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2)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需要培養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有別于學術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人才質量的高低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人才的培養過程,培養過程的核心是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當前所面臨的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課程改革是高職教育成敗的關鍵。
自1999年召開全國第一屆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會議以來,各高職院校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了一系列的課程改革新舉措,并取得輝煌的成果。但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要真正從根本上扭轉課程設置滯后,課程改革進展緩慢的局面,使其完全適應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仍然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約著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
無論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議或建議,還是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的經驗看,進入新世紀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理論都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很多傳統概念的內涵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這些新的內容在我國高職課程中還基本沒有體現,如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基本還停留在概念層面,主要表現在教育領導部門、辦學機構的各類文件中仍大量使用諸如“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學科本位課程名稱;在專業培養計劃中仍沿用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形式;在直接面對學生的科目課程中,從教學內容到方法手段幾乎沒有向能力本位轉換。
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力度不斷減弱,通過行業或政府行為為學生提供實踐實訓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各高職院校為完成教學培養目標,使學生有一定的實踐實訓機會,積極尋求合作企業。目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實訓基地的校企結合是建立在能夠給企業帶來利益基礎上的合作,不同程度上帶有換工式合作方式。正因為我國的職業教育尚缺乏企業與學校間的責、權、利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就停留在以人情和互贏關系的基礎上,企方歡迎學生長時間的頂崗實踐安排,但他們認為接受學生實踐實訓是在為學校提供幫忙,沒有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許多高職院校加大了對實訓基地的投入,實踐實訓環境條件大大改觀,實訓的硬件設施建設不僅服務于專業教學,同時不同程度地對外進行生產經營加工,對高職實踐實訓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學校經費不足,學校的管理者及一線教師不可能擺脫社會環境的影響,認為如果把實訓的硬件設施都用到學生實訓教學不劃算,機器原材料和損耗又不能從學生身上彌補,反而是對外經營生產能夠帶來經濟利益,于是,學校試圖通過實訓基地企業化、市場化手段作為經費的彌補。基于此,不同程度地擠掉了實踐實訓教學,失去了基地投入的本意,不僅沒有為課改創造條件,反而制約和阻礙著課改的進程,實踐實訓僅成了學生的見習。
在評估過程中對實踐實訓的硬件評估突出了量化標準,僅停留在有無鑒別階段,而疏忽了實踐實訓的使用,實訓設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使用的效率、企業技術工人參與實訓實踐的指導等都缺乏顯性規定。由于評估指標在確定硬件量化指標后,沒有確定使用指標和學生技能獲得標準,使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沒能真正成為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基地,而成了形式上的技能服務于知識的實驗室。再加上畢業生就業的流動性較大,導致他們就業追蹤的難度過大,職業教育真正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連續追蹤難度就可想而知。基于評估缺乏有力的指標,導致評估的導向明確而質量意識不足。
隨著我國勞動就業制度的完善,持證上崗是從業的基本要求,職業教育要趨向與職業資格的融合。高職教育課程改革還必須與國家職業資格制度接軌,專業技術課程的標準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與產業現實需求(企業認可、企業標準)結合,真正實現畢業持證“零”距離上崗。所以把學生就業生存放在首位,為了學生的切實利益是推動課程改革的根本。
在課程改革推進中,辦學條件、生源素質、師資隊伍現狀等一系列問題的難度可想而知。在課程改革具體操作時,教師更多的是在埋怨和指責學生素質的情緒中開展工作的,時常埋怨學生的素質差,接受能力不理想,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提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由3年向2年過渡,不少教師又以教學時間不足為借口,使課程改革推進緩慢,效果不突出。一定意義上,教學內容是課改中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體現,教學內容的存舍去留應與職業崗位、學生素質基礎、接受能力及教學時間等多方面現實的緊密結合,切實為學生著想,制訂實實在在能夠實現的目標是基本原則。
高職教育師資隊伍是由教師和技師兩支隊伍構成,兩支隊伍分工不同,各盡所能,為實現共同的培養目標,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承擔相應的職責,高職教育“雙師”的核心是結構問題。而在目前的師資隊伍培養中,企圖通過在教師個人身上具備“教師+技師”雙師的能力,從而緩解職業教育缺乏實踐實訓指導老師的現狀,盡管個別教師可能會達到要求,但他們不具有普遍意義。如若朝這個方向實踐是一種誤導,既分散了教師個人的注意力,又浪費了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良好的愿望,卻是難以實現的目標。因此,我們要從目前這種通過改善現狀,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做法中解脫出來,改變方向,由技師隊伍負責學生實訓指導更有利于職業技能的掌握。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根本道路,有效的實質性校企結合制度的構建是落實的保障。伴隨職業教育的發展,各種職業教育集團迅速形成,雖然在輿論上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由于目前這種集團基本上是一種地方性“自由、松散、無約束力”的合作,對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不能起到實質性的幫助。任何一所高職院校都無力實現學生全員足時在校本部完成實踐實訓,發達國家成功經驗證實,應由校企結合來共同完成,這種結合不僅僅是校企雙方的責、權、利的共榮,它也是社會、學校、企業共同承擔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統一目標,為此,國家應盡快試行出臺有關實質性校企結合的保障措施,以扎實地推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總之,高職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以上內容,其中還有課程評價問題、教師與學生的參與程度問題、學校制度層面的保障問題等,它們都會影響改革的結果。所以,社會、政府、企業、學校等各方面都要齊抓共管,共同為高職課程改革的成功獻計獻策。
[1]邱友成.就業導向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存之本[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2]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1).
[3]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