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實施建議”部分也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fā)現數學的規(guī)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實際上,“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知識,是經驗型知識,其中往往隱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學生終生受益的東西.然而,由于受傳統(tǒng)習慣的長期影響,教學上“輕過程重結果”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生對許多知識的學習仍然僅僅停留在表面上.那么,究竟該如何通過對“過程性知識”的考查,來有效地促進落實“過程性知識”的教學呢?
1.在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中設置問題
概念是推理和論證的基礎,是思維的基石.現代教育理論的研究表明,學生精確地掌握好基本概念、原理,并使之高度概括化、結構化,是促進知識遷移和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而數學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因此學習數學概念必須合理地經歷從具體實例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在過程中分析、綜合,深刻地理解其本質屬性和內在聯(lián)系,否則,對概念死記硬背,往往導致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無法理解概念的本質.在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中設置問題,能有效地考查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