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很多農民都希望他們那里創(chuàng)辦有外向型企業(yè),有外國專家、技術人員前來指導。然而當前的首要問題是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問題。國家外專局已啟動“和諧之光”引智工程,將引智專項資金向促進就業(yè)、社會保障等領域傾斜。
束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國告訴筆者:“村里最缺的就是人才和資金。希望有外國廠商到村里去建廠子。”
由著名“三農”專家鄭有貴、李成貴主編的《一號文件與中國農村改革》在論述農村改革的進程時指出,“進入新世紀,通過農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農民增收的難度變大。受土地等資源的約束,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大幅度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在恩格爾系數(shù)降至較低水平的條件下,農產品需求量的增長也受到約束,加之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產品成本上升而降低收益。農民需要通過從非農行業(yè)就業(yè)才能實現(xiàn)較大增收。”
位于北京南300公里的束李莊和呂家莊兩個村30年以來,一個村實行家庭承包制,一個村繼續(xù)實行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體制。在兩種不同土地經營制度下,兩個村莊面臨一樣的問題一一農民沒有活干,需要通過非農行業(yè)就業(yè)。
實行承包制的束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國說,如果村里有個大的項目或廠房,給村里的農民們找點活兒干,那農民們就好過多了。
苑林博是束李莊村實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后,承包地最多的一個。他購買了拖拉機,忙完了自己承包地里的活,就去給村里其他人播種,每畝地收取40元-50元錢。2008年秋季播種小麥的時候,苑林博很忙,他說:“我現(xiàn)在1天只睡3個小時”。苑林博的繁忙倒是解放了村里的其他勞動力。
使用了苑林博播科-機的苑佩林承包了4畝地,夏天種玉米,秋天種小麥,賣麥子的錢剛好與請機械耕地和買化肥的錢相抵,1年下來,也就是掙了一季玉米的收成。
苑佩林說地里的活都是用機械,不累,平時他會找些臨時工來做。
因為生產隊體制而形成土地規(guī)模化經營的呂家莊村的農民也存在剩余勞動力的問題。6月4日,呂家莊村第五生產隊的高士寧在麥子地里掙了1天的工分,折合15元錢。
由于農活多采用機械,第五生產隊隊長高全福說:“隊里的活,主要就是用機器抽水灌溉”。因為活少,所以采取抓鬮的形式,誰抓中了,誰就去灌溉。
這種抓鬮分配農活的方式顯示出了“分配到戶”在激勵生產力中的重要性,也顯示出農活在農村中的減少,以至于到了通過抓鬮來掙工分的地步,這和改革開放前期活多糧少形成了對比。令高全福高興的是,和30年前相比,現(xiàn)在干的活少了,分的錢反而多了。
“生產隊最不好管理的就是勞力不好安排。凈是勞力,沒活兒!”已經擔任了5年生產隊隊長的高全福說,“100多口勞動力,總在地里坐著!”因為土地是“社員”們的,下地勞動就等于是他們去“上班”,所以“社員”要去隊里干活掙工分,高全福找不到理由不讓人家來。
人民公社時期,呂家莊和束李莊同隸屬于河北省晉縣馬于公社。“社員”是對入社農民的稱呼。30年來,呂家莊仍然沿用這一稱呼。
第五生產隊技術員高玉學說,用30個人就可以管理全隊的500畝地了,用不著全隊100多人去磨洋工!來生產隊里干活的人數(shù)不是固定的,農民只是在找不到其他活的時候,才會來地里“混”點工分。
如此一來,第五生產隊的“僧多粥少”現(xiàn)象,“潛伏”在生產隊里“混”工分,造成了發(fā)展經濟學中的“隱蔽性失業(yè)”問題。
據(jù)測算,中國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億農業(yè)勞動力,而目前農村總計有勞動力約5.5億,以吸收1.2億計,依舊有近3億剩余勞動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和提供的就業(yè)機會,至少在40年后,中國農村依然面臨著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問題。
高士寧沒有抓中鬮,不能掙灌溉小麥的工分。他下午騎著摩托車半個小時來到辛集市的冷庫,幫人家搬運鴨梨。做搬運工,一個半天就可以掙到40元。高士寧說:“如果想掙錢,就得付出點辛苦。”
2008年10月,第三生產隊的李帥和其他“社員”拿著鐵鍬站在地里平地。李帥說“這個活不是必要的,可以省去。今年玉米收得早,所以就用了幾天進行平地。往年,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收完玉米后,直接耕地。”在第三生產隊玉米地的盡頭是家庭承包制的束李莊村,從掰收玉米到耕地,平地到播種小麥,只需要1個星期就完成了。
李帥還告訴筆者:“應該把地里的活包給‘社員’,其余不在地里干活的‘社員’也分點錢,但是分少點,就像企事業(yè)單位‘內退’的人一樣,光拿點基本工資。這樣‘社員’們就可以花時間去干別的。”
事實上,呂家莊的生產隊體制,已經不同于人民公社時期,“社員”和生產隊之間的契約不嚴格,“社員”可以選擇去生產隊干活,不去亦可。生產隊的老“社員”是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前提下,才來到生產隊干活的。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實行生產隊體制的呂家莊,“隱蔽性失業(yè)”也體現(xiàn)出市場選擇性的特征。
呂家莊利用集體經營的優(yōu)勢,在專家的幫助下,辦起了企業(yè)。
晉州帽業(yè)就是一家由呂家莊辦的集體企業(yè)演變而來的一家公司。呂家莊第二生產隊的高年儂1996年初中畢業(yè)以后,就來到這里做裁縫。高年儂是廠子里資格最老的裁縫之一。
“隊里的活就是加著班干,”高年儂說,雖然廠長和生產隊隊長平級,但是生產隊沒有多少收入,廠長實際上比生產隊隊長權利大。
高士寧的妻子李曉是呂家莊的一家私人帽廠的職工。在呂家莊,像李曉這樣的婦女大多選擇在帽廠就業(yè)。帽廠沒有訂單的時候,李曉就在家里休息。
作為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束李莊村,村委會沒有資金開辦像呂家莊那樣的廠子。但李永國并不對此感到遺憾。他說辦廠子得個人辦才行,個人辦廠容易發(fā)揮積極性,廠子才能盈利。
在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行業(yè)轉移的情況下,如何給農村提供專家和資金支持,在農村建廠,并用現(xiàn)代化企業(yè)制度進行管理,成為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
河北省為大力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民增收,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2006年做出關于引進國外智力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通知,要求“加大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的推廣力度,邀請外國農業(yè)企業(yè)和專家到河北省舉辦各類培訓班、研討會、農業(yè)科技論壇、實用技術咨詢等活動,傳播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組織農業(yè)部門的公務員和科技管理人員及農民企業(yè)家、農業(yè)科技人員赴國外培訓,轉變思想觀念,了解世界農業(yè)領域最新技術和優(yōu)良品種的發(fā)展趨勢,學習掌握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推動與國外農業(yè)企業(yè)的合作與交流。
國家外專局啟動“和諧之光”引智工程,支持各地各部門有針對性地學習借鑒國外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加強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發(fā)展,將引智專項資金向促進就業(yè)、社會保障、社區(qū)建設、社會救助、農村扶貧、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管理以及突發(fā)性事件的應急機制等領域傾斜。
筆者在束李莊和呂家莊村調研時了解到,“社員”們也希望創(chuàng)辦一些外向型企業(yè),有外國專家、技術人員前來指導,讓他們過上小康水平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