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引起全球性爭議
近日,《華盛頓郵報》刊文表示,當美國遭遇困難和打擊之時,中國卻獲得了豐收,與美國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體制不同的是,中國橫式的核心是國家對經濟的高度干預。這是其他西方國家所沒有的。中國模式不僅讓中國增添光彩。更讓美國模式褪色。而奧巴馬總統訪華,似乎為此注腳。
中國國內卻對中國模式的說法保持警惕。原國新辦主任趙啟正在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無意輸出“模式”》的文章,認為中國模式的說法,有將中國改革定型之嫌,事實上,中國尚需要更深人的改革,而一旦模式定型,往往容易導致改革停滯。點評:政府高度干預雖然時抵御經濟危機有利,但是經濟長期發展的桎梏。此外,中國正面臨財富分配不均的嚴重問題,解決不好可能造成動蕩。“中國模式”的提法為時尚早。
中國將出現“失落的10年”?
在人們剛剛開始舉杯慶祝危機消退、經濟復蘇的時候,時下最吸引眼球的經濟時評人葉檀新著《拿什么拯救中國經濟?》出版,在此書中,葉檀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金融海嘯后中國會出現“失落的10年”。
“這樣一個觀點,主要是基于我的經濟學邏輯推理得出。”葉檀稱,“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收短期之效,從1998年經濟周期的經驗來看,積極財政政策的利好效果在8個月左右逐漸消退,如果不能解決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積極財政政策將面臨瓶頸,政府是繼續擴大財政投入,還是轉而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點評:日本經濟泡津破裂之后,曾經經歷過一個“麥落的15年”,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亦引起了廣泛的憂慮。升騰與墜落,往往就在一線之間。
區域經濟新版圖逐步成型
國務院日前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今年批復的第八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今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了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江蘇沿海經濟區、橫琴島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區、中部經濟區、圖們江經濟區等7個經濟區規劃。出臺速度前所未有。
這8個區域發展規劃各有特色,如遼寧沿海經濟帶起到拉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作用,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有利縮小蘇南蘇北發展差距。專家表示。我國區域經濟新版圖已形成東、中,西部并行,東部沿海地區較為集中的新區域經濟版圖。
點評:全球大國都有多個中心,如美國東部的紐約。西部的洛杉礬,中部的芝加哥,俄羅斯也有六大經濟中心,而中目作為大國,多中心取代以前的長三角及珠三角中心,更符合未來發展趨勢。
“國進民退”行將結束?
近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發表演講,稱目前的國進民退為暫時逆流,未來中國必然更市場化。
這次危機前后。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大量貸款給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強迫性收購民營企業,從長遠看,這次危機中拿錢越容易的國有企業,越容易破產。過幾年這些國有企業的果賬、壞帳就會增加,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國企改制。
張維迎稱,改革開放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民營企業逐步壯大的過程,民營經濟從一片空白,到占目前的60%以上,到2040年,民營經濟應該占到90%以上,不管惜愿還是不情愿,今后的命題是,即以多快的速度減持國有股。像中央電視臺這樣的機構,由于網絡、地方臺的競爭,它的優勢會不斷降低,到最后就可能沒人看了未來也只能走民營化。
點評:國企占據著社會三分之二的金融資源,但創造的價值只是三分之一,如果他們都民營化后,中國未來潛力驚人。
轉基因水稻面臨義利之爭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中國即將打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埴的“閘門”。
11月底,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的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已經獲得安全證書。這也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
中國是最支持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發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轉基因生物技術方面投入將達到200多億元人民幣,是中國歷史上資金規模最大的農業科技項目。如果不能實現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中國數以百億元的投入將打水漂,中國挺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夢想也會大打折扣。
但是,隨著反對轉基因的浪潮的興起,轉基因技術發展在中國公眾當中遇到了極大阻力。
很多公眾擔心轉基因水稻等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他們對科學家和政府主管部門也缺乏信任。
點評:如果缺乏公眾的信任和支持,中國的轉基水稻將缺乏市場,商業化之路也只能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