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璐 張悅
(黑龍江省大慶市財政局,黑龍江 大慶163000)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跨國公司均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資本市場日益壯大,跨國兼并活動日益頻繁并愈演愈烈,資本流動也日漸迅速。在這種情況下,對會計準則國際化的要求也就越來越迫切。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經濟后果影響全球,但對不同客體、不同層面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均有所不同,且產生的經濟后果有些是積極的,有些則是消極的。以下就從影響的客體、層面、性質三個角度對會計準則國際化產生的經濟后果進行分析。
從各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實踐來看,會計準則國際化對國外利益集團產生的主要是正面經濟后果,是因為會計準則國際化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增強,包括投資可行性研究容易,合資企業資產評估和計價容易,財務數據分析容易,稅收負擔減少,利潤增加。
會計準則國際化對國內利益集團產生的經濟后果有正有負,但主要是負面經濟后果。因為在外國投資者獲得直接利益的同時,很明顯當地集團承擔了所有的負面經濟后果。外國投資者所得的正是當地集團所失的。另外會計準則國際化意味著當地會計準則和實務協調方式變化。這些變化產生的轉換成本完全由國內利益集團來承擔。
會計準則國際化對政府最明顯的經濟后果是稅收,因為納稅收益是以會計報告收益為基礎,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計算的會計收益將會被低估,導致企業稅收負擔降低,而本國政府則稅收減少,所以在新法規強制執行前要充分討論和爭論。從長遠來看,如果出現了更多的外資企業,政府的稅收收入在增加,盡管單個企業稅收在減少。如果會計改革能促進合資企業,中國就能夠從當地技術現代化、管理經驗和外資的其他優點中獲利。這就是當地會計準則協調的主要動機。
會計準則國際化帶來的微觀層面經濟后果主要體現在會計準則國際化帶來的會計層面的影響。會計國際化包括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的國際協調和趨同,會計國際化的核心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會計準則國際化,就是各國有一定代表性的組織機構在國際范圍內經過協調、討論和共同努力,確立能為各方普遍接受的最佳會計規范,以期縮小差異,使會計和財務報告趨于標準化。因此,會計國際化首先帶來的是各國準則制定機構的學習、研究、探討IFRS和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成本;其次,一國會計準則的變革,必然帶來會計實務的變革,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必然帶來會計實務的國際趨同,會計準則國際化也就必然帶來本國會計實務界的學習、應用成本。
會計準則國際化必然要求對本國會計準則進行變革,從而導致其國內及其在國際上的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對該國的經濟利益產生影響,這就是會計準則國際化經濟后果的宏觀層面,也就是會計準則國際化帶來的經濟利益在各國之間的重新分配。會計準則國際化帶來的宏觀經濟后果,主要包括會計準則國際化引起的一國財政稅收總量、進出口貿易總量、吸引外資總量等的變化,可以歸結為會計準則國際化對各國經濟總量和政治力量的影響。
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信息是各個利益相關者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各個國家的會計信息都是遵循本國會計準則生成的,由于各個國家會計準則存在差異,致使各國的會計信息并非都具有可比性,這樣就增加了企業利用他國會計信息作出投資、融資等決策的成本,阻礙了國際經濟交流,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發展。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進程,減少各國會計標準之間的差異,可以提高各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使企業全球化的財務報告簡單化。
會計準則國際化帶來的正面的經濟后果,主要包括提高各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降低國際資本提供者的資金成本以及國際貿易參與者的交易成本、吸引外資、外國投資者稅收負擔減少、利潤增加、進出口貿易等。會計信息的全球化可以大大促進各國的進出口貿易,降低各國間的貿易壁壘,節約貿易成本,促進各國的貿易發展,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另外,依據國際化的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會計利潤可能低于原東道國會計準則編制報表所反映的會計利潤,從而降低稅收。企業全球化的財務報告簡單化和可比性,有利于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者作出決策,同時也有利于各國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吸引外資,提高本國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會計準則國際化帶來的負面經濟成果主要指會計準則國際化引起的制度變遷成本,可以分為直接的負面經濟后果和間接成本的負面經濟后果。
會計準則國際化產生的直接負面經濟后果:會計準則國際化意味著各國的會計準則不斷協調、統一,必然導致各國會計準則的學習、比較和研究的費用。會計準則國際化也意味著各國要依據協調結論不斷地對本國的準則進行修訂補充各國、各相關組織都必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所協調項目進行論證、征求意見、修訂或制定等。同時,對一項新準則的推行應用,都必然要求對會計人員、審計人員等專業人士進行培訓,這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
會計準則國際化產生的間接負面經濟后果:主要是指企業會計系統由遵循本國會計準則轉換為遵循國際會計標準的改變成本。間接成本包括依據國際會計標準編報財務報告對企業財務狀況、信用等級、稅收負擔等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包括新準則與當前國情不相適應而導致的損失,應用某項新準則而對其他準則進行調整帶來的成本,應用某項新準則導致跨國公司的資金和利潤向母公司所在國轉移而帶來的損失,以及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導致資本市場效率低下等等。
會計準則國際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差異,尋求各國會計準則的共性與一致之處,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使之成為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的通行的語言,使國際會計處理的趨同化、標準化。會計準則國際化經濟后果,就是從會計準則經濟后果性質角度看待會計準則國際化問題,界定國際化會計準則的產權,從而使制定或采納會計準則時國內利益主體受益最大,受損最小。
綜上所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會計準則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國際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主要表現為在世界范圍內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直接導致國際間財富的轉移,從而產生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經濟后果。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經濟后果,其影響是全球范圍的,對不同客體、不同層面有著不同的經濟后果,且產生的經濟后果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由此看來,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經濟后果問題將一直是國內外會計學術界廣泛研究的重要課題,也將是我國會計準則改革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僅僅從我國當前具體國情出發,針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鑒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改革應繼續穩步推進,許多問題還亟待研究和解決。
[1]歐陽俊.我國會計國際化及其經濟后果分析[J].老區建設.2009(02).
[2]劉玉,張霞,張承良.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J].企業經濟.2008(05).
[3]陳國勝.淺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基于"經濟后果"的思考[J].經濟師.2007(03).
[4]張鐵鑄,周紅.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一個綜述[J].財貿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