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判斷是否通脹,還有一個參照,就是多數人手里的錢是否真正地增加了許多,商品是否出現了明顯的供應不足。
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已經近兩年了,特別是始作俑者美國,政府救市的方法無非是向各個瀕于破產的經濟部門注資,挽救以金融業為首的各行業巨頭、寡頭。目的是讓經濟轉動起來,用一句行話說,叫做“增加流動性”。但錢從哪里來?一方面是大舉借債,玩赤字財政,連中國這樣的人均財富意義上的窮國,都成了美國最大的債主,美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驚呼,從來沒有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借這么多錢給一個最富有的國家,但外債畢竟有限,解不了渴,另外一方面就是轟隆隆地開動印鈔機,印美元,甚至干脆美元都懶得印,直接寫支票,美國政府自己收購自己發行的債券。
事實上,也不是美國政府一枝獨秀地靠發鈔票救經濟,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或多或少地在采用這一方法,中國也不例外,在宣布的4萬億政府救市計劃中,地方配套的資金,就有很大一部分要靠發債來解決,還有政府宣布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通俗了說就是借錢的路子寬了。
但這回輪到經濟學家憂心忡忡了,為什么呢,因為人為地大幅度增加流動性也即貨幣的供應,原理上會引發通貨膨脹,因為誰也不能夠“準確地”把握發多少錢才合適,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不小心就多了,就像河水一樣,多了就要泛濫,這就叫“膨脹”,老百姓一看專業人士這么緊張,也警惕起來,用老百姓的話說,通貨膨脹就是“錢毛了”,錢不值錢了。
通貨膨脹的確是一只老虎,會咬人的,上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發行的金圓券,有百萬元面額一張的,廣州的大學教授發工資用麻袋背著,立馬趕路到市區買米,遲買一小時,米價又會漲一個層次;上世紀80年代物價“闖關”,有的地方商店里的食鹽都被搶光了。
從貨幣供應看,流動性的確大增了,第一季度的貸款余額,就超過了往年一年的貸款余額,達到5萬億左右,相當于居民存款余額20萬億的四分之一,6月份更是達到1.5萬億的規模,這么多錢是否會最終跑到大多數人的口袋里成為消費行為呢?
從樓市看,通貨的確是膨脹了,現在又出現了通宵排隊搶號買樓的景觀,諸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交易量,據統計同比增加了100%,在價格方面,北京等地據說漲了30%左右,最夸張的貴陽某區域,漲了55%,而樓市這么狂漲的理由,據說就是預期有“通貨膨脹”,買樓保值。
其實,判斷是否通脹,還有一個參照,就是多數人手里的錢是否真正地增加了許多,商品是否出現了明顯的供應不足。但是,除掉樓市,其它經濟部門似乎在冷冷地看著這場喜劇,公布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只是從多月連續下降稍有回穩,商場中的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價格,直觀上是在大力打折優惠。就連前幾天剛剛宣布的成品油漲價,引起消費者“惜買”,馬上就有油站開始打折。
國外有經濟學者對中國的用電量提出質疑,說我們的經濟回暖像是霧里看花,通貨膨脹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