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麗珠,女,白族,1921年出生于上海,中國著名婦產科醫學專家。中共黨員。1944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1951年先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美國紐約醫院、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等機構從事婦產科內分泌、病理學和腫瘤學臨床研究。1952年調入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1958年參加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的創建,任婦產科主任至1984年。1982年晉升為教授,1989年起擔任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1986年主持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優生-早期胚胎的保護、保存和發育》,培育了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
1988年3月,中國著名婦產科專家張麗珠教授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功培育了中國首例試管嬰兒,被業界譽為“送子觀音”、“試管嬰兒之母”。
要從事一項工作
就要盡力做好
張麗珠祖籍云南大理市喜洲,1941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44年畢業于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頒發的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赴美國留學。由于所做的癌瘤早期診斷課題當時屬于世界先進研究領域,張麗珠受聘于英國瑪麗居里醫院,從事婦產科腫瘤及臨床醫學方面的研究。1950年10月,張麗珠通過了英國國家考試,獲得了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文憑。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英國和中國成為敵對國家。張麗珠克服了種種困難,通過中國香港回到了大陸。
1952年,張麗珠被分配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承擔五五級學生的教學工作。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張麗珠講課時,能夠全英文授課,英文表達非常完美,讓學生們非常佩服。她講課的開場白通常是:“今天很高興在課堂上和大家見面了。”充滿了異國情調。
張麗珠教授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段往事:在她剛做實習大夫時的一天晚上,她從睡夢中被人叫醒,得知搶救室里有情況。那時從她的宿舍到達急救現場要穿過好幾個庭院,一路上伸手不見五指,可她顧不上害怕,振作精神,馬上趕到搶救室投入工作。從那天起她意識到,醫生的一生,每時每刻都不能脫離自己的醫療崗位。不論日夜,隨叫隨到,不能有半點疏忽。人的生命是寶貴的,而醫生手里把握著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她覺得,當一個醫生面對病人的時候,也正面對著整個社會。當談到從英國回來,為什么從事婦產科工作并研究試管嬰兒這一問題時,張麗珠教授表示,人生有許多機遇問題,就像最初在“航空救國”的感召下,張麗珠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學院,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去成,之后才到了上海的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無論回國后從事的腫瘤研究工作,還是后來在生殖內分泌方面的研究,她的信念是,要從事一項工作就要盡力做好,要堅持下去。張麗珠教授在這一崗位上一做就是50多年。
圓一個母親的夢
世界上的第一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1978年7月誕生在英國劍橋,她是婦產科專家斯戴普托和組織胚胎學專家愛德華合作研究的成果。1960年美籍華裔學者張明覺曾用兔子卵體外授精,將胚胎移植到另一只兔子的子宮內,一窩小兔子由此誕生。
據文獻報道,中國臺灣于1985年4月、中國香港于1986年12月各有1例成功范例,這些都是外國專家帶著全套設備去那里實施的。
在當時僅有的幾個成功案例中,所使用的技術都是腹腔鏡取卵。而張麗珠和她的研究小組通過對大量病例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內地的情況與上述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內地的輸卵管不通病癥,有31.3%是由結核病引起的,盆腔內有重度粘連。在這種情況下,用腹腔鏡根本看不到卵巢表面,看不到卵泡所在,術者需伸手進去摸到卵巢,摸出卵泡,才能穿刺取卵。最初“張麗珠們”采取的就是開腹取卵的辦法,隨后,這一技術發展為陰道B超引導下用一根針取卵的方式。
張麗珠教授早于1986年就主持了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優生—早期胚胎的保護、保存和發育》,培育了中國大陸的第一例試管嬰兒。而在研究工作開展之初,國內的條件有限,資金短缺,許多硬件設施都不具備。隨著課題的深入開展,課題組從自然科學基金中抽調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基本建設中,研究工作才得以開展。
中國社會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不少人對試管嬰兒這種非自然懷孕的生殖方式持排斥態度。即使在今天,也有些人不能理解試管嬰兒這一新技術的開展。也曾有人問張麗珠教授,中國有那么多人口,為什么還要搞試管嬰兒呢?張麗珠教授認為,試管嬰兒與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并不抵觸,這項工作是計劃生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育癥給患者的家庭、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危害,為人治病(包括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疾病)是醫生的天職。張麗珠教授曾分析過6300封不育癥患者的來信,信中他們訴說了自己的痛苦,說在別人面前感到很自卑,人家都有孩子,而他們沒有。不是他們不想要,而是他們要不了。有的家庭面臨夫婦感情破裂、婆媳關系不和的狀況。病人求子的迫切心情,以及他們痛苦的處境,成為張麗珠教授對試管嬰兒技術進行研究的動力。她認為,這是一個醫生的責任。
新生命的締造者
張教授介紹說,試管嬰兒技術不能與人工授精混為一談。試管嬰兒是在體外授精,卵子在體外經過培養,精液經過處理,結合成受精卵后,再將成形的胚胎植入子宮內繼續發育。試管嬰兒技術屬于生殖胚胎學及生殖醫學的范疇。生殖,是生命科學里一個重要的核心部分,可以發展到遺傳工程。所以,北京大學醫學部從1984年起就組織工程研究組,開展了試管嬰兒的研究項目。張麗珠和同事們一次次重復著誘發超排卵、監測卵泡發育、及時取卵、精子獲能、體外授精及培植、胚胎移植等實驗步驟,直到臨床妊娠成功。
1988年3月10日上午8點56分,在北醫第三臨床醫院,張麗珠教授主持研究的中國首例試管嬰兒成功生產,嬰兒取名鄭萌珠,體重7斤8兩,身長52厘米。那一時刻,標志著中國生殖科學完成了一個新的突破。也是那一刻,作為小生命的締造者,張麗珠教授的激動心情不亞于嬰兒的母親。
1998年3月,北醫三院舉辦了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將歷年出生的試管嬰兒聚集一堂,為第一例試管嬰兒慶祝10周歲生日。看到眾多試管嬰兒都在健康地成長,張麗珠教授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喜悅。
而在鄭萌珠出生之前,張麗珠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同樣的方法做了12例試管嬰兒培育的探索。失敗是成功之母,張麗珠教授總結經驗,憑著韌性,一步步地邁向成功。1988年3月18日,中國大陸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也在張麗珠教授帶領的團隊誕生;第二例試管嬰兒于1988年5月27日誕生。這兩項成果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繼而,張麗珠教授于1989年底,研究創新了陰道B超下一根針取卵方法。這項手術創傷小、可重復進行,所以被列為“常規取卵法”。她帶領團隊進行試管嬰兒周期1300多次,使臨床妊娠率從早期的6.4%上升至32%,活嬰率達到20%。中國在這一技術上從此邁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上世紀90年代初,張麗珠獨辟蹊徑使一位因染色體異常、自身卵細胞不可用而屢次懷孕失敗的患者有了自己的孩子。由此,中國大陸首例贈卵試管嬰兒于1992年6月12日出生了。時隔3年,中國大陸首例凍融胚胎移植成功。接受治療的患者是一位患有先天性無卵巢無月經的婦女,其丈夫又患有無精癥。這一技術面世后震驚了社會,由于好奇,媒體不斷地要求會見患者,對這一舉動,張麗珠教授表示出堅決的反對。因此有人猜測其中必有隱情。面對人們的誤解和質疑,張麗珠教授指出:一些人不懂得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深刻含義——醫生除了無私地為病人進行診治外,還要盡量保障病人的隱私權。
張麗珠教授認為,不孕癥患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目前這一人群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疾病剝奪了這些患者的生育能力,讓他們無法實現做父母的愿望。試管嬰兒技術的建立和發展,使得他們重新看到了希望。
與她相濡以沫一輩子的老伴唐有祺教授認為:一個不關心別人困難的人,是很難做醫生的。一個醫生沒有眼光和膽識,也很難有所成就。他評價張麗珠:“這一輩子走過來不容易,雖有風風雨雨,卻也無怨無悔。”
1980年,張麗珠教授出席了聯合國在挪威召開的“改變中社會的創造性婦女”國際研討會并做了大會發言。同年,她作為代表的一員,再次出席了聯合國主辦的第二屆世界婦女大會。在非政府組織論壇中,張麗珠教授宣傳了中國解放后計劃生育和婦女保健的成就,也結交了不少國際朋友。1980年至1982年間,她多次參加國家婦女代表團,出訪北歐、西歐、英國、北非、拉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她數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做學術交流。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00多篇,多次獲得優秀論文獎。并主編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婦產科分冊》、《婦產科臨床經驗教訓101例》和《臨床生殖內分泌與不育癥》等著作。
在漫長的醫學生涯中,張麗珠教授從沒有停歇過。清晨她在門口等候醫院的班車去上班,晚上6點乘坐班車回家。冬天下雪路不好走,她的研究生攙扶著她追趕班車。在她隨身攜帶的背包里,裝著論文、書稿以及專業期刊,她都是抽空閱讀,找時間去完成。張麗珠教授整天忙忙碌碌,然而人們還是想方設法找到她看病;學生們經常從各地打來電話向她請教問題。那些堆在辦公桌上的信件她永遠都回復不完。如今,年逾八旬的張麗珠教授依然在為宣傳、發展和提高中國的試管嬰兒技術忙碌著。她說:在事業道路上無窮的探索,讓我感到了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