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有個經典論斷:
“通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貨幣現象。”

今年前5個月,中國新增貸款總量為5.84萬億,同比增長175%,貸款余額增長為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54.82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5.74%,為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一些學者由此認為,今天急速擴張的貨幣供給和信貸規模,一年以后必然造成國內流動性過剩,引起通貨膨脹。
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年中國貨幣供應是多了嗎,又多了多少?
“今年國內貨幣信貸快速增加主要是為了消除通縮壓力,并且對消除通縮壓力即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不足以造成明顯的通脹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改革和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宋立這樣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
5月份,與實體經濟聯系較緊密的狹義貨幣同比增長18.69%,但是還沒有達到2007年同期水平,自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狹義貨幣月同比增長速度都在20%以上。宋立認為,2008年中國季度GDP出現了從第3季度的9%迅速下跌至第4季度的6.8%,也許并不完全是因為金融危機的沖擊,可能與2008年信貸過緊有關系。這樣看,目前的貨幣供應量是在消除去年的緊縮因素。
“參照歷史數據,在沒有通縮通脹的情況下,保持廣義貨幣17%、狹義貨幣16%的增長速度是正常的,如果存在通脹,這個數字需下調一兩個百分點,如果存在通縮,這個數字就上調一兩個百分點,因此,目前的狹義貨幣是剛剛回到正常水平,廣義貨幣高了一點,但是現在廣義貨幣供給已經出現了下收趨勢。”宋立說,
同時,關于今年前5個月信貸規模急劇擴張,宋立分析道,第一,去年的信貸政策過緊了,信貸少放了,今年應該多放;第二,股票等融資渠道收窄,需要貸款去補充;第三,根據多年信貸投放上半年70%,下半年30%的規律看,預計全年信貸需求應該在7至8萬億,信貸規模或許偏多,但不是太嚴重。
“但是需要注意信貸配給的問題,也就是信貸結構的問題。”宋立稱,由于信貸仍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主渠道,且主要以大銀行為主,大銀行放款大企業、大城市,造成的結果是,可能從總量上看,信貸供應基本適當,但可能助漲本就明顯的結構問題。一方面,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信貸依然非常緊張;另一方面,大企業資金相對來說比較富裕。國內實體經濟的市場性因素還沒有恢復,貸款后,很有可能投入到股市、房市,使其出現明顯上漲。
“由于我國經濟去年已經進入下行階段,又面臨嚴重的外部沖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經濟減速,因此,需要逆經濟周期調節的宏觀政策,貨幣信貸必須有一定的超額供給。貨幣信貸問題不大,內部通脹并不顯著,沒有總量性的內生性的通脹。如果有,也主要是外部輸入性的通脹壓力。”宋立說。
危機爆發后,各國央行大量放出貨幣,但是歐美的銀行并沒有放出信貸,政府放出的留在銀行沒有形成信貸的這些貨幣,可能會流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炒高大宗商品的價格,中國在復蘇過程中,未來可能有輸入性通脹壓力。另外,這些貨幣也可能以熱錢方式流入中國,使中國的股市房市出現泡沫。
“從最近的趨勢看,CPI已經明顯觸底了,看不出通縮強化的趨勢,不需要太擔心。至于當前的通脹預期,它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擔憂。貨幣政策不再寬松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轉緊。”宋立表示,貨幣政策應該著力于結構調整,結構優化,向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傾斜。另外,貨幣政策必須和金融改革發展結合起來,金融改革發展為貨幣政策消除信貸配給問題、促進信貸結構合理創造制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