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包括德地立人在內的中信證券領導和員工的努力之下,中信證券擔任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的A股發行上市的主承銷商,成為唯一一家擔任了所有已上市大型銀行主承銷商的證券公司。
70歲的森田拳次上半身趴在畫卷上,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機器貓》中主角康夫的形象。小野耕世畫了兩只小兔子,乘著熱氣球飛向太空,上面寫著“友誼、愛與和平”。
8月15日,是中日兩國人民必須認真面對的日子,包括森田拳次在內的50來位日本漫畫家及有關人士特地趕到南京參加“日本百名漫畫家筆下的8·15”漫畫展。
幫助舉辦這個展覽的人中有中信證券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德地立人。德地立人不僅幫助解決了來南京參加展覽的日本漫畫家一行的住宿,還準備帶著自己的夫人和兒子去參觀漫畫展。他說:“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事,一是我兒子喜歡漫畫,二是更應該讓孩子們對過去的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生于1952年的德地立人,比新中國的“年齡”小了3歲,他的成長和工作緊密地和新中國的發展聯系在一起:“文革”期間在中國接受教育,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幫助中國企業到境外上市。2009年國慶前,他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
成長在中國
德地立人熱衷于中日交流,從一定程度上來源于他的父親德地末夫。德地末夫上世紀50年代組織了日中友好原軍人會,多次組織代表團訪華,代表團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接見。
德地末夫出身于日本奄美大島沒落的實業家族,從士官學校畢業后留校,后又被派到新幾內亞參加太平洋戰爭,飽嘗了戰爭的殘酷和人世滄桑。日本投降后,在思考和反省日本走過的戰爭之路中,他與舊有的世界觀徹底決裂,發誓與中國及亞洲人民共存亡。于是,從1951年開始,組織日本原軍人友好代表團訪華,當時反省日本發動戰爭的原軍界不少將校級高官參加。
除上述社會活動外,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日兩國尚未恢復邦交正常化的情況下,德地末夫就在日本設立貿易公司開展了中日間鋼鐵等重要物資貿易,促進了中日經濟交流。
1964年,德地一家接受中國外交學會、外國專家局的邀請,從日本搬到北京。父親在中央廣播局從事對日廣播工作,其間與來自日本的原軍人代表團一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及宴請。母親香縷子在北京外國語學校教授日語達14年之久,桃李滿天下,眾多學生在外交部、北大、清華等機構及院校的重要崗位上工作。其兄一人曾多年從事中日貿易業務;其姐順子在中國學醫,目前在日本經營針灸診所。
德地立人那時候11歲,在橫濱豐崗小學剛升六年級,接到在華的父親的一封信。信上說請全家人到北京來。德地立人回憶起來說:“很吃驚,那時候對日本來說中國是很遙遠的國家,一個普普通通的日本小孩要到中國生活!當時我只知道我父親整天忙,但不知道忙些什么。后來我才慢慢知道,當時他在日本承受著巨大政治和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從事著日中友好事業。”
德地立人到北京后就開始學習中文,“除了原在日本的華僑同學教的漢語一、二、三、四……九、十以外一句中文也不會”。 如果說語言是對他的第一次沖擊的話,“文化大革命”則是對德地立人的第二次沖擊,而且是觸及他年輕靈魂的一次沖擊。
“1966年,在崇文小學六年級馬上畢業時,‘文革’爆發了。有一位平時對同學很好的醫務室的女老師,被其他老師貼‘大字報’說她出身不好又死不悔改,同學們就向她吐唾沫扔石子,當時我感到很震驚,也感到很難過,第一次感受到革命真的不是請客吃飯!”
“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極“左”思潮泛濫,外國專家工作受到嚴重干擾,一些專家和家屬受到不公正、不禮貌、非同志式的待遇。
1973年3月7日,周總理出席中聯部、外交部舉辦的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招待會,向到會的各國專家及其家屬講話。周總理說:“遵照毛主席最近批評過的不敢同外國人交往的錯誤傾向,有關部門要努力克服保守、排外的觀念,增進與外國朋友的友好往來。”這次講話改變了包括德地立人在內的外國專家及其家屬的命運。德地立人在采訪中反復提及這次著名的講話。也是因為這次講話,他獲得了去北京大學讀中文系的機會。
“文革”后期,當過幾年汽車修理廠工人的德地立人,作為“工農兵學員”的一員上了北大中文系。當時的北大很“左”。 他有一位同學叫杜筆海,曾經在東北插隊,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也喜歡文學創作,德地經常和杜筆海探討問題。但因他的“思想過于活躍”,“經常錯誤地談論國內外形勢”等理由被學校批斗最后被開除了。這點也讓當時的德地感到十分費解。
“但是,對我來說,‘文革’給我的決不光是負面的,”德地說。他在“文革”期間正處于青少年成長時期,他從“文革”中認識的紅衛兵、工人師傅還有許許多多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他至今認為這些寶貴的經驗是他今天形成的世界觀的重要基礎。
成就在中國
北大畢業后,德地立人說他本想在回日本之前去陜北插隊一兩年體驗生活,不過因為自己是外國人的原因,沒有去成。于是,1977年夏天他決定回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派了很多高層干部去國外考察訪問,其中日本是派去人最多的國家。他們如饑似渴地學習日本的先進技術和相關制度,帶回國為中國經濟發展所用。當時有一批因戰爭感覺內疚的在日本有影響的政治家和經濟界人士,當然還有廣大的日本民眾,他們認為,“中國要發展經濟,實施對外開放,日本應該是無私地去支援。”
德地立人以翻譯身份,全程陪同了20多個中國訪日代表團在日訪問。主要有:以周揚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以于光遠為代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以周培源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以宦鄉為團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以王林為團長的西安友好城市代表團等。
1980年12月,德地立人加入了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大和證券公司,任國際金融部中國業務負責人,負責籌備大和證券北京代表處。
1983年大和證券北京代表處正式成立,公司派德地立人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深造,1985年獲該校東亞研究中心主攻中國經濟的碩士。早在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尼克松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和毛主席見面,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為了解世界,我開始學英文,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去美國求學”,而10年后他圓了這個夢,而且之后的5年的時間,在大和證券紐約公司做投資銀行業務,增加了華爾街的工作經驗。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采取以股份制為重要內容的試點形式,把國有企業逐步推向市場,利用市場上的資金加速中國國有企業的現代化建設。德地立人的工作就是幫助中國企業境外上市。
1995年2月,德地立人在大和證券工作時期,陪同大和證券土井定包會長拜見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會見的目的,是促進中國企業赴東京證券交易所(東證)上市。
當時安排會見的中國證監會朱利副主席對德地立人說:“中國企業東證上市這列火車是由大和證券推動前進的,應當安排與朱總理的會見。”
遺憾的是1998年5月,原本第一只在東證上市的中國企業——天津汽車公司,因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的市場沖擊被迫停止發行,未能實現上市。為強行發行或停止發行問題,大和證券內部引起了分歧。“失意之下,我提出離開北京代表處,隨后,公司把我派到了新加坡作總經理CEO。也許,這一‘挫折’形成了我后來離開大和證券的原因。”
8年后,中日證券會議2006年5月18日在東京帝國飯店隆重召開,拉開了中國企業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序幕。已是中信證券高管的德地立人作為會議主持人參加了會議。他說:“我感到了會議的真誠、熱烈的氛圍。我之所以接受此職,是因為我要對自己8年前曾燃燒過激情的那段人生有個交待。”
2002年春節前兩周,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邀請德地立人加盟中信證券。王東明當時對德地說,“中信需要有國際經驗的人。”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4.48%的股份由中信集團持有。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即原來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倡導和批準,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創辦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初期曾被鄧小平同志贊譽為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的一個窗口。
在此之前,中國證監會規定,中國證券公司高管人員必須是中國國籍。德地立人在中國的國際證券業中享有聲譽,中國證監會認為本土券商聘請有經驗的外籍人士作高管是件好事,于是修改了從前的規則。2002年6月,作為中國證券業第一個證券公司外籍高管人員,德地立人受聘擔任中信證券副總經理、董事總經理,分管投資銀行、股票銷售與交易、債券銷售與交易業務。
當時的中國資本市場還不發達,股市表現也很差,但德地立人堅信不用多長時間中國資本市場會有騰飛,他“寄希望把海外的經驗毫無保留地運用在中國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上,報答曾經培育過我的中國人民”。
在包括德地立人在內的中信證券領導和員工的努力之下,中信證券擔任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的A股發行上市的主承銷商,成為唯一一家擔任了所有已上市大型銀行主承銷商的證券公司。大型商業銀行重組改制及發行股票上市的工作異常艱巨,無國際先例可循,中信證券的投資銀行團隊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在發行人和監管機構的支持下,順利實現了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成功上市,極富國家戰略意義。中信證券也在這個過程中,從前5名左右的證券公司一躍成為市場公認的國內最大最具競爭力的綜合證券公司。
他的辦公室里擺滿了中信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的境內外所獲獎項,這其中包括中國金融工會全國委員會頒發的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
在多次中日交流的活動中,德地立人曾為朱镕基、榮毅仁、錢其琛、谷牧、黃華、汪道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工作,并受到領導的好評。
德地立人說:“我父親一輩子痛苦的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了亞洲國家,給亞洲人民帶來災難。他告戒我們,日中不能戰,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雖與父輩不同沒有體驗過戰爭,但父輩用血換來的理念我們應當堅持下去。小時候我在中國不太喜歡別人說我的國籍,現在我周圍雖都是中國人但在工作中我從不掩飾我的民族,反而認為這是個促進日中交流的機會。”
德地立人的女兒就讀于東京大學法學部四年級,兒子就讀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三年級。德地立人笑著說:“尤其是我女兒很有想法,我‘治’不了他們。但世界的未來是屬于他們的,但愿未來的他們不以民族、膚色、性別、貧富而受歧視,發生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