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談話,指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對這個問題我們認識不足,決心不大。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p>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引進國外智力(以下簡稱“引智”),堅持“派出去”和“請進來”有機結合,通過聘請海外各類人才、選派人員出國(境)培訓等方式,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內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生產規律的科學技術、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并結合我國實際加以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國外智力的發展歷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揭開了新時期引智事業的嶄新篇章。30年來,引智工作經歷了從注重引進外國專家和技術到強調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發展歷程。這個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時期:
(一)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是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全面開創、積極推進的時期。在開創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形勢,不失時機地提出利用外國智力的重要思想,作出利用外國智力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接受華裔學者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具體措施,派人出國留學也是一項具體措施”,派遣留學生“要成千上萬地派,不只派十個八個”,要結合“引進國外大型科研設備,同國外科研機構搞合作科研,加速科學技術現代化”,派人出國“進行技術培訓”。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談話,指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對這個問題我們認識不足,決心不大。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闭勗捗鞔_提出了外國智力的概念和利用外國智力加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內在聯系,沖破“左”的思想束縛和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從加快現代化建設和擴大對外開放全局的高度,將引進國外智力確定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確定了引智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原則、目的和方式,構筑了新時期引智工作的基本框架,為引智拓展了新視野、開辟了新道路,同時開拓了對外開放新領域。談話通篇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是黨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指導引進國外智力的綱領性文獻,是新時期引智事業蓬勃發展的宣言書。1983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引進國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設的決定》;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引進國外人才工作的暫行規定》,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引進國外智力領導小組,姚依林同志任組長。以此為標志,引智事業進入全面開創、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引智工作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和管理問題,以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吸引華裔學者回國工作、選派工商企業人員出國(境)培訓、聘請外國退休專家學者等方式組織實施引智項目,有效解決了現代化建設中經驗不足、知識不足和人才不足的問題,以及能不能大膽利用外國智力的問題,為順利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擴大對外開放和加速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是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取得突破、蓬勃發展的時期。面對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面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新任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判斷,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江澤民同志指出:“積極引進國外智力,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發展,是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五大指出:“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國外智力?!秉h的十六大進一步強調:“大力引進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和智力。”這一時期,引智工作圍繞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借鑒國外人才資源開發的有益經驗,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向縱深發展,通過合作辦學、利用跨國公司培訓資源等方式培訓人才,以吸引和聘請海外人才參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為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提供了有力的海外智力支持。
(三)黨的十六大以來,是引進國外智力工作不斷創新、深入發展的時期。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任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3年12月召開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引進國外智力成為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方面。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強調“要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做到自主培養開發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并重”,“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要求“堅持以我為主,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方針,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边@一時期,引智更加注重積極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不斷完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引智格局,著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和培訓各類急需人才,示范推廣重大引智成果,形成引智分類指導的實施機制,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海外智力支撐。
30年來,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引進國外智力的重要思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引智思想的創新發展、重大貢獻和最新理論成果,是新時期引智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根本指針和行動指南。
二、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國外智力工作
取得顯著成就
改革開放成就新時期引智事業,引智事業為改革開放鑄就輝煌;改革開放為引智工作提供廣闊舞臺,引智工作昭示改革開放形象。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新時期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全面展開、扎實推進,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以及生態建設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一)引進國外智力從有限范圍、領域、地域到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實現了引智發展格局和管理方式的跨越,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30年來,引智規模不斷擴大。境外來華工作專家,由上世紀80年代末每年不足萬人次到2007年當年達48萬人次,其中2/3為外國專家,港澳臺專家占1/3;出國(境)培訓由每年600多人次到2007年近7萬人次。30年來,從第一位“洋廠長”德國專家格里希,到日本著名水稻種植專家原正市等;從第一位國際著名數學家、美籍華人陳省身教授出任南開大學數學所所長,到楊振寧、李政道等一大批境外優秀專家積極參與我國現代化建設。交流渠道不斷拓展,與國家外國專家局有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的政府機構、國際組織、著名大學和民間團體,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少數幾個西方發達國家的10多個外國專家組織,發展到遍及歐、美、亞、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99個。引智領域不斷拓寬,由過去側重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工業、教育文化等領域和部門,發展到遍及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引智地域日益寬廣,由最初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等少數地區的局部示范擴展到今天的全國各地。引智主體日益多元化,由起初的政府主導到現在的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協同聯動、競相引智的局面。市場機制在國際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引智管理職能不斷創新,由以項目為主的計劃管理到以宏觀指導、示范引導、提供服務為主的依法行政。
(二)引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從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到構建和諧社會,從推進自主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第一,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在農業領域,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堅持引進專家、派出培訓和示范推廣相結合,實施新農村建設引智工程、“一村一品”、“千村引智示范”項目;引進水稻旱育稀植等國外先進種植養殖技術,加拿大燕麥、以色列柿子椒、櫻桃等優良品種,以色列、美國、日本等國的農業節水保水增產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戶安全儲糧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有力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民增收、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日本著名水稻專家原正市20年60次來華傳授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總推廣面積達2億多畝,畝產提高了10%,降低成本約50元,還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已在冀魯豫陜等北方地區推廣的美國滲灌技術,節水效率提高50%,增產幅度達30%-50%。聯合國糧農組織安全儲糧新式糧倉在川、湘等地應用,僅四川每年可減少因儲備不當造成的糧食損失約20億斤。在工業領域,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國有大型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優勢,一些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典型工業引智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已在鋼鐵企業廣泛運用的“濺渣護爐”技術,使得轉爐爐齡大幅提高,由1200爐提升到1.5萬爐,僅此一項全國累計效益超過1.2億元。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在服務業領域,大力支持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軟件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
第二,為構建和諧社會不斷做出新貢獻。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海外智力西進工程、援疆工程、中部崛起工程、東部率先發展工程以及濱海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引智項目。加大對社會事業支持力度,實施“和諧之光”引智工程,制定《引智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實施意見》,實施應急管理引智項目、礦山安全生產管理與技術培訓項目等。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引智工程,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等引智項目實行傾斜?!爸橇碥姟焙汀耙欠鲐殹惫ぷ鞒蔀槿珖鴵碥姾头鲐毠ぷ鞯男铝咙c。
第三,為推進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總體要求,實施自主創新引智工程,大力支持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和各地“高科技園區”、“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建設。通過引智培養重點學科帶頭人、科研管理人員和科技企業家,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引智還重點支持裝備制造業,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產業升級。如,中國北車集團唐山軌道客車公司“300公里鐵路動車組(CRH3)”項目,成功研制的世界最先進動車組技術,其中也凝聚著外國專家的智慧和汗水。
第四,為服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25年前鄧小平利用外國智力思想開拓了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引智也始終和改革開放緊密聯系在一起;引智始終緊緊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的各項改革和發展事業提供服務。先后以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財稅、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系、法律制度建設和行政管理體制、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等領域為重點,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深入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積極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管理經驗、方法和運行規則。2001年加入WTO,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為適應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更加深入、全面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新形勢,通過聘請專家、國內培訓和國外培訓相結合,重點培養盡快熟悉WTO規則的各類專業人才,參與制定各類標準和規則,努力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開拓國外市場,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大力支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進一步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以機電產品出口為例,連續組織國內人員出國培訓,開拓國際市場,目前,機電產品已連續多年成為我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所占出口比重超過50%,顯著提高了中國制造的國際聲譽。
第五,為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服務不斷打開新局面。圍繞“三支隊伍”建設和“兩類人才”培養,實施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引智工程。通過出國(境)培訓,提高了領導干部的科學決策、駕馭全局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研發創新能力,一些重點培訓項目,如“高級公務員海外培訓項目”(哈佛大學培訓項目)、“中青年領導干部培訓項目”、“高校領導海外培訓項目”等在海內外均產生了廣泛影響。與教育部、科學院合作加強重點學科和創新團隊建設,實施“高校學科創新”(“111計劃”)、“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項目”,支持創建一流大學和學科,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學方法,推動學科知識更新,培養適應需要、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有重點地引進了一批活躍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戰略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物。
總體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既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也為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
基本經驗
30年來引智工作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是在中央領導集體引智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過廣大引智工作者多年的艱苦探索和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取得的。它符合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也符合中國特色引智工作發展的規律。
(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正確的方向,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根本保證。引進國外智力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是中國特色的開創性事業。只有高舉旗幟,充分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才能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才能立足國情,趨利避害,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
(二)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突出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發揮引智的獨特作用和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是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大局。30年來,引智始終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改革開放的大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戰略的眼光,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和更寬視野想問題、辦事情,堅持把引智工作放在大局中思考和謀劃,在大局下行動和展開,只有這樣才能找準工作定位,才能大有作為。實踐證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引智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握了這個根本要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把引智工作融入到人才強國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互利共贏的改革開放戰略以及和諧社會之中,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才能發揮引智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增強引智工作的協調性、系統性和實效性,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前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海外智力支持。
(三)必須堅決貫徹“以我為主、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方針,緊密結合國際人才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和國內人才需求,實現引智效益的最大化。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際人才競爭激烈,國內引智需求日趨多元化。只有認真研究分析我國人才資源分布情況和結構特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貫徹上述方針,真正把握引智的著力點和重點對象,加強宏觀調控,注重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不斷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國外智力需求;做到注重效益,狠抓成果,強化示范推廣,充分發揮引智優勢,實現效益最大化。
(四)必須與時俱進,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提高引智質量和效益的不竭源泉,找準突破口,創新工作模式,不斷提高引智能力和水平。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引智工作保持蓬勃活力和強大動力的根本要求。30年來,引智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領域,作為思想解放和創新的產物,伴隨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成為對外開放的一個亮點,對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實踐充分證明,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始終保持改革創新的精神狀態、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認真研究涉及引智工作全局性、前瞻性問題,深刻把握引智的特點和規律,才能提出加強和改進引智工作思路和對策,才能不斷提高引智的能力。
(五)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才能凝聚更多的國外優秀人才。
各國專家是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智力優勢為我所用,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在保護其合法權益的同時,依法加強管理。30年來,我們始終注重加強引智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引智行政許可制度,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行引智工作電子政務,建立應急管理機制,使引智管理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同時建立以“友誼獎”為核心的多層次表彰激勵體系,激發他們來華工作熱情,促進中外友好交流和合作。
(六)必須樹立大局觀念,協調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引智工作合力。
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政策性強、專業性強,涉及部門眾多、服務領域寬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和組織各方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形成整體合力。只有樹立大局意識和觀念,加強與經濟社會各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注重服務,爭取各方支持,才能充分整合資源和力量,做到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引智的效率和質量,才能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支持、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不斷提升引智的效能。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黨的十七大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為引智指明了前進方向,引智工作定位更明確,職能作用更加凸顯,引智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創新,扎實工作,不斷開創引智工作新局面,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