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榮幸獲得這個獎勵,尤其是在建國60周年的時候。”來自波蘭的瑪古雅達·吉多斯卡教授向記者表達了她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喜悅之情。
吉多斯卡教授從1979年至1984年就讀于位于波茲南的農業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波蘭科學院植物遺傳研究所工作,從事植物抗病遺傳、植物病理學、植病流行與控制、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
中波合作
由于菌核病抗源尚未發現,雙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品種的抗病性普遍較差。安徽農業科學院在研究攻關的同時,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波蘭科學院植物遺傳研究所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吉多斯卡教授正是波方的主持人。
為了“油菜真菌病害致病菌類型分子生物學鑒定技術”、“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生理小種分子生物學鑒定技術”、“油菜菌核病病原菌分子標記和毒性分組”和“應用分子技術控制油菜真菌病害”等引智項目,吉多斯卡教授先后于2002年11月、2004年11月、2006年11月和2008年9月四次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工作、講學,指導油菜抗病育種和油菜菌核病、黑脛病等真菌病害的研究工作。在華期間,她赴安徽的巢湖、銅陵、屯溪等地以及湖北省考察油菜生產情況,調查油菜菌核病的發生情況,走訪農戶,提出了很多油菜生產和防治油菜真菌病害的建議。
陪同吉多斯卡教授來北京參加“友誼獎”頒獎典禮的費維新說:“波蘭科學家Gosia女士對科學研究工作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有一次在植物園參觀時,她發現楊樹上有些病斑,仔細地觀察研究后說,從癥狀上看,這是一種真菌病,并告訴我們引起這種病害的病原菌種類和發病的原因。”費維新和其他同事一樣,稱呼吉多斯卡教授Gosia。
費維新補充說:“她非常熱愛所從事的植物病理學工作,到中國訪問時,不顧旅途勞累和病痛,堅持工作和采集病害標本。”2006年11月,吉多斯卡教授來到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第3天突發急病,仍堅持到田間調查,堅持做學術報告。
通過科研人員攻關,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引進、消化及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甘藍型油菜隱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技術”被科技部認定為我國在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方面的5項重大進展之一,解決了雜交油菜選育和制種的世界性難題。“甘藍型油菜隱性上位核不育三系選育及制種方法”2007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利用該系統選育出“皖油14”等7雜交油菜新品種,其中5個同時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品種審定。“皖油14”累計推廣1500萬畝,單位獲品種專利費304萬元,種子企業獲利1505萬元,農民增收4億元。由于品種的抗病性強,減少農藥的施用,其節支和對生態環境的效益也很可觀。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李強生告訴記者,以吉多斯卡教授為波方主持人,波蘭科學院植物遺傳研究所和安徽農業科學院共同承擔了五個合作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是中波政府間關于黑脛病的科技合作項目。我國很少有科學家研究黑脛病,對黑脛病的病理學、流行學等知之甚少。為了讓中國的科技人員了解黑脛病的病理學、流行學最新研究成果,向中國農戶普及黑脛病知識,在吉多斯卡教授的建議和指導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脛病監測系統SPEC網站增加了中文版(www.spec.edu.pl)。
吉多斯卡教授說,沒來中國之前,覺得中國非常遙遠,她沒有親戚朋友去過中國,中國就像是“在月球上”的國家,充滿了神秘色彩。到了中國之后,同事們的熱情讓她找到了家的感覺。她說,在工作的時候,和同事們一起合作,討論嚴肅的問題;在周末的時候,同事們就帶她去旅游,爬黃山。
“在工作上,我們都使用‘科學語言’,沒有語言障礙,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理解對方。因此我以前印象中的這個‘月亮上’的國家,看起來在很多方面和波蘭十分相似,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驚訝和興奮的事。”
吉多斯卡教授用手上的攝像機和照相機,記錄下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回去后制成DV片,向她單位的同事、親朋好友和學生介紹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中國科學家的敬業精神,展示中國山河秀麗的風光和豐富的風土人情。
吉多斯卡教授為安徽農業科學院油菜抗病育種和病害研究水平的提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促進國際合作做出了貢獻,2006年她榮獲安徽省“黃山友誼獎”。
嚴師兼益友
吉多斯卡教授指導的赴波中國留學生段曉莉說:“Gosia在學術上非常嚴謹,是一位極負責任的導師,在生活中她又是善良、熱心、細心的朋友。”
“作為波蘭科學院植物遺傳所抗性遺傳研究室室長的Gosia,盡管每天要忙于不同的項目,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但是她總盡她最大的努力,抽出足夠的時間來幫助和指導我的碩士試驗,甚至抽出她的個人周末休息時間。”
2008年8月中旬,段曉莉距碩士畢業還有一個多月,申請碩士論文的實驗進行到第三部分。段曉莉以前沒有經驗,吉多斯卡教授親自在實驗室里手把手地教她,占用了吉多斯卡教授整整兩天的時間。“而這兩天的時間本是屬于她的家人,她的孩子的。而且她不巧正患了重感冒,當她拖著虛弱的身子,用沙啞而帶有因感冒而濃重的鼻音給我講解實驗技巧的時候,濃重的愧疚感在我心里直涌而上,”段曉莉說。講解完實驗技巧后,段曉莉勸吉多斯卡教授回去休息,但吉多斯卡教授堅持陪同段曉莉做實驗,直到下午5點。
“直到現在,她帶病執教的畫面一直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碰見了這樣負責任、嚴謹的老師。”
在波蘭學習的段曉莉需要用一年的時間完成3個學期的任務,用在實驗上的時間十分有限。試驗前,吉多斯卡教授幫助段曉莉準備好實驗用的溶液、培養皿等,為段曉莉省下不少時間。在段曉莉申請繼續留在波蘭學習分子生物學的項目中,吉多斯卡教授幫段曉莉把一些重要的文件翻譯成波蘭文。“而這不是屬于她的職責和義務范圍之內,完全是她熱心幫忙。”
2009年4月12日,是波蘭的復活節,當地人都在慶祝這個偉大的節日。但對于在波蘭學習的段曉莉和其他留學生來說,則是十分冷清的日子。“整個宿舍大樓里都空蕩蕩的,波蘭學生都回家過節了,就剩下我們僅僅幾個留學生了,大街上都冷冷清清的,也沒有什么地方可玩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在宿舍里上網。”吉多斯卡教授邀請段曉莉和她的同伴去家里做客,“我在她家第一次品嘗到了正宗的波蘭正餐,吃飯的時候還特別照顧了中國人的口味。”逢年過節,波蘭科學院的中國訪問學者和中國留學生都是吉多斯卡教授家的座上客,她的家被裝點得充滿了中國的傳統氣息。
“波蘭對于中國人來說,也像是一個“月亮上”的國家,”吉多斯卡教授說,“當有學生來波蘭學習的時候,我們總是邀請他們來家里做客,和他們一起玩,這樣,他們就不感到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