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金融、實體經濟的影響自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從未遇見。如何正確認識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如何深刻理解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如何正確有效解決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困境,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難題和考驗。
我一直比較關心這次金融危機發源地美國的情況,很想有機會親身體驗一下處在危機中的美國人如何應對危機,如何反思危機,如何面對未來。很幸運,今年4月,國家外國專家局、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在美國舉辦了“中央部委高級公務員培訓班”,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但培訓結果卻與我預想的有很大不同,我預想美國會對金融危機進行反思,而美國確實也在進行反思,但其反思的態度和看問題的角度讓我大感意外。這種意外不會從官方發布的新聞中感覺到,不會從各類研究機構的報告中讀出來,只能通過與美國人零距離接觸后,從他們的神態、語氣、表情等方面抓捕出來,這種抓捕出來的感覺讓我有了意料之外的收獲。
美國對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及影響反省不足
美國本身對金融危機的反省反而不如世界其他國家來得深刻、來得徹底。到目前為止,美國人對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能達成共識的是,過低的儲蓄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持續性,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都從決策心理學和金錢心理學上,以模型的方式進行多方面論證。這導致美國沒有很好地對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商業銀行、養老金等投資者為追求高收益而盲目投資進行反省,沒有很好地對2000年以來不當的貨幣政策導致的房地產泡沫進行反省,沒有很好地對監管部門拆除了商業銀行和證券業之間的“防火墻”以及取消了15倍杠桿比率的限制而導致的投機猖獗和杠桿率過高進行反省,沒有很好地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進行反省。相反,美國千方百計將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強加在世界上別的國家頭上。比如,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說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高儲蓄率造成全球經濟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克則干脆把美國房地產泡沫歸咎于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的高額儲蓄。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美國在世界上的聲譽。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目前竭力主張進行的全球性監管改革,加強國際合作,改革國際金融組織,都是力圖改變其國際形象、重塑國際地位的一個表現。
與美國相反,中國對金融危機的反思卻比美國更加深刻,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監管更具前瞻性。如針對資產證券化業務風險,銀監會去年底果斷暫停了不良資產證券化和無收益房屋信托;針對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趨勢,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加強了監管合作;針對金融創新,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創新與風險并重。這使得中國銀行業在這次危機中雖然不能獨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獨樹一幟,保持了穩健運行。
美國不能正視新自由市場
主義受到的嚴重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及其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危害使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一時間成了一個負面名詞。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曾專門撰文指出,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就是過去30多年以來自由市場意識形態所主導的經濟政策。這種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反對征稅、反對監管、反對政府、反對投資公共產品,推崇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自由修復的市場。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主義已無法持續。但到70年代,由于英國首相撒切爾和美國總統里根的大力推崇,自由市場主義重新成為經濟界的正統。因此,這種政策后來又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原教旨主義、撒切爾主義或華盛頓共識”。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美國監管當局放松了金融監管,造成金融機構過度的金融創新,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但美國人從政府到平民,仍然執著地相信自由市場經濟的作用,仍然執著地相信政府挽救經濟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反對金融機構國有化的呼聲使美國政府的救助措施一直在追趕金融風險的腳步而不是跑在風險的前面。表面上看,美國政府在不停地挽救美國金融機構,但由于害怕民眾反對國有化,救助的措施一直羞羞答答、猶猶豫豫,并未達到理想效果。比如危機一開始時,美國政府出資7000億美元,但僅限于購買金融機構的壞賬,當發現金融機構的壞賬在3萬億美元左右時,又改變注資方式,用8000億美元直接注資金融機構權益,但僅限于購買優先股,不參與銀行管理,力圖擺脫國有化。反過來看,如果2008年9月美國政府就注資銀行的權益,危機可能不會演變成如此嚴重的程度,美國經濟也不會連續兩個季度下降。雖然如此,美國人仍認為,目前的國有化、注資等措施是臨時性的,一旦經濟好轉,還將回到自由市場經濟中。對于政府對失靈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仍然持懷疑態度。如果說在經濟繁榮時期,這種懷疑態度有其合理性,但在金融危機時期,這種態度很顯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方面,中國政府表現出了超強的應對能力,經受住了危機對我國現行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考驗。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國務院適時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在應對此次金融海嘯上的高度重視、認真部署,也體現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中國經濟必將保持強勁的、更加健康的發展勢頭。事實也將再一次證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雖然美國人對中國現行的體制有異議,但卻十分期望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的措施產生巨大的、正面的效應,以便帶動美國經濟走出低谷。
美國沒有處理好銀行業務
發展和創新的關系
金融危機使全世界有了一個共識,即過度的金融創新掩蓋了巨大風險,這是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資產證券化放大了風險。次貸本身的規模是有限的,如果僅是次貸出了問題,還不足以釀成金融危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美國次貸占美國整個房地產貸款的14.1%,大約在1.1萬億-1.2萬億美元,而其中的壞賬,根據高盛的測算是4000億美元。2006年,美國的GDP為15萬億美元,完全可以化解次貸產生的風險。但是,次貸被資產證券化放大成為次級債券后,其風險迅速蔓延到了全球金融領域。在信用評級公司AAA級的標示下,這些低質資產具有了50%-100%甚至200%的回報率。高額的回報率吸引了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貸款人違約時,抵押貸款企業、購買次債的金融機構、購買衍生品的投資者無一不面臨流動性短缺和虧損。其次,信用違約掉期(CDS)工具使分散的可控的違約風險變成不可控的高度集中的風險。美國的金融投資杠桿率能達到1∶40-1∶50,是因為信用保險機構為這些巨大的融資活動提供擔保。若融資方出現資金問題,由提供保險的機構賠付。但是,在沒有發生違約行為時,保險機構除了得到風險補償,還可將CDS在市場公開出售。由此形成一個超過33萬億美元的CDS市場,其結果是使風險向信用保險機構集中,增大了金融整體風險。第三,復雜的交易結構使產品透明度減弱。這些金融工具在華爾街分析師、精算師的操縱下,在所謂精準的投資模型的運行方式下,變得高度復雜、模糊,比如雷曼迷你債券,如果要說清楚這個產品,需要專業人士講解70個小時。有些產品即便有經驗的資深銀行家也甚難理解。當市場發生變化,投資模型不再準確,華爾街的分析師和精算師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違約概率計算上出現預測失誤時,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是必然的結果。
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對于金融創新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金融創新不應僅局限在產品創新上,還應涵蓋金融機構業務發展模式的創新、風險管理的創新等。具體來講,第一,金融產品的創新要提高透明度,減少奇異產品的創新,使購買創新產品的各類金融機構清楚地了解產品的風險特征。第二,銀行經營模式要進行創新。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一些全能型銀行顯示出了管理鏈條長、層級結構多、部門協調難的問題,大而全的銀行經營模式已不再是發展的目標。一些國際大銀行已開始收縮在海外的業務,實現本土化經營。美國政府也在重新定義大而不能倒閉的機構情況,并將改變監管方式。第三,風險管理也是一種創新。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能再將風險管理創新看作是銀行的內部事務。在未來的發展中,風險管理的創新必成為銀行持續發展的支撐力量,是銀行進行外部競爭的重要手段。在同等規模下,風險管理完善的銀行必將贏得更多的客戶、更多的資源、更強的競爭力。
美國的監管體系
受到嚴峻挑戰
近10年來,美國的監管架構存在著職責重疊、監管標準不一、監管漏洞較大等問題,甚至使有些金融機構游離于監管之外。據美聯儲統計,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不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養老金公司、證券公司、對沖基金等)資產占全部金融機構資產的51%,達23843億美元。到了2008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74%,達43630億美元。這些機構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大沖擊,不可避免地影響整個金融體系。金融危機發生后,要求改革監管框架的呼聲很高,美國部分金融機構甚至向我們表示,不管是好的監管還是有漏洞的監管,只希望監管是連續的,不要朝令夕改,他們都會擁護的。世界其他國家也認為美國的監管部門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之一。面對國內外越來越大的壓力,奧巴馬政府和國會已意識到監管方式落后于金融業務發展,正如奧巴馬指出的,“美國從當前金融危機中學到的經驗就是20世紀的金融監管不適用于21世紀的市場。”目前,美國政府正著手擬定金融監管改革的詳細舉措,美國國會于6月啟動美國金融體系數十年來最大的監管改革,以加強對銀行、共同基金和大型金融機構的監管。至于監管方式,美國專家學者傾向于向原則監管回歸。原則監管以指導性監管為主,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這樣的監管可以覆蓋整個金融體系,而不只對這個體系中的單個組成部分進行監管,有效防止出現監管空白。
在監管原則的選擇及監管有效性方面,中國走在了美國監管部門前面。銀監會成立伊始,便倡導從合規監管向風險為本監管轉變、規制導向監管向原則導向監管轉變的理念。在與美聯儲、貨幣監理署等部門座談時,他們對中國的監管方式給予肯定,尤其對中國一直倡導的監管有效性很有感觸,因為金融危機讓他們感受到了長期以來監管乏力的痛楚,他們不得不回歸到監管最本質的要求——有效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