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夫1982年到日本研修種植技術,1年后帶著20棵草莓苗回國。之后,他又18次帶著問題去,拿著方案歸,經過27年堅持不懈,帶領百萬農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被當地農民稱為“活菩薩”。“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
1982年,趙亞夫赴日本研修,在愛知縣第一次看到了草莓。他敏銳地感到,草莓在中國一定能成為致富項目。研修1年后,趙亞夫帶著如同雅典娜火種的20棵草莓苗,帶著學到的一身草莓種植技術回國了,他在露天試種第二年即獲成功。1984年秋天,趙亞夫帶著他的草莓苗和幫助農民致富的美好愿望,來到了隸屬鎮江市的句容市白兔鎮解塘村,給農民示范種植。
然而,種了一輩子水稻、小麥、油菜的農民,接受不了草莓。種砸了怎么辦?
推廣新技術首先要做出樣子,讓農民見到效益。農民是最務實的,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農民怕失敗,趙亞夫就承諾:“收成不好由我來賠償。”
于是,趙亞夫帶著科技人員走村串戶,首先動員村干部帶頭試種,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終于,由10多戶村干部試種的10畝草莓下地了。
為種草莓一炮打響,趙亞夫干脆吃住在示范戶家里,從栽培、施肥、灌溉、防病、管理,每個環節嚴格按標準操作;那段時間,趙亞夫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到試驗田里去看一看。在地里的趙亞夫精心呵護每一棵苗苗,每項技術都要嚴格按要求執行,就是在大黑夜里看不清草莓的情況下,他也要用手去摸一摸茁苗。
功夫不怕有心人。收獲草莓季節到了,農民樂了,農民服了:畝產1000多斤,效益500元-600元,超出了常規農作物的兩倍。初次嘗到甜頭的農民,看到了致富希望,積極性提高。1987年,白兔鎮草莓種植面積迅速增加到7000多畝。2003年,句容被國家授予“草莓之鄉”稱號。
1983年從日本學成歸來后的20多年問,趙亞夫又18次到日本學習,先后消化引進技術170余項,獲科研成果70多項。
在趙亞夫的引領下,農科所一批又一批的利研人員步出實驗室,走進農戶,深入田間地頭,帶出了一支務實的農業科研隊伍,把近百位農民培養成了技術能人、致富能手。其中包括“葡萄大王”方繼生、“水蜜桃大王”楊修林兩位全國勞模和10位省市級勞模。他平均每年上課超百堂,聽課農民達30多萬人次。有1000多名農民獲得技術職稱,5000多名農民獲得專業資格證書。趙亞夫編寫的實用農業科技讀物超過百萬字。目前由他和農科所直接指導或做顧問的國家與省市農業科技園區達38個。
趙亞夫今年68歲了,哪怕和家人在一起也是言辭不多,可一見到農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農民說:“他的思想、他的技術比水蜜桃還鮮。”誠然,趙亞夫的一招“鮮”就是“拿來+創新”。
1996年,趙亞夫設計的第一個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白兔鎮建成。在示范園內,農戶用的是從日本引進的先進技術,種植的是優良品種,采用的是日本的管理理念。該園是根據江蘇省的要求建立的江蘇省第一個丘陵地區的農業綜合開發利技實驗園,面積2300多畝。趙亞夫與外國專家擔任顧問,他們不斷引進、吸收日本與歐美新品科,新技術,在園區內搞技術集成。
2002年,趙亞夫從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鎮江市農科所所長的崗位退下來,本可以享受晚年之樂的他卻主動向市委領導要求去了蘇南最窮的村——戴莊村,他要讓最窮的村實現真正的小康。
“拿來+創新”,是趙亞夫通過技術集成,形成的一套適合丘陵地區的循環高效農業的開發模式。按照他的模式:種1畝大棚草莓要飼養2只羊;大棚草莓與越光水稻輪作;有機水蜜桃園里放養草雞或“梅山豬”……如今,趙亞夫的這套循環高效農業開發模式已在句容乃至江蘇丘陵山區遍地開花。
草莓、桃、葡萄種植獲得成功,農民在引智成果中得到了實惠,更看到了希望,發展現代農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僅1年,參加戴莊村有機農業合作社的社員就增加到500多戶,占全村村民的近60%。戴莊村有機農作物也已從幾十畝擴大到3000多畝,發展成為了有機稻、桃、草雞等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
“原來我們的口號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可是,農民種出了莊稼,還是富不起來,為什么?銷售不出去唄!后來,我們又加了‘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兩句。這樣我們不只是傳授他們技術,還組織他們,幫他們找市場,找銷售門路。只有農民富起來了,才是實實在在的。”正是趙亞夫的心老是裝著農民,所以他給人留下來“要想富,找(趙)亞夫”的一片贊美聲。
如今的戴莊村,山色青翠。各種引進產品令人賞心悅目。7年過去了,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方地,人還是那些人,但人均收入卻增長了三四倍。
推廣草莓成功后,趙亞夫又開始思考農業科技推廣的新路子。上世紀90年代中期,趙亞夫帶領農科所到農村租地辦科技示范園,并將示范園定名為“萬山紅遍”。1996年,趙亞夫設計的第一個“萬山紅遍”農業園在白兔鎮建成,之后又建起了5個農業園區,形成了綿延10多公里的3萬多畝高效優質應時鮮果產業帶。
10多年來,句容市正是堅持了這一發展戰略,丘陵山區開發和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好成績,被江蘇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為“句容模式”,成為“全省丘陵山區農業開發的一面旗幟”。句容市的應時鮮果示范區也發展到20萬畝以上,種養殖優質有機大米和有機水產品2.5萬畝。如今,草莓已經成為了鎮江市的重點地級市——句容市農業的支柱產業,農民收入年均增加2000萬元以上。
在這個示范園里,趙亞夫有句“名言”——將失敗留給園區,把成功交給農民。20多年來,趙亞夫走到哪兒,富裕就跟到哪兒:1986年,趙亞夫帶著草莓來到茅山老區,于是茅山老區第一批樓房蓋起來了,農民們親切地稱它們為“草莓樓”;1996年,趙亞夫設計建立了“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于是應時果品紅遍萬山,富裕萬千;2002年,趙亞夫帶著有機農產品來到了戴莊,于是這個曾經蘇南最窮的丘陵地區山村變成了“小康村”。
當初,如果這些農民泥腿子不按趙亞夫設計的理念去做,不學習人家的技術,哪有像今天這樣的綠江南呢!
如今,老趙快是古來稀的人了,卻仍沒有放下鋤頭,還是那么忙碌,因為他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鎮江的大號莊戶人家——農科所原所長,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更懂得在土地上不精耕細作就不會有好的收成。而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品種,加上好的技術、好的經營理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強烈地震后,黨中央要求各省、市、自治區要對口援建災區1個以上項目,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江蘇省援建災區的江蘇省綿竹市清泉村高效農業示范園就是以趙亞夫設計建立的“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和“戴莊村有機農業合作社”為模式的。現在的江蘇省綿竹市清泉村高效農業示范園已初具規模,豐收在望。
“省里出錢,我們鎮江市出技術出力。”為使災區人民早日過上好日子,趙亞夫已多次前往綿竹市清泉村為社員們傳授經驗、技術。趙亞夫所帶去的,自然是從日本和歐美引進的新品種、新技術。真可謂是“一招鮮,吃遍天”。
四川省委省政府、江蘇省外國專家局等政府部門對江蘇以引進國外智力、技術方式去援建災區的做法非常重視。俗話說,給錢給物,不如給技術。希望能借此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四川省、全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