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界這些年來,也在早期科學家的領導下,突飛猛進,現在更是新人輩出。”
中國科學院美籍院士沈元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他和其他99名外國專家因貢獻突出一起獲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友誼獎”是中國政府授予來華工作外國專家的國家級最高獎項。
沈元壤說,“回顧1972年第一次回國訪問以來,我對國家的貢獻有限。倒是有幸結識了很多科技界的朋友,體驗到他們深刻的友情。這次我能獲獎,當然也是他們的抬愛。”
從1972年開始,致力于物理學研究的沈元壤參加了由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任之恭教授任團長、林家翹教授任副團長的美籍華人教授訪問團,第一次回到祖國大陸,并與訪問團成員一起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在之后的30多年里,他回國50余次,積極推動并致力于和我國的一些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開展科技交流活動。他說,“30余年來,回國訪問不少次數,每次都感到國家社會在向上快速發展。現在國家已經位列世界強國之一,身為海外的炎黃子孫,都有吐氣仰眉之感。”
1980年,在他和中科院院士楊國楨以及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章志鳴等人的倡議下,首屆全國激光物理討論會在青島舉行。
“你的報告像白開水,沒有特色。一個學科要發展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必須有長遠眼光。……為什么你們不同的實驗室卻在做相同的實驗?你們的實驗室是如何分工的?……我想知道,你們的實驗室除了有課題和發表文章外,還有沒有更大的目標?重點發展方向是什么?……我的建議是,做些調研,根據自己的特長,將幾十個方向減少為一兩個方向。只有你們解決了世界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你們才能站到最前沿的地方……”這是2006年在湖南舉行的第13屆激光物理討論會上與會者在會上無拘束氣氛下的一些公開爭論。
在沈元壤的關心和指導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機所在光物理、凝聚態物理等研究領域中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顯著提高了中國上述學科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政府評選了100名“友誼獎”獲獎專家。他們來自28個國家,以日本專家最多,18人,美國專家14人,德國專家10人。男性專家91人,女性專家9人。經濟技術類專家67人,科教文衛類專家33人。從1991年以來,已經有1099名外國專家獲得這一殊榮。
獲獎專家和其他來華的外國專家在中國從事不同的行業,從培育農業新品種,引進工業技術,扶植本地企業,到服務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從事教育、醫療,促進高科技交流,無不是和中國政府的決策部署和急需以及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結合在一起,在各個領域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服務“三農”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意大利海外農業研究所的國際著名學者盧奇安羅·康提西尼,作為中國-意大利果樹合作項目的首席專家在四川工作長達11年,為中國果樹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品種引進和果農培訓傾注了大量的心血。11年來,他精心組織為中國引進了國際果樹新品種67個,無病毒核心材料671份,組織援贈了12批次的科研儀器設備,并幫助四川建成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無病毒果樹繁育中心。2008年在抗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他積極爭取意方資金72萬元援贈災區汶川縣與彭州市的果農協會進行恢復重建。
來自澳大利亞的羅伯特·弗瑞瑟·帕克幫助河南天民種業有限公司籌建超級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合作研究試驗站抗病育種試驗室,邀請國際上多位頂級抗病育種專家來公司共同研究。5年來,他為公司提供各類抗病育種實驗儀器設備58套(件),種質資源5000余份,先進育種方法和技術24項,解決重大疑難問題19項,提供技術資料165份1600萬字。
2004年以前,長豐的草莓時常不同程度受到白粉病侵害,致使草莓減產,而國內當時沒有很好的防治方法。來自以色列的草莓蔬菜專家愛查克·沙尼,自2004年起先后4次到安徽長豐縣指導草莓生產,奔田頭、鉆大棚,幫當地莓農解決了久未消除的白粉病防治難題,加快了長豐草莓生產的發展,使長豐成為全國聞名的草莓之鄉。
服務工業
在工業方面,在華的外國專家幫助中國將科技創新和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上水平緊密結合起來。汽車產業正在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汽車零部件工業是汽車產業的基礎。在長春博澤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任總經理的德國專家克勞斯·魯斯在公司積極推進技術革新,如對汽車座椅產品采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進行設計,增加玻璃升降器的防夾功能等。他支持本地企業經濟建設及解決大量的人員就業,尤其為大中專畢業生提供工作和實習機會。長春博澤非常注意培養本地供應商,對本地設備供應商提供完善的設備制造標準、設計規劃和技術指導,公司設備由原來的50%增長到80%的由本地供應商提供,促進了本地企業的經濟發展。
美國專家柯必杰作為投資25億美元的中國最大的外資投資單體——英特爾晶圓68項目的奠基人之一,全程參與該項目的選址評估、綜合評價、合約簽訂等一系列工作,為英特爾項目最終落戶中國大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他的團隊克服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了大連廠項目計劃不變,并完成了1200萬人工時的施工工程量。
過去的一年,外國專家繼續幫助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日本國際知名軌道交通專家菅原操先生17年如一日,近100次遠涉重洋赴中國,支持幫助重慶軌道交通建設。在項目規劃、立項審批中,他多次組織國際協力事業團人員對重慶市2號線進行項目可行性調查,并參與了現在城市單軌的基本規劃;在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總體規劃中,他作為政府的咨詢顧問,參與重慶市軌道交通線網總體規劃的制定與咨詢,并提出了大量可供參考的寶貴意見;在技術指導與攻關過程中,他協助引進國外技術專家進行現場指導,開展軌道交通建設的技術攻關工作;在國產化研發過程中,他作為咨詢小組的總負責人,在設計和技術研究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提供了大量日本方面的技術資料,并對該項目的咨詢進行了全面的配合和技術指導。
服務民生
在關系民生的醫療、教育和科研領域,中國也得到了外國專家的幫助。韓國籍專家金容珍先生是韓國首爾大學醫科大學教授,著名心血管外科專家。2004年以來,他先后13次無償為哈爾濱市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手術,為60余名貧困家庭和危重患兒實施手術治療,其中復雜型重癥先天性心臟病占30%以上,收到了中國家庭寫給他的10余封表揚信。他曾為一名單心室先心病患兒成功實施第二次全腔靜脈、肺動脈吻合術,該手術難度非常大,是國際最先進的先心病手術。此外,他先后3次組織黑龍江省16名貧困先心病患兒赴韓國接受免費手術治療。
日本專家蛯原正子和俄羅斯專家列昂尼德·波古則是為中國教育和科研作出貢獻的代表。蛯原正子從1984年開始在中國數所大學從事日語教學,為中國的專業日語教學奉獻了22年,曾多次獲得各省市的嘉獎,如今桃李滿天下。針對國家開展的日語專業四級、八級考試,她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地輔導學生應對考試,使學生的日語專業四級、八級考試的成績年年提升。
波古教授是國際上的頂尖數學專家。2007年暑期,在波古的直接組織下,華南師范大學成功主辦了高水平的“代數及其應用”國際會議,獲得與會國際知名數學家的高度評價。他還幫助華南師范大學成立“組合代數中心”,并邀請他的學生、著名的菲爾茨獎得主E.Zelmanov教授擔任榮譽主任。
向世界傳播中國
作為全球的制造大國,中國一直受到世界的矚目。中國網的英文改稿專家約翰·安東尼·薩克斯頓在媒體上幫助中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主要承擔中國網英文稿件的修改、潤色工作,經常加班加點完成緊急稿件的后期編輯。除改稿潤色外,他還獨立撰寫了200多篇反映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稿件,拍攝圖片幾百張。在2008年涉藏國際輿論斗爭中,他表現出感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出色的專業素質,積極策劃、撰寫了大量報道,生動有力地批駁了反華輿論,體現了較強的外宣針對性和說服力。汶川地震后,他深入災區一線采訪,發回大量報道,在廣大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引發外國讀者對中國人民和政府在巨大自然災難面前表現出尊嚴、責任感和組織能力的高度尊敬。汶川地震一周年時,他重返災區,采訪災后重建和百姓生活,向世界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不屈不撓戰勝困難的頑強意志。
特萊彼茨·彼得是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的匈牙利籍專家。在針對2008年拉薩打砸搶燒事件和隨后的反“藏獨”報道中,他主動出擊,批駁西方一邊倒的反華輿論,及時、全面、客觀地向國外受眾介紹中國,抵消了西方反華輿論的影響;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不但多次捐款,還帶動在華匈牙利人捐款;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協助匈牙利媒體采訪奧運賽事,并利用自己在匈牙利媒體中的影響,積極引導他們公正、客觀地報道北京奧運會和中國的巨大變化。特萊彼茨·彼得還在匈牙利主流媒體上發表了“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成就”的系列報道,在匈牙利引起很大的反響。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匈牙利人在了解中國的同時也成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忠實聽眾。
中國政府“友誼獎”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為鼓勵來華工作的前蘇聯和東歐等國的專家而設立的獎項,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曾在國慶前夕向有特殊貢獻的外國專家頒發感謝狀。改革開放后,隨著對外國專家引進和表彰工作的重新開展,1991年國家外國專家局恢復設立“友誼獎”。每年一次,由國家外國專家局負責組織在國慶節前夕評選。用以感謝和表彰外國專家在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技術、教育、文化等建設事業以及人才培養中所作出的突出成績和奉獻精神。每年的“十一”,該年度的獲獎者會應邀來到北京,出席“友誼獎”的頒獎儀式,受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并參加在京舉行的國慶活動。這是中國政府對貢獻突出的外國專家給予的最崇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