代官方宣稱的1000億產值呢?這個產業到底是硬件產業還是內容產業呢?如果電子化將使得產值萎縮,出版業者會自絕生路,把所有內容自動奉上數字化的祭壇嗎?
在紙張是主要媒體的時代,印刷產值對紙張書而言是毫無地位的,而到了電子書時代,我們則反向地忽略內容供應者的角色與價值。如果美麗的機器上沒有書單可以下載,這個機器又如何有機會成為產業呢?
臺灣某些耗資巨大的漢字書籍文獻掃描計劃,至今無法普及成為全民的公共財產,相對于Google以一個商業公司所推動的世界圖書掃描計劃,我們對紙本內容數字化的視野和胸襟,實在是讓人汗顏。
第二個麻煩是,我們把自己陷于數字版權管理(DRM)的陷阱。
許多此刻正在研究,或即將上線的電子書銷售體系,為了回應出版廠商對盜版問題的憂慮,毫無例外都設定了最嚴密的數字版權管理系統。可惜這些系統卻未考慮數字環境下應該允許的彈性選擇。事實上對許多作者或出版社而言,他們并不介意售出的電子書在不同機器間轉移、復制、出借。新人作者會更愿意看到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復制、流通、傳遞、擴散。
臺灣軟硬件廠商唯一達成共識的電子書EPUB(一種電子書標準)開放規格,本身就允許內容供應者指定自己作品的DRM保護條件。如果有作者決定自己某本電子書的DRM策略是不鎖碼、不保護、自由在不同機器間復制,系統業者理應承諾提供這樣的電子書版本供讀者采購。
最后一個問題是使用者體驗問題。
亞馬遜在美國推廣用點火閱讀器取代教科書計劃,最后以失敗收場,原因就出在使用者體驗太差,過去學生可以在低科技的紙本上做的事情,在高科技的點火閱讀器上卻做不到。臺灣電子書計劃也包括從教科書和圖書館市場先建立基本市場,因此,我們也不得不提醒,電子書如果不考慮使用者體驗的話,無論政策推動的強度多大,最后都會變成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