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丹徒區(縣)委十任書記黃選能、蔣惠中、徐鳴、吳樹南、巫朝正、張慶生、李茂川、張洪水、曹當凌、丁憬,三十年如一日,與時俱進關心支持軍隊和后備力量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擁軍贊歌。
投資近2000萬元的多功能國防動員指揮中心投付使用,10多支民兵高科技專業技術分隊相繼組建,20多項擁軍優屬政策先后出臺,“軍地議事園”為武裝工作和駐軍解決重難點問題290多個……鎮江市丹徒區(縣)委十任書記黃選能、蔣惠中、徐鳴、吳樹南、巫朝正、張慶生、李茂川、張洪水、曹當凌、丁憬,三十年如一日,與時俱進關心支持軍隊和后備力量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擁軍贊歌。
“履行黨管武裝職責,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政治任務”。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是丹徒區(縣)委十任書記這個模范擁軍群體展現出來的一個鮮明時代特征。在2001年新春“第一會”——常委議軍會上,時任丹徒區委第七任書記的李茂川發出鏗鏘之音,人武部年度工作經費、年度民兵軍政訓練費、駐區部隊隨軍家屬就業安置等10個重難點問題當場得到拍板解決。現任鎮江市委副書記張慶生,1999年3月擔任丹徒縣委書記,是改革開放后的丹徒縣委第六任書記。為了開創黨管武裝工作和擁軍優屬工作新局面,他主持制定了《丹徒縣領導關心支持部隊建設和人民武裝工作責任制》,將年度內為駐軍和人武部要辦的每一件事,全部分解到副縣長以上的領導,規定任務要求和目標責任,切實把黨管武裝工作和擁軍優屬工作變成“集體管”和“組織管”。現任鎮江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張洪水,2003年3月擔任丹徒區委書記期間,把“黨管武裝工作落實,擁軍優屬工作落實”作為考核任用基層黨政“一把手”的一條重要標準。他常說:“國防實力代表著國家實力,加強國防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推進,是打造小康社會的發展之道”。在丹徒新城區建設過程中,為了興建全省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防動員指揮中心,區委書記張洪水親自擔任指揮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從立項選址到征用土地,從規劃設計到功能布局,從籌措資金到工程質量,他事必躬親、全程指導。現任鎮江市副市長曹當凌,2006年10月擔任丹徒區委書記時,為配合和支持駐軍部隊深化科技練兵,號召全區掀起了“把學校辦進軍營、把技術傳進軍營、把設備送進軍營、把人才派進軍營”的科技擁軍熱潮,被江蘇省雙擁辦在全省推廣。為提高民兵隊伍的高科技含量,第十任書記丁憬提出在科技單位以科技裝備和科技人才與民兵專業分隊“對接”的辦法,對民兵分隊進行兵員調整,把技術密集型單位納入民兵編組范圍,把一批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編入民兵組織,使全區民兵組織戰斗力建設得到加強,受到上級軍事機關領導的一致好評。
“新時期支持國防和部隊建設的一個創舉”。丹徒區地處茅山北麓,是一個紅色革命老區,素有參戰支前、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軍民之間早就結下了魚水深情。1984年,時任丹徒縣委書記蔣惠中,在全縣倡導開展了享譽全國的“建部隊‘后方政治部’,當關心子弟兵的好領導、創支持子弟兵的好單位、做培育子弟兵的好家長”的“一部三好”活動,被總政領導譽為“新時期支持國防和部隊建設的一個創舉。”25年來,這一活動在丹徒這片紅色土地上從未間斷。第十任書記丁憬上任后,“市場、戰場”兩副擔子一肩挑,積極探索興武之策、擁軍之道,形成了“標準更高、特色更優、品牌更響”的新格局,人武工作經費,區財政每年按高于全區平均開支15個百分點的標準劃撥;轉業干部和隨軍家屬安置、優待金發放、優撫對象醫療、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等10項工作滿意率均達到百分之百。
三十年來,丹徒區(縣)委十任書記“接力固長城”佳話頻傳,已成為該區(縣)在江蘇的“名片”和“代名詞”。丹徒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國金告訴筆者,該區已連續5次榮獲江蘇省雙擁模范城稱號,20多次被上級評為“征兵工作先進單位”,先后有4任書記被評為“全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新聞人物”,7任書記被南京軍區和江蘇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評為“黨管武裝”好書記,8任書記得到提升使用。■
(作者單位:鎮江軍分區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