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市場日漸成熟的時候。不要被外表熱鬧的景色所迷惑,謹慎投資。但是,并不代表節日沒有“錢”逾可為。相反,大有可為。主要看怎么做!
又一年情人節,來了又去了!老王搞了一堆賀卡、禮品,賣了一些,剩了很多。老王不是例外,是很多節日里生意人的代表。或許在街的不遠處還有小王、小李之類,同他一樣在節日之后有些發愁。誠然,借節日之風,揚自己之帆,是當前很多小投資者屢見不鮮的招數。
不僅這些人,就連各個商場也不會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搖旗吶喊、錦旗飄飄,很有想在節日清倉的感覺。但是,銷售業績有之,湊熱鬧的嫌疑有之,似乎只是在擺一種姿勢,一種不被人冷落的姿勢。惟有那些一心想在節日里賺快樂錢的人最后沒有了快樂。
市場分析:待開發的寶藏
節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些節日源于傳統,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等;一些節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國家的圣誕節等;一些節日源于對某人或者某件事情的紀念,如中國的端午節、青年節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大部分節日的慶祝載體是消費。
經濟成熟,“趕集式”的銷售方式已經一去不返,覺著節日里全民消費心理完全被調動,自己花些錢、進點貨,隨大流發點小財的想法越來越不被接受。但是,節日還是不能被錯過,那該怎么樣抓住節日的時機,讓自己騰飛呢?
不妨在不過節的時候就給自己開家“節日店”,銷售與全世界節日相關的產品。幾年前,中國人還沒有過圣誕的習慣,那個圣誕老人饞了很多孩子很多個滿滿的童年。猛然間,中國人就喜歡上了這個洋節日,當然,還有很多,例如情人節,等等。
消費,天經地義。既然中國人熱衷起了節日消費,不妨就為他們提供一些這樣的場所。并且要一體化。因為全世界的節日太多,人們的愛好也太多,還有,國際人士也太多,在每個節日里賺一部分人的錢。
有一個西班牙朋友,來中國已經很多年,習慣了吃、習慣了穿、習慣了黃皮膚。但是,卻很懷念他們的斗牛節,家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牛,還有那把斗牛用的劍和那塊牛血般的紅布,都是拜托朋友從西班牙帶回來的。“在中國買不到啊!”他感慨到。
除了西班牙的朋友,應該還有很多類似的朋友。
這是一塊待開發的寶藏。
何必還要隨大流,非得在哪個固定的節日里只銷售一種節日的禮品呢?這樣,路子只會越走越窄,應該學會擴路。
消費群體:中外皆有
節日經濟,是借深厚的節日文化底蘊造勢,來繁榮經濟。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對生活在其中的人有很深的影響,有很大的號召力。人們在節日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消費沖動,參與進來,形成特定的形式。
既然是在中國,那就決不能放過最大的消費團體——中國人,中國歷史悠久,節日多姿多采,舉不勝舉,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等。節日經濟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每一個節日都有一次進賬的機會,節日很多,機會更多。
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地球村”不斷擴大。世界各地游走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記自己國家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不光是中國人,每個國家的人都不能脫離家鄉的牽絆。讓他們在異國看到本國的東西,對于他們而言,可能就不會在價格上跟你斤斤計較。
西方國家的許多節日,如我們津津樂道的圣誕節、情人節等這些大的節日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消費市場。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各個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也各有差異。產生了很多豐富多采的節日活動,如火把節、潑水節,等等。現在的旅游,也大走民族節日路線,且非常受歡迎。不僅旅游,服裝業也開始大量的引用民族的圖案、款式,就是因為很多人喜歡民族的東西。
民族節日的相關產品,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都像是個謎,帶著無限的神秘和誘惑。或許他們很愿意買回一個放在自己家中,或者佩帶在身上,既彰顯了自己,也追求了時尚。這些產品做工考究、精美異常,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
所有的節日堆加起來,我們不難發現,幾乎天天都有節可過,每個節日都有一部分最基本的消費群體,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轉變觀念:創新產品
中秋節,吃月餅,吃了很多年,越吃嘴越“刁”,越吃餅越貴。從當年的白糖到現在的芙蓉蛋黃,從當年的一紙包裝到現在的富麗堂皇。年年如此,卻年年都剩。
大量的資源被白白浪費,副食廠的用車推出去處理掉,家里的用垃圾袋扔出去腐爛掉,更有糟糕者,把剩下的過期產品撿回來“再利用”。這中秋節就這樣也跟著變“餿”了。月餅包裝造成的浪費就更為驚人。
除了中秋節,最浪費的還應該屬春節。雖然現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吃什么,但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卻沒有變,還是喜歡在春節里“販運”大量食物,卻是每家不出正月十五就開始扔“剩食”。
與中國傳統節日相反,西方國家的節日更加注重娛樂性、文化性以及休閑性。與節日相關的產品多是一些服裝、禮品以及飾品。這些產品不屬于一次性消費,所以即使今年賣不出去,平時以及來年也可以銷售。所以,在中國傳統“節日經濟”方面,中國消費者必須轉換觀念,引導他們,也是一個優秀商人所具備的最基本要素。要引導消費者,就要在自己的產品上多下工夫,研發新產品是首要條件。要是還是一幅對聯、一挑燈籠,那也只能賺個辛苦錢。產品推陳出新,同時要精致,還有很多路過家門口的國際友人要買些送給家人,以此紀念他們的中國之行。
前景瞻望:大趨所在
節日經濟必將在以后的歲月里充當銷售領域中的主要角色。西方國家的節日開始漸漸被中國人接受,并且成為了另類年輕者追捧的對象。其實,這個不難理解。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有其令人癡迷的地方。很多人把這些視為時尚,一點都不為過,并且這是一些永遠不會“隱退”的時尚。
同時,中國傳統節日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正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抨擊。更糟糕的是,消費者的口味、消費意識也出現了轉變,吃,將從傳統節日中“隱退”。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娛樂、休閑以及相關產品將會取而代之。隨之而來的,就會是整個節日產品的風靡景象。
由于這種行業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所以,前期的摸索、籌備階段就顯得困難重重。首先,這樣的產品比較零碎,很多產品都需要不斷地在市場上尋找,有些甚至要在節日的“發起國”才能找到。其次,這樣的加工廠也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目前在深圳有很多小型加工廠都在生產節日產品,但多數外銷,并不生產全類產品,多半只生產其中一類,所以,想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生產廠家也并非易事。但是,只要耐心,就可以成功。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