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定位差異化產品
劉先生是一位白領階層,上班幾年后,他對這種緊張高壓的生活產生了厭倦,于是產生了通過小本創業來改變生活狀態的想法。2004年底,劉先生利用出差的便利到曾經工作過的廣州市進行考察,在正佳廣場他驚喜地發現:一家營業面積只有15平方米的品牌箱包小店日營業額居然在2000元以上。他想,既然自己有過幾年時尚產品營銷經驗,那就開一家專業皮包店吧。
然而,兩家知名品牌的專賣店已經開遍了大街小巷,與它們競爭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他覺得只有走差異化、特色化經營路線才有成功把握。
這個時候,靈感悄然而至。劉先生的妹妹為了購物時方便抱孩子,在自己的皮包上裝了兩條布帶,既能當成雙肩背包,又可以纏繞起來提在手里,也可以斜挎。于是劉先生想到利用多用包的概念開一間中高檔皮包店,面向職業女性銷售,可以避免與以都市時尚少女為銷售對象的兩大商家之間的競爭。
劉先生興沖沖地再次跑到廣州來,選了一家新興的生產廠商。回到福州,劉先生找到了一線商區江濱大道的當紅鋪面,租金只有3500元,是廣州市同等商鋪的1/5到1/4。加上后來的1萬元裝修費以及少許公關招聘費用,劉先生整個投資還不到10萬元,而且趁著春節的節日熱潮,小店輕松地一炮走紅。
經營摸索
由于之前并沒有相關行業的從業經驗,劉先生的創業旅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開始時,他從廣州拿貨走的是廣泛路線,什么樣的貨都拿,產品單價從十幾元到上千元都有,且每利,的數量基本等同。
經營了兩三個月后,他清點自己的貨品,發現高檔真皮貨與低檔貨都剩下了大半,于是他立即掉轉方向走單一化路線,退掉所有真皮貨物,只進中檔貨品。可是,到了下個月,他發現獲利水平有減無增,且幾位老顧客還抱怨買不到真皮皮包。
在征求了女性親友的意見后,他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自己的顧客多為有相當工資收入的小資一族,既重視生活情趣又務實謹慎,花大錢買真皮大包她們覺得浪費,但如果只花一半的錢購買一個真皮小錢包卻被認為有“品位”。從此,他的店里95%以上的大包都是合成皮的物美價廉產品,70%以上的錢包則是真皮產品,如此劃分后,顧客可以各得其所。
投資分析
前期投入:鋪面租金10500元,裝修10000元,公關費用13500元,首次進貨30000元,總投資約7萬元。
利潤分析:鋪面租金3500元,水電管理1200元,稅費雜費1300元,人工1600×4=6400元,補充進貨13000元,每月收入33000元,每月利潤約7500元。
選址建議:鑒于該商店的產品價格適中、利潤率適中,進駐二線城市的繁華商區比進駐大城市類似地點更為明智。
成功秘笈
潛力:類似店鋪縮小了皮包經營的范圍,目標客戶群明確,產品特點突出,符合國際時尚行業的經營趨勢,具有比較大的發展潛力。
風險:需要與眾多同行對手競爭。而且當地消費人群多務實勤儉,大大減少了該類產品的更新淘汰速度。
(責任編輯 木可)
修包大王月賺四五千元
王女士在逛街時遇到一件郁悶事,她的皮包被小偷劃了15厘米長的口子,雖然里面錢物沒丟,但剛剛花千元買的皮包已經“破相”。無奈之下,王女士找到一位專修皮包的修包大王,兩小時后,皮包劃痕完全不見蹤影。
從事皮包修理8個年頭的高福利先生,憑借自己的精湛手藝,被送稱號修包大王。高先生曾是沈陽高級呢絨服裝廠設計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憑借高超手藝,在業界小有名氣。2000年單位效益不好,高先生失業回家后,本想開個裁縫鋪,但考慮到市場需求不大,就放棄了。后來,一位賣皮包的朋友提示他。很多皮包壞了沒處修,扔又舍不得,所以維修皮包市場空白較大。高先生相信,只要有手藝,就不怕沒飯吃。
小店開業之初,高先生把目標定在普通箱包上,但一個月下來,只有百十來元的收入。高先生決定定位中高檔箱包。曾有一女士在商場看中一款1200元的包,但由于拉頭損壞,打折800元銷售,在不換拉鏈、不破壞整體效果的前提下,高先生給包換了拉頭。原本收費30元,那位女士非常滿意就給了50元。之后,她還把很多朋友介紹給高先生。就這樣,憑著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小店回頭客越來越多。現在很多商場箱包柜臺的售后維修也都來找高先生做。
高先生表示,每年他都要親自去廣州花上萬元淘各式的高檔拉鏈、紐扣等配件,就是這些小玩意兒,和眼前這臺跟了他20多年的縫紉機,讓他每月收入能達四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