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勞動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黃土。黃土長了莊稼,卻并不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國老一輩的大多數農民都是這樣。
他死于肺心病。這是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國農民在平時,是不大主動去醫院檢查身體的,即使有病躺倒,還要拖磨。我父親民國十八年遭年荒時去南山背糧,走冰槽子,回來時凍掉了十個腳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遇寒風就咳嗽,而從不看病吃藥。直到死前幾個月,在我強迫下才去醫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電圖。醫生打比方說:“機器運轉一生,主機已經磨損,太缺少修復和保養了!”為了挽救,需要吃“心脈寧”一類比較貴的藥。他問:“一瓶藥多少錢?”聽說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語,后來就說:“不要買藥了,我不要緊。”當我不在時,他就偷偷停止服藥。他一定計算過:一瓶藥的價值要買近二十斤鹽,要讓兒媳們勞動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勞動。繁重的勞動使他累彎了腰。不知創造了多少財富,自己卻舍不得亂花一分錢。有一次我給了他兩元零用錢讓他買點好吃的,半年后他還在身上裝著。在重病期間他出現了囈語,凈念叨“把豬喂了沒有”、“把鋤頭安好”、“麥黃了就快收”之類。臨死時他默默流淚,留戀這個世界——他為之灑盡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親從來無是無非,關心而弄不明白各種國家大事,可以說在精神上是貧困的。富有者被給與,貧困者被剝奪,那么他是被剝奪了:從前因為貧困而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后來倒是不斷地接受各種政治教育,而終于都沒有弄明白。但他顯然沒有遺憾過,因為他有勞動,因此而填補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勞矣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但他還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亂,有安穩的日子。
他現在去了!在黃土上勞動一生,最后回到黃土里去。黃土是博大寬容的,無論善與惡,最終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時我跪在泥水里為他送行。我曾經想到過:他活了七十七歲,已很不易;而我們周圍能活七八十歲的老人又實在太少。不是老人們不想活也決非兒女們不孝順,實在是因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盡快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則是兒女們挽留老人多駐一時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無助。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力。
將軍和偉人死了,會有無數悼文,因為他們功勛卓著。一個普通勞動者死了,我就撒下這一把黃土,并期望世人能夠容納。
賞析:
把“父親”比做黃土,是因為他像黃土一樣普通——活著的時候悄無聲息,死去的時候也默默無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像黃土一樣平凡、不為太多的人注意的普通農民,卻有著黃土般厚重的品格。
“父親”從兵荒馬亂的年代走來,為了維持生存,落下病根的身子總要日復一日地掙扎在求取溫飽的困境中。“有病不醫”是那個年代普通農民不約而同的作法,貧困的生存狀況幾乎使他們根絕了“生病”的念頭。難怪“父親”拖著曾被凍掉十個腳指甲的病殘之軀而“從不看病吃藥”。當他病入膏肓,在子女的“強迫”下到醫院看病時,還在為幾元錢的藥費計較——“一瓶藥的價值要買近二十斤鹽,要讓兒媳們勞動好多天。”勤勞和節儉就是“父親”的人生寫照。“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勞動……不知道創造了多少財富,自己卻舍不得亂花一分錢。”在他老人家身上,無償的奉獻已經很難用美德這個詞匯來表述了,我們透過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可以看出,“父親”自己將畢生創造的全部財富奉獻給別人似乎變成了一種本能!這樣的普通農民真的像黃土一樣平凡,但他們確實又像黃土一樣偉大!
“父親”沒有受過多少文化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精神生活與他的物質生活一樣貧困。然而,忠厚的中國普通農民卻不因此而留有絲毫遺憾,因為他們將流著汗水的艱辛勞動當成了生命的全部:這里并不全是苦楚,其中有著普通人體味至深的甜美的樂趣。因此,“父親”在勞動中“填補了一切精神缺憾”。蕓蕓眾生中,“父親”是“巧者”、“智者”,還是“無能者”?作者沒有做出明確的判斷,但是,我們分明得知“父親”心底時時在涌出一個愿望:“祈求世事不亂,有安穩的日子。”
“父親”的“祈求”也像黃土:黃土養育了莊稼也就養育了生命,普通農民用汗水收獲了糧食也就收獲了生活,了不起的“父親”還希望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一種“安穩的日子”,這難道不是一種“大巧者”、“大智者”、“大能者”的靈魂之光嗎?“父親”以一介平民之身悄然離去,尋常得像黃土一樣。然而,他與黃土存在的真正價值一樣,在平凡中孕育的將是永生!
同學們,讀完《黃土》后仔細想一想,我們身邊的普通勞動者——他們是不是很了不起啊?
(于欽平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