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期通貨膨脹到來的恐懼中,大量實體經濟的避險資金進入樓市。難道,真的要放棄實業去炒樓嗎?
“在生意的慘淡經營之下,一部分企業家開始回歸家庭:感覺對不起妻兒老小,早上跑到廣州友誼商城去買了價值幾十萬的名表送給老婆,回來后看見自己孩子如此可愛,過去都沒有好好陪過他們,因此買了部高檔商務車載著一家人去郊游……這是經濟學家郎咸平在論述——“部分企業家開始對實業心灰意冷,放棄實業”——這一趨勢時描繪的一個場景。
郎咸平認為,現在樓市上漲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投資經營環境惡化,企業家不想干了就去買樓;第二,通脹恐懼所帶來的通脹避險資金進入樓市。
別墅好賣
當下,一個曾經可怕的字眼——溫州炒房團在沉寂一段時間后折返再來,在上海、重慶、杭州、深圳紛紛出手,重點瞄準豪宅和小戶型。一是因為房價在經過一番調整后進入低點,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則是對通脹的強烈預期。事實上,嗅覺敏銳的也不僅是溫州炒房團,山西的煤礦主們、風險投資者們都紛紛出動,為自己手中的貨幣尋找增值的通途。國內投資渠道的狹窄,也導致房產一直都是有錢人的投資首選。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采訪時稱,“由于制造業難搞,又有通貨膨脹的預期,這讓部分溫州資本決定出手,在資金沒有很好出路的情況下,房產行業畢竟是溫州資本經驗積累最多的行業,在大多數溫州人看來,樓市有漲有跌,但還是不錯的投資領域。”
他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現在溫州人買房已經和當年的購房團行為大不一樣,現在要理性的多。不會見樓就買,去搞快進、快出的投機,現在溫州人買房也會反復比較,為的是投資。
有權威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中國國內商品房銷售快速回升,增速達到25%,市場整體向好。進入6月、7月,其向好勢頭依然強勁。其中,北京、廣州和深圳等地別墅等高端房產市場銷售呈現逐月上升態勢。
CRIC中國房地產決策咨詢系統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北京別墅成交460套,其中3月份銷售281套,成交金額近15.1億元。1至4月份,北京別墅共銷售846套,成交總金額達42.04億元。
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北京別墅成交771套,與前4個月別墅總銷售量之和的832套基本持平,環比4月份的384套,增加了387套,增幅達101%。5月北京別墅交易價格環比上揚,4月整體成交均價為13823元/平方米,5月的成交均價為1571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了1888元/平方米,增幅達13.7%。成交面積為23.7萬平方米,成交金額為37億元。
這其中,潤澤莊園、億城西山華府、MOMA萬萬樹等多個別墅總銷量過億。其中富力地產旗下兩大別墅項目富力灣和富力丹麥小鎮在首季的銷售總額已經超過6億元。
在廣州,出現了兩天售出85套豪宅,銷售額達12億元人民幣的景象,創造廣州高端住宅市場新記錄。這其中,甚至是一個企業家族就買了四、五套。
對于別墅及地產市場“價”、“量”持續上升,上海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市場存在著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從世界范圍看,許多國家為了救市,都大力增加了貨幣投放力度。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實體經濟并沒有出現現實的增長。而為了規避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房產似乎就成了保值增值的不二法門。
周德文認為,在投資的同時還要警惕樓市可能存在的巨大風險,“現在的房價不是一個正常現象,也不能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回暖,我的觀點可能剛好相反,我認為這是經濟持續下滑的跡象。”
“地王”抬頭
而另一個信號是——地王又回來了!在通脹欲來的緊張氣氛之下,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北京土地市場上“地王”紀錄頻頻刷新。
6月30日,備受關注的北京市朝陽區廣渠路15號地塊拍賣落槌。40.6億元的成交價刷新了北京市土地出讓以來總價最高的紀錄。
就在4天前,朝陽區奧運村鄉地塊剛剛創下19.6億元的成交價,并以超過15000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創下北京實行土地招拍掛制度以來的紀錄。
此前,富力地產以10.22億元拿下廣渠門外10號地塊。不足40天,北京土地出讓的紀錄便數次被改寫,“地王”背后究竟是什么?
5月22日,被稱為“今年佛山最優質、最高底價”的一幅商住用地,在經歷一番爭搶之后,被萬科以13.86億元的總價納入囊中。匡算下來樓面地價為2400元/m2,高出起拍價50%。
有專家稱,頻頻出現的“地王”會對周邊區域的地價、房價起到示范效應,有可能導致房價快速上漲的范圍從核心區域向周邊地區不斷擴張。同時,“地王”改變開發商的預期,目前市場上盲目漲價、囤房囤地、捂盤惜售的情況已經有所抬頭。各界對房地產市場泡沫再起的擔憂也在加深。
同樣是談到通脹,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認為,在國民儲蓄率高企的情況下,當前增長率很高的貨幣供應量,不會對物價構成重大上升壓力,“目前需要關注的,是貨幣供應對包括股市和樓市在內的資產價格的影響”。
郎咸平擔心,如果說進入樓市的資金是避險資金的話,那么只要通脹預期更嚴重的話,可能會有更多資金炒樓,因為錢放在銀行就沒了。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郎咸平認為,一些人不敢投實體經濟,因為投資經營環境惡化了,只有炒樓。
郎咸平認為,人們應該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廣州的房子為什么今年能賣到兩萬、三萬一平方米。還不是靠制造業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積累的財富才能撐得住你這個價格。如果沒有制造業,你還能撐多久?
郎咸平指出,真正拉動經濟往上走只能是靠實體經濟。畢竟,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的發展才是國富民富的根本。
真的要放棄實業么
郎咸平的觀點并不孤獨。
在《小康#8226;財智》記者的采訪中,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回歸實業將是世界經濟在后危機時代基本的趨勢,“是挑戰,也是機會。”
樊綱認為,中國要繼續大力發展制造業。“從經濟學的基本道理來講,沒個哪個行業更高級,沒有哪個行業永久的利潤率會更高,高利潤是和高風險相結合的。制造業利潤來的是慢一點,但制造業更穩定,它的風險更小。”
樊綱指出,這次制造業也受到沖擊,因為金融危機,大家沒錢了。但受到沖擊最大的是金融業、高端服務業。現在中國下崗人員最多的也是服務業。東莞制造業不好,所有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倒閉破產,從物流到餐館,到洗腳的,下崗的人大多數是這樣的人群。
樊綱認為,中國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階段,制造業更大一點是正常的。“人們瞧不起的皮鞋、襪子這些行業。但人人都在穿皮鞋、襪子,隨著收入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多買皮鞋、襪子,這就是空間,增長就是空間,如果制造業沒有空間,其他行業的空間就越來越少。”
“中國當然還需要大力發展金融業,但是世界過去這幾十年面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金融業發展嚴重泡沫化,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基礎,產生了大量的風險。”樊綱稱,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有很多觀念被撒向了像我們這樣的國家,金融業賺錢快,一等的人搞金融,三等的人搞制造等等,然后就攀比,看人家的服務業比重多少,金融服務業比重多少,我們多低,政策上就開始唱衰制造業,打壓低端制造業,現在到了我們反思的時候了。
真正拉動經濟往上走只能是靠實體經濟。畢竟,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才是國富民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