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程:1949年出生,黑龍江人。1977年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1979年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碩士學位,1984年—1985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查理王子醫院進修。1987年—1994年曾任黑龍江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院長。1994年—2000年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外科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博士生導師。2002年至今任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院長。1988年、1991年兩次獲得教育部“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在中國,有400多萬需要手術的心臟病人,但得到手術的比例僅為1%,嚴重的供需失衡現象讓劉曉程20多年來一次次做出反常之舉。在富有的異國和貧窮的祖國之間,他選擇了祖國;在繁華的都市與艱苦的邊疆之間,他選擇了邊疆;在安享成功和拼搏奮斗之間,他選擇了永無止境的奮斗!
劉曉程既不為錢,更不為官,只為“心”,這是一個人做人的良心;一個醫生治病救人的良心;是為患者健康充滿跳動活力的心;更是向傳統醫療體制宣戰,為了國家心血管病事業、醫療事業發展無私奉獻的拳拳之心。
求學海外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的查理王子醫院,一所世界一流的醫院。1984年,剛剛從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碩士畢業的劉曉程滿懷信心地來到這里,他的導師奧布萊恩博士是世界著名的心外科專家。作為一名進修醫生,為了學本事,為了給中國人爭氣,劉曉程堅持干在前頭,撤在后頭。每臺手術之后都要寫手術記錄,填計算機卡片、下手術后醫囑,不論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工作,都要看下一臺手術的造影。外國醫生都喝咖啡去了,劉曉程搶著做這些工作。每天早上八點鐘進手術室,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下來,一天內劉曉程最多曾從頭到尾參加過5臺手術,真是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導師越來越信任劉曉程,甚至放手讓劉曉程做連他們本國高資歷醫生都輪不到做的工作。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劉曉程參加了近600例手術,其中主刀做的就有四五十例,光冠狀動脈搭橋術就做了二三十例,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已經83歲,無一例死亡或是有合并癥的。
1985年,在昆士蘭國際心臟外科會議上,劉曉程的導師竟然派劉曉程代表查理王子醫院去作學術報告,劉曉程成了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醫生。但是,劉曉程卻越發思念祖國。面對導師真誠的挽留,面對唾手可得的強烈物質誘惑,劉曉程毅然選擇了貧窮落后的祖國。
艱難的抉擇
回到北京阜外醫院,劉曉程帶著一身使不完的勁兒,懷著一片報效祖國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劉曉程成功地做了全院第一例正后壁梗后室壁瘤切除術并搭了兩支橋,使一個術后心跳驟停45分鐘的病兒心臟復蘇,并戰勝了床邊二次開胸所致的嚴重感染,使病人痊愈出院。劉曉程積極參與國家“七五”攻關重點科研課題“冠心病心肌血運重建工作”的研究和協調工作;在臨床工作之余,建立了液氮保存的同種生物瓣實驗室并將該瓣首次應用于臨床,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一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基金。
回國后,與劉曉程分居6年的妻子終于調進了北京,醫院分給劉曉程一套住房,按照常理,從事業到生活劉曉程總算按部就班了。但事實上,回國兩年來也是劉曉程思想斗爭最激烈的兩年。就像初到國外適應不了那種高效率、快節奏一樣,劉曉程感到國內這種慢節奏和低效率也讓人難以適應,好像在突然減速的快車上站不住腳,總要向前沖一樣。劉曉程不明白,每年僅能做1000例手術的阜外醫院門外,何以有1.4萬多位患者排隊?在國外,劉曉程一年可以做幾百例手術,何以到了國內只能做88例?全院上至院長,下到年輕的醫生,大家都想多干、快干,可又總覺得有勁使不出來。
出門診時,劉曉程看到許多歷盡千山萬水來北京診治的患者早已經失去了手術機會。他們得的并非不治之癥,卻因為等不到床,排不上隊,做不上手術失去生存的機會!醫院為了減少等待手術的排隊量,曾規定每個主治醫生一個月只能開30張住院單,可劉曉程一個下午就能接待60個患者,這30張住院單讓劉曉程如何用一個月呢?千里迢迢拖家帶口來的就診患者中有不少是劉曉程黑龍江的父老鄉親,他們圍著劉曉程,向劉曉程哭訴,僅僅只是為了一張入院單。為了向他們做連自己都認為是毫無說服力的解釋,劉曉程有時出門診要到晚上九點多鐘。
黑龍江是劉曉程的家鄉,那里先、后天心臟病的發病率都高于全國平均數,那里有十幾萬病人急需手術卻投醫無路,求治無門。為什么不能回家鄉為飽受病痛折磨的父老們建一座心血管病醫院呢?可是,妻子孩子為劉曉程受了那么多的苦,現在剛剛安定,劉曉程有什么權力再把他們拉回到艱苦、動蕩的生活之中?多少個不眠之夜劉曉程和妻子徹夜長談,最后妻子說:“從個人工作、孩子教育、家庭生活來說,我不想走,但我還是支持你。”
1987年5月13日,劉曉程給院黨委和導師郭加強院長寫了《請調報告》。院里屢次誠意挽留,劉曉程決心已下!最后,阜外醫院終于忍痛在商調函上蓋了章。
一個久經動蕩后剛剛穩定的小家庭又開拔了……
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1987年,劉曉程來到了牡丹江市東安醫院。這是一個區級大集體醫院,房舍簡陋,設備奇缺,只有80張病床,但最缺的還是人才。這里只有一些僅受過初級訓練的人和幾個從北京阜外醫院進修回來的護士,以及超聲、體外、心內、X光4個稍有經驗的醫生。
針對這種情況,劉曉程提出了“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帶著他們邊干邊學,大家沒見過四聯癥根治術,劉曉程先同他們討論,講明要點,然后上臺干;他們不懂怎樣換瓣,對冠狀動脈搭橋術更是生疏,劉曉程帶他們去電影院,插空借用電影放映機看造影片子。國產造影片子,機器拉不動,一開機就燒,劉曉程只好帶大家回來在觀片燈下把整卷片子一片一片地用放大鏡看。看一次要一個多小時,前后看了6遍才做出診斷。外國同行知道后風趣地說:“你搭的橋不是世界第一例,但用這種原始方式看冠狀動脈造影的,你是世界第一人。”
東安醫院沒有醫院必備的雙路電,一次正在做心臟外科手術,發生了意外停電,病人已經開胸,手術必須堅持做下去。一位前來采訪的記者被臨時拉來為“劉曉程”們打手電筒,那位記者從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打著手電筒的手直哆嗦,劉曉程火了,沖著她吼了一嗓子:“拿穩了,抖什么?”就這樣“劉曉程”們堅持做完了手術。親眼目睹手術過程的那位記者不但沒有為劉曉程粗暴的態度生氣,反而義正辭嚴地到市政府請愿,強烈要求市領導為東安醫院解決雙回路電,市領導現場辦公解決此事。
幾年來,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劉曉程和同事們漸漸建起了一支管理隊伍和技術隊伍。在緊張的工作實踐中,這支隊伍的業務水平提高得很快。
由于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建一所新醫院迫在眉睫。黑龍江省委書記獲悉后專門做了批示,省、市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資近千萬為“劉曉程”們蓋醫院。經李鐵映、宋健等中央領導研究協調,國家計委、科委、衛生部、財政部、物資部等部門共同為醫院籌措了2000萬元人民幣和配套中央外匯,幫助他們購置必需的進口設備。他們的創業之舉也感動了國際友人,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的朋友們送來了急需的藥品、設備、器材,一些專家學者自費來牡丹江幫劉曉程工作,舉辦講座,與劉曉程的同事同臺手術,為他們培養專科技術人才……
他們邊設計,邊施工,邊籌款,邊引進設備,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在農田地上建起了嶄新的我國第二所心血管病醫院。幾年來,醫院從最開始每周僅能做兩臺手術發展到每周做十七八臺手術,醫院收到全國各地近萬封求治信,為來自23個省的幾千位患者做了心臟手術。
一位從死神手里奪回生命的患者滿含感激地送來一副金匾,上書8個大字:“曉界生死,承接古今!”生與死,古與今,還有什么比這更能說明醫生的價值么?
新的征程
1994年劉曉程被上級調回北京,就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以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劉曉程不得不告別了自己用全部心血建起的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從1994年至2000年,劉曉程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
在一般人看來前程似錦的劉曉程卻越來越陷入痛苦之中。據衛生部最新統計,全國每天有1.3萬人死于心血管病、癌癥等慢性疾病,心血管病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殺手”之一。我國需要接受心血管手術的病人已達400萬人,而全國每年的手術量不足4萬例,因此心血管領域的醫患供求矛盾成為醫療衛生戰線中最尖銳的供求矛盾。
劉曉程一直在苦苦地思索:造成這種日益尖銳的供求矛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慢慢地悟出,我們不單單是經濟和科技落后,還有傳統思想的殘余及諸多因素造成的低效率和看不見、摸不著但又處處存在的內耗。再三思索之下,2000年,劉曉程辭去了公職。
如果說劉曉程離開北京到牡丹江創辦心血管病醫院是為了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那么劉曉程又一次選擇離開北京、辭去公職就是要向中國傳統的醫療體制挑戰,這是中國體制改革的最后一個頑疾。劉曉程要做這塊改革試驗田里的拓荒者,給國家的衛生改革事業闖出一條路,為飽受折磨的400萬心血管病患者帶來福音……
長期的實踐告訴劉曉程,治療心血管病需要高科技、高設備、高協作、高管理,這“四高”的嚴格要求,使一般綜合性醫院無法順利地、大量地開展心血管手術和心血管介入治療。
2002年,劉曉程來到了天津泰達開發區,出任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是一所面向現代化、面向國際、面向市場,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型現代化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它集醫療、教學、科研和康復四位一體,以心臟病和心血管介入治療為核心技術,建成后年心臟手術的介入治療量為1萬例以上。建院伊始劉曉程就提出要在國內率先采用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全新經營管理體制,采取市場經營理念建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法人治理結構,施行院長負責制。院長全權負責醫院的經營管理,獨立承擔法律、經濟、民事責任,對醫院所有者負責。這無疑為探索國有醫療企業新的發展思路提供了一個大舞臺。這正是吸引劉曉程來此的根本原因。
“劉曉程”們鮮明地提出要一手高舉人道主義的大旗,體現醫療事業平等、博愛的公益性質;一手高舉市場經濟的大旗,讓醫院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不斷良性發展,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泰達國際心血管醫院這條航船正揚帆遠航,劉曉程和他的同事們為“心”而進行的新的航程將永遠不會停止。
劉曉程愿意做一個堅定的唯“心”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