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外國新技術
嫁接在希望田野
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糧食之意。據說,倉頡造字,造到飯字時,傷了一番腦筋,后來不知怎么靈機一動,一下造了一個千古絕字:“飠”,即一個“食”加一個“反”字,成為了“飯”字。其意不言自明,有“食”大家高興,無“食”大家造反。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市場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對吃的要求,已經開始由數量型向“少而精”的質量食味型方向轉變。而我國的糧食生產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達到消費者的要求,特別是與國外優質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相比,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好在,近20年來,圍繞如何解決糧食問題,我國引進國外智力部門聘請了外國專家和引進先進技術,中外專家、科研人員團結協作,努力探索,在種質、產量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旱育水稻稀植專家原正市自1982年到2002年他因病去世的20年問,應邀來華63次,足跡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旱育水稻稀植是省種、省水、省肥、省工、增產的栽培技術,比常規種植平均畝產要增加10%以上,被農業專家譽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水稻,水稻,但無水也能種稻。這項技術經過中日兩國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億多畝,總產量3600億斤以上,位居世界第一。我國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每年稻米消費量占口糧消費總量的55%左右。因此,發展稻米產業對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我國優質稻米產業發展迅速,培育了很多新品種,它們無不飽含中外專家的辛勤汗水。無數中外水稻專家聯合攻關,從種植水稻技術最先進的日本引進幾十個水稻品種,與本地水稻聯姻,通過多年選育,培育出具有高產特性的“津原45”、“津川1號”和“越光”牌等水稻,這些水稻碾成的米都有“一家煮飯,四鄰飄香”的口碑。
在我國可耕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靠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來提高單產量。
燕麥是現在人們熟知的保健營養主食之一。但被稱為“燕麥博士”和“燕麥之父”的加拿大農業部專家羅布斯博士在中國推廣燕麥種植技術的事卻鮮為人知,1997年羅布斯特意給江澤民寫信,愿意在不取任何報酬的前提下,來中國傳授北美先進的燕麥栽培技術。羅布斯說到做到,之后他帶著無償援助的100多公斤皮燕麥、裸燕麥、休眠燕麥、黑燕麥等種質資源260份,含有中加燕麥優良基因的組合材料162個,在河北、內蒙古、吉林、山西等省區市為當地傳授技術。平均畝產量300多公斤,均高于當地常規種植的100多公斤的水平。
馬鈴薯(土豆)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最平常不過的了。但對甘肅省定西地區的人來說,它的意義非同尋常。他們從美國。荷蘭、加拿大、韓國等國聘請專家,引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先進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及病蟲害檢測技術,使不起眼的土豆搖身一變,成為了我國西部地區農民致富的“金蛋蛋”。甘肅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現已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有效解決了西部各省區的需求,為我國西部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定西正是在引進外國智力的幫助下,才開始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
稻鴨共作的創始人是日本農業專家古野隆雄先生。所謂稻鴨共作,就是將鴨子放入稻田,利用鴨子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革和害蟲,利用鴨子不間斷的活動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渾水效果;利用鴨子的糞便作肥料施肥;鴨肉好吃,稻米無污染。2000年,稻鴨共作作為一項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從日本引進到我國,不幾年便在全國各地生根。現在,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自治區都在推廣。其實,這項技術原本起源于中國,只是在日本,人們把它做得更精細規范了。
“拿來+創新”
造福子孫后代
中國人的菜籃子里的洋貨越來越多了。無論是在集市上還是在商場里,人們都可以隨時隨意買到質優價廉的瓜果,像日本的紅富士蘋果、豐水梨、幸水梨、筑水梨、翠冠梨、紐荷爾臍橙、福本臍橙、水蜜桃、巨峰葡萄、美國紅提、草莓、大粒櫻桃、薄殼山核桃、黑核桃、澳洲堅果等成百上千種瓜果。而且,不少果農瓜農就是靠名優瓜果脫貧,靠“一村一品”致富。在瓜果里面,令中國百姓叫好的應該是“京欣一號”和紅富士蘋果這兩個品牌了。
現在,通過聘請外國專家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給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是無法估算的,在中國,人們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受惠于引進智力工作所創造的成果。
“京欣一號”西瓜是北京老百姓熟知的西瓜品種,一個品種一般3到5年就要退化,而“京欣一號”西瓜至今已達20多年經久不衰。它是于1985年經農業部立項,由國家外國專家局邀請日本專家森田欣一等與國內專家一起聚集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進行全國西瓜育種攻關活動,經過幾年的合作試驗,最后取得成功的。新品種取名為“京欣一號”,其中“京”指“北京”,“欣一”是森田欣一先生的名字。它是中日合作的結晶。
湖南的小型西瓜也是市場上最為吃香的品種之一。湖南先后從日本、荷蘭、德國等國家引進西瓜種質資源200多份,其中從日本聘請專家并引進15個小西瓜品種進行選育,并獲得成功。這些小型西瓜、小甜瓜、“雪峰”無籽紅小玉、無籽黃小玉、無籽金福等玲瓏西瓜不僅帶給了人們口福,也使湖南農民走上致富路,在當地農村還流傳有“要發家,種西瓜”的順口溜呢!
富士蘋果,營井功先生在長期的蘋果種植生涯中,把優良品種與科學的種植方法相結合,終于成為了受到日本政府褒獎的無袋蘋果之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便先后到山西、河北、陜西和山東等省傳授他的蘋果種植技術并幫助引進蘋果新品種。他以他多年的種植果樹經驗,提出了“重修剪、大開膛、大通風”的果園整改方案。采用了這套方案后,果樹雖然結果少,但果子大、果形正、色澤好、易管理,產量和效益分別增長了32%和54%。中國蘋果隨即掀起了一場果業革命。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有誰會想到,一項從國外引進的薄薄的地膜能在中華大地生根,并成為了我國引進技術中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使用地膜最多的國家。可事實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這項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有提高地溫、保持水分、提高肥效、疏松土壤的功能,并能防蟲、滅草、促進根系生長。它就是日本地膜覆蓋專家石本正一先生上世紀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來的。與常規技術相比,使用這種地膜可使蔬菜、瓜果等作物提早上市,可使常規作物單產提高30%-50%。地膜在我國的推廣使用被稱為農業生產的“白色革命”。
黑龍江省的短稈大豆。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教授理查·庫珀博士是美國大豆專家,曾是國際大豆四人組成員之一。在國家和黑龍江省外國專家局的邀請下,他曾于上世紀90年代多次來黑龍江傳授其半短稈大豆窄行密集栽培技術,同時帶來了10份短稈大豆材料及2臺大豆密集栽培專用播種機。1999年,庫珀說:“在美國大豆大量出口到中國的同叫,我將技術傳授給了中國農民,我有愧于美國農民。”現在,該技術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省區推廠應用。它是通過小行距,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株數,提高光能利用率,最終實現單產量提高。
現在,中國的牛肉、羊肉是很好吃的,奶也是很好喝的;家禽類和餐桌上的海產品等美味佳肴,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引進了肉質鮮嫩、瘦肉型的資質優良的荷蘭奶牛、荷斯坦奶牛、南德溫肉牛、斯門塔爾牛,法國利木贊肉羊、波爾山羊、南非羊、杜泊綿羊、澳大利亞多賽特肉羊、德國的肉用美利努羊、蒙古羊、道賽馬特羊、薩福克羊、特克塞爾羊,荷蘭達蘭種豬、斯格豬,獺免、白羽王肉鴿、艾維茵肉雞、法國朗德鵝;俄羅斯鱘魚、美國大口胭脂魚、羅非魚、巴西鯛、淡水黑鯛、細鱗鯧、南美白對蝦、網箱養魚等品種和種養殖技術。
誠然,有合作,就有收獲。比如,安徽省請來外圍專家,派人到日、韓去學習培訓,僅用2年多時間就開發出家蠶吐出天然彩色繭絲工藝技術,先于彩色蠶絲開發研究較早的國家取得了技術專利。現已得到紅、黃、藍等七八種顏色了。
彩色辣椒、韓國玉黃兩葫蘆和金皮西葫蘆,以色列柿于椒、櫻桃西紅柿、荷蘭的微型黃瓜、彩色甜椒。有道是青出于藍,而勝于籃。發展特色產業,戶戶增加收益。在引進海外智力工作中,老百姓是最大的受惠者,他們真正嘗到了引進國外智力所收獲的果實。
盡管櫻桃西紅柿已經廣泛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并在中國各地種植,可是,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色列人阿龍先生應邀來到廣東,在一塊試驗田里種植了26個以色列品種。這些品種經過他努力培育,很快便開花結果,中國的櫻桃西紅柿便從這里走向了全國,阿龍·巴先生也被視為中國種植小型櫻桃西紅柿的先驅。這種櫻桃西紅柿比傳統、普通的西紅柿質量更好、更新鮮。今天,以色列櫻桃西紅柿和易儲存西紅柿的種植在整個中國迅速發展。
引進外國智力
服務“三農”建設
所謂“三農”問題,指的是弱質的農業產業,弱勢的農民群體,落后的農村現狀。“三農”問題可謂中國的重中之重、頭號問題。可是“三農”問題,并不是中國特有的,這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國的問題之所以突出,是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解決起來難度大。
自2003年我國中央政府正式將“三農”問題引入工作報告后,國家外國專家局啟動了“千村引智示范項目”,在全國選擇1000個村,建設一批新農村引智示范基地。借鑒日本的“一村一品”引智項目在全國如火如荼展開,已經成為各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項目。
“一村一品”,是由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倡導、并走出大分、走出曰本的農業發展模式。平松守彥1983年首次把“一村一品”運動的經驗介紹到我國,比如,江西省自2002年以來,積極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經濟,現全省“一村一品”專業村已經發展到2500個,全省50%的農民從“一村一品”中受益。陜西省引智部門則將推廣“一村一品”,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實施農業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他們通過召開現場會,制定“一村一品”工作推廣規劃,策劃系列活動等方式,集中展示“一村一品”成果。現在一批典型已脫穎而出。
節水灌溉技術。我國人均面積不到1.5畝,水污染和農業用水短缺卻十分普遍。1987年時任以色列農業研究組織土壤與水土資源研究院院長兼土壤研究所長的伊斯梅爾·布萊斯勒教授作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專家,帶領專家組訪問了中國。不久便將以色列灌溉技術介紹給中國。他們不僅給中國帶來了技術,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先進的節水灌溉理念。1990年國家外國專家局與以色列簽訂了第一個節水合同。現在,僅新疆兵團就有70%-80%的棉花田,使用了節水灌溉系統,有人形象地將這種微滴灌方式稱為“給莊稼打吊針”。現在,陜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市區廣泛使用。這種技術變澆地為澆作物,避免了水的深層滲漏,地表流失,加上地膜覆蓋,大大減少了作物棵間蒸發,平均用水量只有傳統灌溉方式的1/8。
西部大開發,是國家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聘請外國專家,選派人員出國培訓,是引智服務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門成立了“西部開發引智工作小組”,2000年開始組織實施了“西部地區千名鄉(鎮)長干部培訓工程”,貴州省遵義市忠鎮鎮長被外派培訓,學成回國后,將他的學習收獲體會傳授給大家,在不到1年的時間,該鎮就為村民建沼氣池300余口,改建廁所近700個,發展養豬大戶上百家。如今村民們都說“咱們鎮長出去培訓的這條路子走對了。”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引進國外智力應更加注重資源共享,使成果惠及更多地區更多人。我們怎樣才能使已經取得的引智成果達到效益最大化?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季允石回答說:應該是共享與普惠。引智成果是我們引智工作的生命。
要實現引智成果共享與普惠,關鍵在于示范推廣。為此,國家外專局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了“三個一批”的具體實施措施,即“十一五”期間,我們將加快引智成果示范體系建設,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優選一批示范單位;做大做強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品牌項目;樹立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典型,通過對外國專家典型事跡的宣傳,進一步發揮榜樣的作用,擴大引智工作影響和引智成果效應。
截止到2008年,經過評審,我們已命名94家單位為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全國各省區市也建立起了不少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利用基地,一批國外的先進種植養殖技術和農業引智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一批新引進的國外農林牧漁業品種陸續落戶全國各地,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批農業引智成果逐漸形成產業化能力。依托基地,我國河南的優質超高產小麥育種技術、新疆的膜下滴灌節水技術、黑龍江的高油大豆矮稈密植技術、吉林的加拿大燕麥種植技術、海南的南美白蝦養殖技術等獲得廣泛應用或大面積推廣。甘肅定西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有效解決了西部各省區的需求,為我國西部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引進國外智力是在匯集世界的先進技術和文明成果。農業引智成果是我國技術人員和外國專家一起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來的。
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成果的背后,滲透著外國專家和中國技術人員的智慧。外國智力對于推動我國的農業技術進步,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使農林牧刮漁全面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